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科的历史不到百年,由于长期受到学科正当性赤字的困扰,其研究史常被各种神话所笼罩。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顾执中(1898-1995),1919年中学毕业,后在东吴大学肄业。中国新闻记者、新闻教育家。 顾执中从事新闻教育工作近60年,历任上海、重庆、香港、北京等地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校长、名誉校长,培养了大批新闻专业人才,是有影响的新闻教育家。
作为一本新闻伦理学领域的著作,本书做了下列研究: 一、指出新闻正义研究的必要性:新闻实践中经常面临公信与私利、自由与责任、真相与隐私的冲突;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不正义的新闻行为屡禁不止。 二、将新闻正义与新闻、新闻价值、正义、社会正义做了对比研究,梳理出新闻正义的基本内涵。 三、归纳了伦理思想史上重要的正义思想(包括儒家伦理、基督教伦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康德的责任伦理、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自由至上主义、功利主义、社群主义),对福利论、目的论、德性论三种伦理视域中的新闻正义进行了分析。 四、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在威权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社会责任和苏联共产主义等四种传媒理论视角中考察新闻正义。 五、研究了下列维度的新闻正义:新闻自由与新闻责
《传媒业务素养提升读本》板块定为前沿理论、纪录片实践、叙事表达、采访报道及编辑评论。前沿理论部分包括融合媒体环境下的媒体创新发展对策;纪录片实践围绕伦理批评、心理机制、传播效果、发展创新等方面进行;叙事表达板块围绕电视访谈、镜头表达展开;采访报道板块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报道传播;编辑评论板块通过文字编辑方法进行。
从2001年8月1日起,国家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统一规划。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管理,由国家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标准、统一证书。考试工作由人事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同负责。本书内容根据全国出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及考试用书编写,主要包括根据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思路,编写了相应的公式口诀宝典,供考生参考。
本书选择了传媒与社会的五个触点,即媒介发展与社会认知、与民主政治、与经济迭代、与文化传承、与世界链接来讲述媒介与人的生活常态的关系。希望用前沿的、鲜活的观点和案例同时,能较为深刻的介绍和阐述一些深刻的普世的媒介与社会理念。 公民社会应该是一个理性的社会。希望本书能成为一个理性公民值得阅读的书。
该书稿主要探析了影视与城市形象传播、新媒体与城市形象传播的关系,并对2014年度较为典型的城市形象传播个案如2014年青奥会与南京城市形象传播、2014年山西平遥城市形象传播、符号学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等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传媒的传播有助于增强外界对城市的认识和了解,打造城市品牌,进而使城市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和更大发展空间。
《中外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研究丛书:国际传播能力研究(国家与媒体案例集)》从国际传播网络、人力资源、技术装备、产品与服务等角度出发,对多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传播能力进行比较,分析这些国家主要国际传播媒体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探讨中国国际传媒的优势和差距
从2001年8月1日起,国家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统一规划。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管理,由国家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标准、统一证书。考试工作由人事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同负责。本书内容根据全国出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及考试用书编写,主要包括根据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思路,编写了相应的公式口诀宝典,供考生参考。
作者基于多年与媒体打交道和从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的经验,结合泸县特大矿难、山洪泥石流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以及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康定地震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针对各级党委政府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全面、系统、完整地总结了一套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原则,分类提出各种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处置的工作流程,详细整理了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注意事项,以更加从容自觉地应对突发事件舆情。
媒体融合发展百舸争流,党报集团发力移动媒体。传统媒体移动化,要向互联网公司学什么?党报集团在转型过程中究竟还缺什么资源?在《南方日报》创刊66周年纪念活动之一的党报集团移动媒体发展高峰论坛上,媒体融合与跨界发展引起广泛思考。来自党报集团、新媒体、学界等的精英纷纷针对媒体融合发展的热点、焦点展开热烈讨论,建言献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信息的采集、传播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受众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也逐渐发生变化。本书对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具体形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生存危机和生存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到深度报道生存转变的参考路径,为媒体有效提升深度报道的传播效果提供参照。
2014 年,在时间长河中,不过短短一瞬,于中国传媒业而言,却是不同寻常、众声喧哗的一年。面对“举步维艰”的现状,这个行业的许多优秀从业者,他们不忘初心,依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怀着温情和敬意,坚守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专业操守,用自己的良知、才华和努力,为这个行业,甚至为这个时代,挽回着一丝尊严。而南方报业 2014 年度记者无疑是这些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用专业的新闻操作以及温和、理性的坚持,诠释什么是真正的职业精神,告诉读者坚守的真正含义。只要常怀追索真相、关怀社会之心,作为记录者的价值永恒。
