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的诞生》是中国研究表演理论的*早著作之一,1947年推出初版,后不断再版,已有七八个版本不等,至今在国内表演理论的专著中仍属扛鼎之作。 郑 君里记录了自己和同时代许多演员朋友的表演经验,努力探索一个演员怎样在表演中清楚地、有力地、美观地、恰到好处地做出应有的反应。书中选择外国古典名著和近代诸名家的不同见解,援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的观点、方法,介绍了表演艺术的不同流派,细致地阐释了演员准备角色的全过程,每个章节的写作时间都超过一年,可谓字字珠玑。
者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分析工具,采用文献阅读法、专家咨询法、考察调研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出版业 走出去 的内涵、实质、动因、主要模式、面临的主要风险与防范以及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出版企业各自的角色和可资实施的、有助于出版业 走出去 的宏观、中观、微观策略。
《扫叶山房史研究》的研究对象扫叶山房,是我国出版文化史上一家著名的书坊,扫叶山房由苏州洞庭望族——席氏家族成员所创设,世代相传,有着近两百年的发展历史。《扫叶山房史研究》以历史时间为序,对扫叶山房发展史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考订了扫叶山房的创办年代、创办人及其发展史上重要人物的生平与交游,纠正了当前学界关于扫叶山房发展历史诸说中的错误之处;考察了该书坊所刊印之主要古籍的内容与版本特点,并对其特点的形成与当时社会、学术文化的关系加以探讨;同时根据手资料整理编成《扫叶山房刻本经眼目录》和《扫叶山房石印书籍知见目》附于书后。《扫叶山房史研究》期望通过对扫叶山房刻书史的微观考察,为研究我国古代书坊的发展以及古籍版本文化的近世变迁历史,提供可资参考的实例。
邹韬奋早年成功实现了从一位自由撰稿人向职业出版人的转型,他在生活书店设立合作经济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开风气之先,为中国新闻出版机构实现现代化管理积累了较丰富经验。作为一位编写一体的出版人,邹韬奋以其文化自觉和职业责任,对社会时弊、官僚政治不断揭露、批评,并建言献策,体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现实关怀和批判立场。
王国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出版人。上世 纪八九十年代,先后任职于上海知识出版社、东方出 版中心等,策划编辑出版了《文化苦旅》《郎平自传 》《沉浮: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1989-1997》《荒芜 英雄路》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书籍。近年来,主要研究 方向为媒体产业管理研究、媒体与视觉传播、城市与 艺术互动关系等。 《我经历的22个出版事件》是他的出版生涯回忆 录,记录了他所经历的许多出版事件。
袁亮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4)》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历时多年编辑而成,选编了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这段时间的出版史料。为了保持史料的原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4)》对史料的内容仅做了必要的改动,即使是“文革”中流行的错误观点和提法也未作修改。
本书是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立足于我国科技期刊的长远布局,开展 中外科技期刊服务能力比较研究 课题调研而形成的研究成果。课题组对综合期刊、专业期刊、医学期刊、科普期刊等不同类型的中外科技期刊进行了比较研究,从组稿约稿、数字传播服务、呈现形式服务、增强出版服务、学术社交平台、学术伦理服务、自存储服务、发行服务以及收费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给出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数字出版教程》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新闻传播学、情报学、出版发行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对数字出版进行了多角度的创造性的研究,在阐释与探索数字出版理论的同时,结合大量的案例和插图,对目前数字出版的类型、经营管理,文字、图片、音视频的编辑制作做了简明实用的讲解。 本书以《电子与网络出版教程》为蓝本修订,但对该书做了大规模的删减、增加与扩充。
《现代出版学精品教材:中国编辑出版史(第2版)》继续体现创新原则,吸收我国出版界的*理论成果,反映出版界改革发展的*动向。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出于对这套教材的爱护,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和疏漏讹误,不吝赐教。我们相信,我们对中国出版业的拳拳之心是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