《论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关系》是作者于1960年在布朗大学为“查尔斯·K·考弗讲座”(Charles K. ColverLectures)所做的主题演讲,显示了其在人类学学科史以及古典学方面具有渊博的知识。在演讲中,他对哲学、文学、语言学以及人类学著作所涉及的内容,都能信手拈来。他的主题演讲分为三部分。部分,他回顾了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历史关系,然后探讨了对人的研究和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后试图对希腊文化的特征作出界定。主要涉及人类学学科史上“摇椅人类学家”这一代人的研究,第二部分则主要谈及希腊人类学的问题。从哲学著作中分析希腊人的思想观念。第三部分围绕涉及希腊神话人物的戏剧、诗歌等材料来分析希腊文化所具有的“一元”与“多元”等九对二元对立的关系。
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答案。然而,我们的现代文明正在吞噬着不同的声音,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边缘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 在 玻 利尼西亚,我们跟着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亚马 孙 丛林,我们与一个失落的文明的后代相遇;在安第斯山脉,我们发现大地充满着律动;在澳大利亚,我们试着了解澳洲原住民这群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的精妙哲学;在尼泊尔,我们与一位智者不期而遇,她已经过了四十五年的隐居生活;*终我们来到婆罗洲,看到这个*后的雨林游牧民族在为他们的生活挣扎。 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将是我们下一个世纪的任务。在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学会欣赏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多样性。否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人类经过千万年的努力,才将国家领导人关在笼子里,对他的权力进行了必要的限制”,而摩罗却在经过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人类学视角的研究之后,大声宣告说:“远古时代,国王的权力不是建立在暴力基础上,也不是建立在玩弄权术的基础上,而是确确实实建立在为老百姓谋求福祉和利益的基础上”。摩罗认为国王以王权施行独裁,不过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三千年的事情,他大声说,“人们把独裁者的时代命名为文明时代,真是绝妙的讽刺”。
在这项令人振奋的新研究中,作为全球*杰出人类学家之一的;莫里斯 布洛克向我们提出,对认知科学的理解将会丰富(而非削弱)社会科学家的研究。他对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的自然主义进路进行了论证,向我们介绍了各认知科学学科的发展(如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并探讨了这些发展对人类学的各种核心议题而言有何意义。这些议题包括个人或自我、宇宙观、亲属、记忆和全球化。在开篇,布洛克带领我们探寻了人类学的历史,并说明了在此过程中自然主义进路为何与如何遭到了抛弃。他认为,这些曾经合理的理由如今都已不再有效了。然后,布洛克向我们展示了对社会与认知科学工具的同时使用,如何能够对诸如自我、记忆、时间概念化等议题的探讨有所裨益。本书必将在诸多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中激起新的辩论。
《沙发图书馆·星经典·牛津六讲:人类学与古典学》由牛津的安德鲁学院的6次课程讲座编辑而成,主讲者包括A.j.伊文思、安德鲁·朗、弗雷泽等著名学者。该讲座后来就以安德鲁·朗的名字来命名。《沙发图书馆·星经典·牛津六讲:人类学与古典学》主要讨论了人类学和古典学科之间的关系,如历史、文学、语言学、艺术、地理学、神话学等等,坚持将人类学知识作为探讨各个民族整体文化的一部分。
迄今为止,总共有 179 位犹太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形成了诺贝尔奖中独特的“犹太现象”。犹太人占世界人口总数不到 0.3% ,但获诺贝尔奖的比例却占诺贝尔奖金总数的 22.35% ,尤其是匈牙利犹太人,被誉为科学大师中的“火星来客”。这些“火星来客”到达地球以后,怕别人发现他们的火星人口音,便冒充匈牙利人,因为匈牙利人在讲外语时口音特别重,而且他们的天才大多散居世界各地。 钱学森的老师“科学奇才”冯·卡门、化学家波拉尼、“和平之父”西拉德、“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当代罕见的数学奇才”保罗·爱多士等,全都是匈牙利人。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亚瑟 亨 史密斯先生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是一本探讨这个问题的带有社会学性质的著作,也代表了一个时代外国人的中国观,因此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共总结了二十七条中国人的特性,引证丰富、或褒或贬,无不言之有据。
