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藏书文化是庐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庐山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庐山藏书史/庐山文化研究丛书》按六朝、隋唐、明代、清代和近代六个时段,从佛寺藏书、道观藏书、私家藏书和书院藏书等方面,对从魏晋到近代的庐山藏书的历史及其影响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
储瑞耕,江苏武进人,l946一他给自己的最终人生定位是:杂文评论写作者、新闻传媒工作者。他是新闻专业的“门外汉”,却获得了中国新闻界关于作品和个人的几乎所有的奖项。他的笔下流淌了不下5000万的文字。他不可能普救天下,但决不容忍“欺压百姓”。他保护不了自己不上当受骗,却一生信奉“利他”和“天下为公”。他一再呼吁党报搞好舆论监督,直批省委书记扭曲干部路线“开恶例”。他反问:如果没有了啄木鸟,大森林怎么办他历经两次心脏手术,死而未死,奋斗不已。他最后有资格对这个世界说:俯仰天地,人生无悔!
文章不厌千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善作不如善改。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怎样修改新闻稿件?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新闻事实的核实和修正,二是对新闻稿件中思想观点的修正。作者力求结合自己的实践,通过一些修改新闻稿件的案例,采取初稿和刊用稿对照的方式,进行评析,这样可以具体地说明为什么可以这样制作标题,而不能那样制作标题;为什么不能这样写,而应该那样写;为什么不能这样运用事实,而应该那样运用事实;为什么不能这样选择角度,而应该那样选择角度。这种对比法由虚变实,可能看起来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可以敏锐地感触到记者编辑的思维方式,可以清晰地看到记者编辑修改稿件的心理路程,或许对大中学生、通讯员、青年记者在新闻实践中有所帮助。
《新闻评论进行时:实践、互动、鲜活的写作理念》是关于新闻评论写作的教材,以实训为主,同时辅之以相应的理论,使二者相互交融、彼此渗透、有机结合。教材的编写模拟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真实评论作品,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的编写融汇了作者5年来的经验,做到贴近教学,使教材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国内财经媒体迅猛发展、日臻成熟,财经新闻行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投身其中。如何成为一名卓越的财经媒体人?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运行轨迹?中国财经媒体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类似问题并不能在象牙塔中、在学院教育中找到完整的答案。本书收录了一线财经媒体人的切身经验和体悟,并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更新,为新闻理想主义者们,点燃梦想之光。
唐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美丽时代,其“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开放吐纳之象,“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的昂扬奋发之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奋发进取之姿,“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高瞻远瞩之怀,既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与现代社会的气脉隐隐相通。相对于唐代其他领域如火如荼的研究,新闻传播方面的探讨无疑还比较冷清寂寥。本书对于唐代新闻传播活动做了详细、系统的介绍和论述,填补了中国新闻传播史,主要是古代新闻传播史研究中的空白,且不乏创见。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往中心,一直活跃着浙江人的创业以及工作生活的身影。本书分“关切三问”“打卡探访”“组织的藤蔓”三个部分,通过探寻大红门的浙江人去哪里了?新发地里的
《邓云乡集》十七种之一。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所撰写的关于北京四合院的种种,四合院的标准、变化、花木布局等逐一解读,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四合院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