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年鉴》于1982年由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创办,每年出版1卷,自2014年起纳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年鉴 系列。《中国新闻年鉴》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上一年我国新闻报刊业、广播电视业、网络传播业、新闻宣传与管理界以及新闻与传播研究界的工作实绩、重大事件、重大改革举措、典型经验、典型人物、优秀成果、机构设置、重大人事变动等方面的情况。《中国新闻年鉴 2023》全面系统地记录了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先有报纸和*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中国的新闻事业有 1300 年以上的历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上中下)(第二版)》所记述的时间,起始于公元 713 年,即中国*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古老的报纸 开元杂报 问世的一年,截止于 2016 年,长达 1304 年,纵贯我国从古代近代现代到当代的整个历史时期,所记述的史实涉及新闻事业的各个方面:从报纸、刊物、通讯社、广播、电视、电子报刊到新兴媒体;从新闻摄影、新闻图片、新闻纪录电影、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新闻法、新闻社团、新闻界人物到新闻教育;从编辑、采访、出版、印刷、发行等一般新闻业务活动到新闻传播学研究。兼收并蓄,细大不捐。因为并不完全限于大事,所以不再沿用大事记这一名目,而称之为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作为一部编年性质的专业史,这部书只为读者提
本书以晚清新型出版业—中间阶层的卓著机构和重要文本—为中心,讲述了这一新兴话语空间的形成、扩大及其重要性。 《时报》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改革机构,既是本书的研究对象,又是研究的论据。作为研究晚清社会的进路之一,报纸被视作社会中发生的多种话语和实践的缩影,揭示了新的文化方式的协商路径与传统政治实践的转型。因此,对《时报》的考察,能够帮助我们对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有一个更细致的认知,而这一阶段曾经往往被武断地喻为王朝的衰落,1911 年革命的先声,或者是观念的过渡时期。将清朝统治的几年视作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会使我们重新发现这一阶段社会、政治、文化形态的问题,并且为我们重新反思后续的二十世纪中国开辟新的路径。
本书以晚清新型出版业—中间阶层的卓著机构和重要文本—为中心,讲述了这一新兴话语空间的形成、扩大及其重要性。《时报》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改革机构,既是本书的研究对象,又是研究的论据。作为研究晚清社会的进路之一,报纸被视作社会中发生的多种话语和实践的缩影,揭示了新的文化方式的协商路径与传统政治实践的转型。因此,对《时报》的考察,能够帮助我们对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有一个更细致的认知,而这一阶段曾经往往被武断地喻为王朝的衰落,1911年革命的先声,或者是观念的过渡时期。将清朝统治的最后几年视作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会使我们重新发现这一阶段社会、政治、文化形态的问题,并且为我们重新反思后续的二十世纪中国开辟新的路径。
《中国现代出版家论著丛书》收录了奠基中国现代出版的14位出版家的19部著作。这些著作是新文化运动前后,关注中华民族命运的进步知识分子,做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出版努力的智慧结晶。面对列强入侵、社会动荡,“道德人心”的传统文化与知识体系不能拯救中国的危局,这些出版家们积极投身西学东渐、重塑知识体系、除旧布新的社会实践,提倡民主与科学,积极创办报刊、书局,同时为新文化的知识与学科体系建设积极创撰。他们所创办、主持的现代书、报、刊社及其载体实际上成为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前沿阵地,成为当时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寻求和探究救国、救民真理的重要精神园地,他们参与整理国故再造中华文明的努力和成果载入史册。在激荡的历史年代,这一代学人、出版家,以其人生和出版实践承担起了文明传播、交流、融通的手
本书的目标是通过Scratch为读者讲解计算机科学(ComputerScience,CS)的基础知识,属于深入进阶型。书籍的难度较大,为了让学习者顺利过渡,本书专门在第二章节设计了难度递进的15个案例。本书在整体上分成两个部分,靠前部分包含两个章节,分别讲解了Scratch的基础内容以及在游戏、故事、音乐、动画、教程、艺术共六个领域的应用案例。第二部分是CS基础知识,其中第三章很为重要,它涉及编程基础、数据结构、开发流程、调试技巧等内容,这些知识也能很好地融入到其他编程语言的实践中。其他章节之间的关联较弱,可独立学习:第四章讲解了离散数学知识,包括集合论、图论、代数系统、数理逻辑、组合数学、初等数论;第五章讲解了网络与通信知识,包括:网络模型、通信协议、实践:Scratch2.0扩展;第六章讲解了编程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编程、事件驱动
《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晚清至民国的书刊形态研究》对现代性的思考也是关于其他学者对中国艺术现代性两种说法的回应。首先作者表达了一种质疑,即对晚清民国时期的视觉实践名为“视觉启蒙”的质疑。作者质疑这一说法是否暗含着在观看梯级上有先人为主的设定,暗含着存在中西艺术属性差异也就是落后与先进差异的认识前提。如果作者这一质疑的答案为是,那么所谓守望传统也就被抽走了内在的合理性。事实上,这种认识忽略了现代西方艺术对东方艺术借鉴的基本史实,是西方中心主义语境下探讨现代性的必然结果。
