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册型工具书(Handbook)在国外学术出版领域里已形成一种传统,牛津、剑桥、博睿、劳特里奇等重要学术出版机构均有不同学科成系列的手册问世,手册是能够全面有机呈现学科面貌的新型工具书。《汉语历史音韵学手册》为我国 本音韵学手册。本书采分章节分别撰写的编纂模式,集结了 外相关领域30余位学者共同撰写,以期全面涵盖汉语历史音韵学各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前沿进展。我们希望这本由 外 语言学专家学者共同打造的中国版“handbook”能成为 手册型工具书的一个标杆。
《字林汇纂汇校》由肖蕙兰著
2015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优选、涉及范围最广、投入资金优选、参与人员最多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旨在全面掌握语言国情,抢救、保存衰危语言及方言,为科学制定语言政策,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标准化和法制化打好基础。 工程迄今历时4年,团队成员足迹遍布济南、淄博、潍坊、日照、东营、滨州、德州、聊城、济宁、菏泽、枣庄等全省11个地市70多个市、区、县。截至2019年底,已有25个方言点全部完成并通过国家验收。今年,山东大学团队承接了国家语保二期工程《中国语言资源集·山东》的编写工作,继续为国家语保事业贡献力量。
本书是“方言调查”课程,是方言研究专家李如龙先生近五十年来在高校讲授方言课的经验和教案的总结提炼。本书着重于方言调查方法训练,不乏近三十年来汉语方言研究成果的近期新内容,不作者很好熟悉的闽语、粤语、赣语、客家话材料,官话、吴语、湘语、晋语、徽语等材料也广有涉猎。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汉语方言研究的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反映。每章后有思考题和参考书目。书后有两个附录,“汉语方言语音调查表”和“汉语方言词汇语法调查表”,调查材料大致可涵盖南方和北方各方言,可以直接用于方言调查,堪为实用、便捷的调查工具。适合中文系本科生以及有学习方言调查意愿的初学者使用。这本书优选的特点是通俗易懂、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相较于某些汉语方言多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授人以鱼”,这本
《汉语历史音韵学手册》是我国第一本音韵学手册,在国内学术出版领域填补了重要空白。本书不仅详尽介绍了汉语音韵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等各历史时期的音韵特征,还深入探讨了音韵学研究的近期新进展和前沿课题,通过丰富的实例分析,展示了音韵学研究成果在汉字研究、古文献解读、方言调查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其编纂体例严谨,内容翔实,通过对《诗经》音系、上古韵部、中古汉语元音构拟等关键内容的阐述,以及对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译音对勘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的介绍,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汉语历史音韵学知识体系,也为汉语历史音韵学的专业人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工具。
《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 100个日常词汇,如果追根溯源,能发现怎样更迭变化、出其不意的故事?词汇的变迁隐含着什么样的真实生活细节?历史严肃的面孔下,有多少有趣的风俗被人遗忘,又在多大程度上能被还原?《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以举重若轻的笔法,写我们生活里耳熟能详的词语,在轻松起步的阅读中,不经意地走向历史的深度;而100幅与词汇既相关又参差互补的图画,仿佛支撑起一座纸上美术馆,让人流连于审美之旅中,感受绵密的历史质地和人情风物变迁。 《100个日常俗语中的古代社会史》 本书是继我社出版的《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100个成语中的古代生活史》之后,许晖“100词”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俗语,从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长起来。在千百年口口相传的常言中,封存着多少曾经鲜活可感的柴米油盐、花前月下?