本文的第1章到第5章是本项研究的主体部分,内容概述如下: 第1章主要介绍本项研究的理论出发点,由于学者们对习惯权利的界定都比较宽泛,本文重新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采用的是狭义的习惯权利的概念,即少数民族基于资源的习惯权利。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习惯权利的内涵、习惯权利的构成要素、习惯权利的历史追溯以及习惯权利的理论基础。 第2章主要介绍了习惯权利的类型化分析,将理想类型等类型化理论范式应用到习惯权利的分析上,将习惯权利分为基于自然资源的习惯权利和基于文化资源的习惯权利两种,并分别进行了阐述。 第3章主要介绍了中国习惯权利的运行现状,大体上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角度来论述了习惯权利目前的现实状态及存在的问题,分别是行政区划对习惯权利实现的影响、现代发展观对习惯权利实现的影响及主
莫玉梅*的《中世纪英国犹太人研究(1066-1290 年)》研究内容:自从跟随诺曼征服者来到英国后,犹太人的居住地和主要谋生职业——借贷业——以伦敦为核心逐渐向其他重要城市扩散,到13世纪中期,犹太人口达到四五千人,在郡府城市和主教座地大多出现一定规模的犹太社区,英国犹太社团成为西欧* 为富有的犹太团区。活跃的犹太借贷活动为英国王室提供了巨大的财政支助,满足了英国日益扩大的信贷需求,促进了13世纪中期英国土地市场的形成和大量土地由没落贵族向新贵阶层转移,从而促使英国社会阶层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犹太借贷业也使犹太人与英国王室、贵族、城市、教会之间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关系:既互利互惠又存在冲突矛盾。随着基督教会对犹太人政策的改变,这些关系逐渐演变,使英国出现较为紧迫的“犹太问题”。1275年犹太法令对犹太
人类学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学家在具体的历史和社会中的思考和探索史,他们在其中形成问题,并运用各种思想资源来试图做出自己的解答,而这也正是种种理论得以生成的过程。因此,了解人类学的理论史有必要以思想史的高度从纵向把握人类学理论史的变迁过程,以社会史的宽度从横向把握人类学及人类学理论与其所处社会及社会运动的互动关系。在这个纵横坐标或骨架的基础上,再从个人生活史的角度展开对个人生活经验及思考的探讨,从而使一个比较枯燥的理论史变得有血有肉。然而,对人类学历史上这些关键人物的生活、著述以及理论产生过程的考察不是学习旅程的结束,而是研习者展开自己思考、研究,或者说理论生产的开始。
本书以近代天津妇女为研究对象,借助对近代华北地区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关系、文化、观念及其权力关系的考察,挖掘其地域特征、系统构成、传承流变等。剖析近代女学兴起与发展中的性别权力关系,女学生群体发展及其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女工、女报人、女编辑、女作家在内的职业女性群体在近代中国的崛起,女性媒体、女性团体、妇女运动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萌生、发展与演变,阐释天津城乡社会与妇女、性别的互动以及妇女、性别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社会变动之间的多重复杂联系。 本书以妇女为主体,在研究天津独有的妇女议题的同时,也探究那些中国其他地区普遍流传的妇女问题在天津发展演变的实际状况,并作适当的比较性研究,从而更深刻地论述天津妇女生存与发展的传承性、时代性及开放性。在分析天津妇女的整体性、系统性的同时,充分
现代意识形态以全体社会从属于代表道义、独立和主权的个人为表征。这种意识形态将西方社会与其他社会区分开来,后者坚持以全体社会为价值主体,并倡导个人从属于社会。西方人为何如此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公民?在本书中,作者从基督教*初发源的年代开始,探讨了西方个体主义的成因,内容涉及起源、宗教及政治等。