翻译传播是日益广泛的社会现象,是异语场景中人类借助翻译实现的信息传递活动。翻译传播学是研究翻译传播现象的科学,是研究翻译传播本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本书以推动翻译传播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为宗旨,将翻译传播作为整体进行考察研究,分析了翻译传播与传播、翻译的关系,阐释了翻译传播的本质属性,论述了翻译传播学的学理支撑,初步构建了翻译传播学的基本框架。湖南师范大学翻译传播研究所2019年至2020年开设了研究生创新课程 翻译传播学 ,本书是该课程的讲义,是目前本翻译传播学专著。
近几年来,全球网络空间对网络与信息安全重视程度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已有 54 个)将网络安全列为国家战略。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已经成立了国家互联网信息领导小组,*亲任组长。同时,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挂牌办公。梳理国内外古今舆情管理经验,提升我国舆情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迫切!舆情管理不仅仅对于国家安全有极其重大作用,对于我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本书从舆情的形成及特点,网络舆情成因及其演变,网络舆情监测,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策略,舆情管理工作体系等方面,对舆情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论述。
本书根据*有关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要求,对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理论方法和实务应用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全书共十三章,内容涵盖社会体系下的新闻传播学;历史与现实观下的新闻传播学;大众传媒中的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体、电影、广告与公共关系;传播学理论与实务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传播媒介变革;等等。除了学理阐述,更有大量案例分析,使读者真切感受到理论与实务的结合。 本书供有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作教材使用,越可供从业人员提高业务能力及理论素养之用。
本书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内容分析、量化分析、个案研究等传播学研究方法,以日本的传播学研究扎根于日本现实为逻辑线索,对日本战后的主要传播学研究成果、学术流派、主要代表人物进行了考察,并做出了自己的评价。本书相对完整、深入地呈现了战后日本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总体面貌和特征,对于我国学界全面了解日本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思考中国传播学研究在探索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和价值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传播学研究之路任重而道远,战后日本大众传播学扎根于日本社会,解决日本社会问题的学术传统将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2016年,媒体融合成为媒体行业发展自觉, 互 联网 成为媒体深化融合新引擎,媒体融合步人了 深度融合发展期。**媒体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媒体 融合助推我国提升**传播力与影响力。当前,媒体 融合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新闻人口与平台成为 发展重点,垂直化产品崛起;新技术催生媒体进化, 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得到革新;法律规定为媒体融合 提供坚实保障;网络视频直播发展火爆,用户参与和 互动维度提升;报业新媒体新三板纷纷挂牌,新生资 本力量推进融合工作开展。同时,媒体融合发展程度 不均,媒体人才过度流动,新媒体评估与监管体系不 完善等内容也对媒体融合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创新 媒体机制,兼具媒体与产品思维,继续资本探索等是 实现媒体融合工作有序开展的现实路径。可以预测, 在新传播技术与**政策法规的持续影响下,媒体从
这些年来,新闻失实、新闻造假、新闻低俗、有偿新闻、策划新闻等媒介失范现象和行为日益严重,媒介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伦理道德内省等愈发淡漠。破解大众媒介行为失范及价值紊乱之困局,媒介批评不失为一剂良方。 刘建新编写的《当代中国媒介批评(现状问题路径)》详细考查了当代中国媒介批评所处的生态境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进行了深入剖析,还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中国社会诸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及置身此种变革场域中的媒介及媒介批评所发生的变化及转向。书中引述了大量的*媒介批评案例,深度解剖当前中国大众传媒的时代变局,洞察此种变局中媒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切合中国实际,与时俱进。互联网、博客、微博等新媒介形式的出现与加速度发展,颠覆了既有的批评格局,使媒介批评的参与
《通讯员新闻写作问答》是一部通讯员新闻写作学习读物,对通讯员日常写作中常见的问题,采取问答的形式汇编成书。书中对问题的解答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述观点和方法的同时,注重引用一些新闻写作实例,使之更加通俗易懂。《通讯员新闻写作问答》在新闻实践上具有直接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特别适合企业通讯员阅读,也可作为企业培训通讯员的教材,对企业报(企业内部资料出版物)采编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从赛博空间、虚拟社会到网络社会,新媒体用户的属性发生了哪些变化?由“受众”转变为“用户”,哪些方面主动性得到加强,哪些方面变得更为被动?今天的新媒体用户,一毛不拔或一掷千金,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从参与、分享到追求“在场”,怎样理解新媒体用户诉求的变化?自拍意味着“我拍故我在”吗?表情包是社交互动中的面具吗?如何理解网络视频直播这样个人化的媒介事件以及它所代表的群落性亚文化?红包是一种社会资本的互换方式吗?算法使得用户成为数据时代的“囚徒”了吗?人机传播盛行的未来,人还会继续是世界的主宰吗? 欢迎阅读《新媒体用户研究》一书,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新闻传播学文库》观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
本书从媒介技术变革这一背景出发,聚焦当下的传播业态变革,集合了笔者这些年在新媒体领域中的思考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