知识学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产生,并进入了分类体系,1990年《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三版首次列出“知识学”学科类目,置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大类下的“G3科学、科学研究”,分类号为G302。1999年第四版、2010年第五版均保留了“知识学”类目。知识学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如今对于知识学的研究是科学视角下的研究,在信息社会的环境下,研究知识学对人们至关重要。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2004年后,作者开始在南开大学开展知识学的系统研究,形成以博士生和硕士生为主体的知识学研究团队并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本书则是在此基础上完成。为全面系统地研究知识及知识活动的相关问题,本书整合各学科已有的知识研究成果,构建新的知识学理论体系,对知识环境、知识技术、知识组织等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提出知识控制
《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总结了阅读、图书馆阅读推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阅读转型进行了历史考察,分析了中国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基本条件,展现了中国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现状,分析了中国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总结了中国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经验、教训,并对图书馆开展儿童阅读推广和经典阅读推广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并探索了这两类阅读推广活动的方法与途径。
本书以晚清新型出版业—中间阶层的卓著机构和重要文本—为中心,讲述了这一新兴话语空间的形成、扩大及其重要性。 《时报》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改革机构,既是本书的研究对象,又是研究的论据。作为研究晚清社会的进路之一,报纸被视作社会中发生的多种话语和实践的缩影,揭示了新的文化方式的协商路径与传统政治实践的转型。因此,对《时报》的考察,能够帮助我们对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有一个更细致的认知,而这一阶段曾经往往被武断地喻为王朝的衰落,1911 年革命的先声,或者是观念的过渡时期。将清朝统治的最后几年视作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会使我们重新发现这一阶段社会、政治、文化形态的问题,并且为我们重新反思后续的二十世纪中国开辟新的路径。
博物馆的陈列形式对展品发挥作用的程度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对展览的策划、选题、实施及其他相关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与实施(修订版)》作者齐玫长期在首都博物馆从事文物陈列研究工作,并参与了首都博物馆新馆陈列的策划与实施,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该书图文并茂,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对博物馆陈列研究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全书共分四部分,分别是:天津纪念和宣传张太雷的重大活动,天津张太雷研究成果选编,天津张太雷宣传和研究工作述评,张太雷在北洋的重要史料选编。
本书是国家图书馆典籍典籍博物馆首展图录之一。典籍博物馆开馆在即,并将举办“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为配合此次展览宣传及相关纪念品开发工作的进行,国家图书馆编纂了本图录。该图录遴选馆藏精品,配以精美的图片和详实的文字,使展览的精华得以延续。
《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 晚清至民国的书刊形态研究》对现代性的思考也是关于其他学者对中国艺术现代性两种说法的回应。首先作者表达了一种质疑,即对晚清民国时期的视觉实践名为“视觉启蒙”的质疑。作者质疑这一说法是否暗含着在观看梯级上有先人为主的设定,暗含着存在中西艺术属性差异也就是落后与先进差异的认识前提。如果作者这一质疑的答案为是,那么所谓守望传统也就被抽走了内在的合理性。事实上,这种认识忽略了现代西方艺术对东方艺术借鉴的基本史实,是西方中心主义语境下探讨现代性的必然结果。
新闻观念是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新闻传播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涂凌波编著的《现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兴起》尝试用另一种视角“解读”中国新闻观念史,主要回答什么是现代新闻观念、其为何及如何兴起等问题。本书以现代性作为衡量的尺度,重点研究了1815-1926年间中国新闻观念的衍变历程,对现代意义的新闻观念如何在中国演进作出了解读。宏观上,本书描绘了现代中国新闻观念兴起的三个阶段及特征,将其置于社会结构、社会思潮、知识观念变迁的历史脉络中加以审视;微观上,阐述了新闻知识的引入、吸收、转换和传播的过程,分析其如何形塑了新闻观念的具体构成。本书清理现代中国新闻观念兴起过程中的诸问题,对于思考中国新闻业的当下和未来不无裨益。
《新闻理论问题十讲》立足中国新闻传播现实,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就新闻理论阐述,内容涵盖新闻道德、新闻采编、新闻批评、新闻传播等理论,以研究者的视野对新闻理论进行深度解读,以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