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概述了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介绍了汉语语音史的一些基础知识。全书分为导论、历代的音系和语音的发展规律三大部分。在导论中,作者对研究汉语语音史要具备的四方面基础知识进行了论述。在历代的音系中,梳理了从先秦至现代的音系发展变化,并提供了历代语音发展表。*后,在语音的发展规律中,总结出语音发展的四种主要方式。
本书是一本语言学汉字研究方面的著作。作者在细致研读《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基础上,对汉字的性质问题,繁简字、异体字问题,独体字、部件问题,字序、笔顺问题、形声字问题、辞书的词语释义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大量的汉字字数统计数据,用直观的数据方式来对汉字词性、繁简体等方面进行展开新的探索与研究。全书体系设置科学,全面,语言严谨生动,书稿内多篇文章已在刊物上发表。本书主题突出,内容鲜明,全书都是基于《通用规范汉字表》来对汉字进行展开系统多方面的研究;研究视角全面,从汉字性质,繁体简体,汉字偏旁部件,笔画笔顺等方面展开研究;数据翔实,用数据说话,直观明确。本书作者一直致力于汉字方面的研究,在文字的海洋中肆意遨游,有其新的探索与发现。书中,作者对个别汉字的音、义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
唐石經本論語 《儒典》出版后受到文化学术界广泛关注和好评,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现陆续出版平装单行本,共计108种397册图书,分四辑推出。第一辑(36种),收录唐石经本系列、经注本系列、经注附释文本系列、纂图互注本系列。第二辑(18种),收录单疏本系列、八行本系列、十行本系列。第三辑(16种),收录宋元人经注系列。 第四辑(38种),收录明清人经注系列。 《儒典》平装单行本的编纂出版,是对儒家经典的一次精选和萃编,集合了历史上儒学文献经典著作的优良版本,为文化学术界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儒家经典代表性版本、儒家经典注释的代表性成果,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相信对学习研究、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袁健惠编著的《汉语受事话题句历史演变研究》以先秦到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32部文献为研究语料,以受事话题句为研究对象,结合学界在该句式研究方面的得失,借鉴近半个世纪以来靠前外有关类型学、语法化、焦点结构等方面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详细描写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察文献中所出现的受事话题句的类型及其句法特征。对受事话题句在前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时期的本土传世文献和汉译佛典、非戏曲文献和戏曲文献等不同性质的文献中的差异作了细致的比较。对受事话题、述语动词、主语在两种不同性质的文献中的结构构成及使用频率等方面的演变轨迹作了细致的描写,对引发上述演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归纳和探讨。本研究注重汉语事实与理论解释的结合,在系统地描写受事话题句在汉语目前的历史演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制约受事
本书在讨论“言语互动”“符号互动”的基础上,提出“话语互动”的概念,并通过对纵向话语互动、横向话语互动、历时话语互动深入细致的案例分析,揭示出社会网络中不同话语之间通过“互动”产生新意义并形成新话语的机制。书中提出一个“话语互动”研究路径,包括“三维-双向”分析模型和“双层-五步”分析框架,为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的学者和学生进行批评话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操作性强的分析方法。
本书辑录河南电视台9频道《村长开汇》栏目中丰富、生动、有趣的《咱嘞河南话》节目内容,既丰富了中国民俗文化的知识宝库,又抢救了许多散佚几近丢失的民族文化。此书意义深远。
本书全方位展示了伝语的特性,包括《语音基础》《语音会话》《阅读》和《伝语(吴川话)字典》等多个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