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信主编的《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述要》主要研究中古及近代汉语的各种语法现象,从17个方面叙述了汉语语法的历史变化,并探讨这一时段语法演变的特点与规律。另从古人的著述中“披沙拣金”选录了若干材料,从三个方面概述古代学者对中古近代汉语语法学所作出的贡献。可以看出,古人对中古近代语法现象关注和研究是不系统也不深入的。我们既要重视古人的有价值的发现和见解,更应该循此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周密的论证。
语感是伴随人类言语精神活动而出现的一种伴随性感知。只有在人类精神世界的大背景中,才可能真正认识语感的实质。通过语感考察,可以看出,人类精神世界由三个子世界,即感知世界、认知世界和引动世界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人类行为、现实世界构成“精神世界人类行为现实世界”运作模式,对人类社会,包括人类社会各个体的存在状态,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苏楠楠老师二十年词汇教学经验总结,足量一万单词教学(不包括衍生词汇与简单词汇),达到母语词汇基础水平,适合于高考、四六级、考研及雅思托福等考试的词汇要求。
这是一部以译者并具体以译者行为为切入口、以社会视域为评价视域,旨在评价译者行为和译文质量双边关系的描写性、批评性和框架性翻译理论论著。?译者行为批评,属于译者批评,是翻译批评学科的进一步细化;译者行为批评定位于翻译批评性研究范式转变的第三阶段,是翻译内外相结合的翻译社会学研究,是对译者语言性和社会性角色行为之于译文关系的评价,是对于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化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征的研究。?译者行为批评视域是“以人为本”的研究视域。译者行为批评和文本批评互不可分,译者身份和角色决定译者行为,译者行为决定译文品质,而译文品质高低是与译者的身份和角色相一致的。从译者身份和角色入手进行译文质量评价,有望实现全面和客观。本书偏重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