《中国人的忌讳》语言精练,提出问题精准,分析问题透彻,从多角度阐述了中国人的性格、心态、感情以及生活习惯等等。中国的平民百姓只所以要尽力远离那些“命大”于己的神圣的权威人体和不洁净的危险人体,当然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目的。他们害怕那具有更强的神秘力量的人体通过接触、目视、语音的传导伤害了自己的身体,这是对自身以外人体的禁忌。除此之外,民间还相信,自己还需要对自己的人体采取一些禁忌行为,进一步确保自身人体的安全。《中国人的忌讳》主要是对中国人古今生存状态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价,此中作者的分析评价中肯善意,不乏精彩之笔,所以更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本书是西窗雨丛书之一种,分为两部分。部分“舵与帆”,以说故事的方式,描述了人类发展的迹象,其中贯穿了西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成就,从多个角度为人们拓展自身的能力提供支援。第二部分“巨人洞穴”,对西方一些著名思想家及其观念进行了解读,如赛亚?柏林、维特根斯坦、伯特尔?奥尔曼、凯斯恩等。面对多变的世界,个人如何思考、判断和行动?应当建立怎样的价值观念?需要哪些思想资源?在作者旁征博引的解读中,对读者了解人文学科,建立自己的价值观都很有帮助。
《中国人的忌讳》语言精练,提出问题精准,分析问题透彻,从多角度阐述了中国人的性格、心态、感情以及生活习惯等等。中国的平民百姓只所以要尽力远离那些“命大”于己的神圣的权威人体和不洁净的危险人体,当然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目的。他们害怕那具有更强的神秘力量的人体通过接触、目视、语音的传导伤害了自己的身体,这是对自身以外人体的禁忌。除此之外,民间还相信,自己还需要对自己的人体采取一些禁忌行为,进一步确保自身人体的安全。《中国人的忌讳》主要是对中国人古今生存状态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价,此中作者的分析评价中肯善意,不乏精彩之笔,所以更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中国人的苦乐观》苦与乐,犹如生与死,是人生之旅中一对基本矛盾。设想死后的快乐就像设想生时没有痛苦一样,想入非非,不近情理。孔子云:“未知苦,焉知乐?”离开苦的经历便无从觉解乐的真谛——苦乐参半是人生。苦乐本无界,心宽是良师。这是一本人生启示录。现代人的生活是否一定比古代人的生活更合理?现代人是否比古代人享受到更多的幸福?古代人的生存智慧在现代是否已毫无价值、抑或它仍能对现代人生有所补益?这是本书所要回答的。不过这种“回答”主要是让古人现身说法,通过分析古人的苦乐体验,用古人的生存智慧来启迪现代人的心灵。
《中国人的饮食悠闲》是梅墨生先生的作品,语言干练,思路缜密,很适合广大读者阅读。本书优于其它同类图书的文学品质会让它在出版市场独树一帜,读书为乐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休闲方式。本书对中国人特有的处事态度与儒家风范进行了阐述,道出了中国人悠然自得的风俗雅事,视角不同,君子之气飘然于纸上。
本书标志着族群研究的一个新的时代。其中巴斯的同书名文章如今已成为引用率极高的经典文献。这篇文章首次提出了族群的边界理论,澄清了族群分析中的重要的理论问题。巴斯认为,族群是由其本身组成成员认定的范畴,造成族群最主要的是边界,而不是语言、文化血缘等内涵;一个族群的边界不一定是地理的边界,而主要是 社会边界 ;族群认同是一套特定文化同价值标准相结合的。书中收入的其余七篇论文则是运用巴斯的分析视角论述族群问题的精彩的民族志个案,阐述了挪威、苏丹等不同地区多民族组织不同方面的问题。
厦门大学民族学研究有着优良的学术传统和厚实的学术积淀,其历史可溯源至民国时期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考古学家林惠祥先生在厦门大学开创的以多学科视角考察亚洲东南区社会与文化的学术路线。在近90年时间的发展历程中,厦门大学的民族学研究系统地集合了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的知识资源,构建了拥有包括国内少见的人类博物馆、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三位一体”的完整建制,以及中国人类学会、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两个国家一级学术团体在内的学术综合体,已成为中国南方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重镇。长期以来,厦门大学民族学研究继承和发扬了林惠祥先生开辟的学术路线,立足于东南区位的特色优势,在闽台族群交流与互动、百越民族及其历史文化、畲族、回族、台湾少数民族、客家民系、汉人社区、
几十年前德国人就知晓他的名字了 糕点师吕迪格尔 内贝格 一个带有异域色彩的冒险家。1982年,他的生活发生了一次根本的转变。在他那次穿越原始森林的远足中。他幸运地找到了*后一批原始印第安人部落,并且注意到亚诺玛米森林中印第安人那岌岌可危的生活状况。吕迪格尔和那些印第安人一起生活,学习他们仍处于原始状态的文化。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不懈地为印第安人的自由而斗争,因为事实上。淘金者、政治家和骗子们所谓的文明已经威胁到了他们的自由。这是一部关于南美热带雨林中*后一批印第安人的真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