《汉字形体史》对汉字历史发展全面阐述,每个环节,每个名称,都有说明,探索学界从未涉足的领域。内容之丰富,脉络之清晰,插图之精美,都是靠前。 汉字历史涉及音形义,形体是汉字的特点,因此汉字历史就是汉字形体发展史。改革开放以来文字学界开拓了新的领域,现代汉字、汉字数据处理、汉字传播、汉字民俗等迅速蓬勃发展。同时传统古文字识读,特别是甲骨文得到长足进步,特别是层出不穷的楚简、秦汉简牍,吸引了大量的力量,以敦煌文献为主的中古文字考释持续稳健推进。这些研究大致上覆盖了古今文字,成绩卓著。不过对于汉字学问的核心,从古到今贯通的历史,也就是汉字通史则迟迟不能面世。通史研究恰如像穿珠串,每一颗珠子需要琢磨光滑,还要有一根丝线把它串成美轮美奂的项链。这项研究十分困难,长期以来,基本的名称、概念
本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常用字表为范围,将字表中的3500个常用汉字进行数据分析,筛选、提炼出305个汉字。这305个汉字是构成众多汉字的基础字,相当于汉字世界中“元素周期表”。认识这些基础字,不仅可以从字形上打通3500个汉字,也可以在意义上实现一组组汉字的贯通理解,为无障碍阅读大部分中文读物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偏旁有话说(全6册)》由刘克升著
《图说字源》是一本介绍汉字起源和流变的读本,汇集了有名语言学家唐汉先生在汉字字源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作者秉承严谨地治学态度,搜集各方有关汉字字源的资料,从古汉字学研究等学科入手,发现了汉字形成过程中许多有趣而又有规律性的现象。本书从汉字与动物、汉字与植物、汉字与天地、汉字与人体、汉字与两性、汉字与战争、汉字与民生、汉字与文化等方面图文并茂地阐释了汉字的诸多奥秘。
本书是从设计学的维度系统讲解中国汉字设计史的专业著作。以汉字设计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脉络开篇,结合设计学、传播学和美学的宏观视角,通过研究与分析,挖掘潜藏于汉字艺术审美与信息传播功能背后的思维与方法。将研究视域扩大到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历史紧密相关的各种文字形态,将汉字从纯粹的美术学或文字学中独立出来,在“设计学”的维度下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体系。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与参考。
《同义词词林》是一部从语言信息处理的需要出发,同时考虑到写作和翻译的需要编写的一部辞典。它在词语的语义分类方面做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本书的特点在于:一、建立了新的汉语语义分类体系,共分出15个大类,203个中类,1477个小类,与本书第二版相比,分类趋势更加细化、合理化。部分词语附有例句,有的例句标明了作者或书名、篇名。在个别难读或易读错的汉字后面,标了汉语拼音。二、能反映现代汉语词汇的基本面貌,特别是它集中地反映了当今社会新词新语大量涌现的现状。三、对同类词给予了更多的收录和关注,对其分类也更加合理,进一步明确了同类词收录的原则。
黄侃对于《说文解字》素有研究,功力极深,这部《黄侃手批说文解字》为其手头常备、朝夕批读的一部稿本。书中写满了黄氏的批语和四十余种校读符号,其字细密如织,凡声母多音、形音并异而实为一字、群经中古文而不见于《说文》者,均一一注明。是书非但为研究《说文解字》之重要参考书籍,亦为探求黄氏之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治学方法之典型材料,故向为学者所珍视。
破字当头,立在其中。 作者从2007年发表《汉语里的名词和动词》一文开始,十余年来一直在前辈的基础上,针对 基本、 重要的两对语法范畴“名词和动词”、“主语和谓语”(它们都来自印欧语的语法)做破与立、抛与捡的工作,陆续发表了数十篇论文。这些论文分散在许多杂志上,读者不易查找,现在从中挑选比较重要的编辑成集,取名《破立集》。作者对某些重要问题的认识,如对汉语形容词的地位的认识,对“ 小流水句”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反思的过程。 因此作者把这些论文大致按发表的先后顺序编排,这样可以比较客观地展示作者的探索和认识过程。作者认为,未知总比已知多,我们对汉语和人类语言的探索和认识没有止境,永远是一个破和立的过程。
《四声等子校注》为《宋元切韵学文献丛书》中的一种,由李红、王曦对明代等韵学著作《四声等子》进行校注整理。《四声等子》一卷,不著撰写人姓氏。或以为即刘鉴所作之《切 韵指南》,《四库全书提要》已有辨正。今整理者以一图一注的形式,对《切韵指掌图》的序、七音纲目、辨音和切字例、辨类隔切字例、辨广通局狭例、辨内外转例、辨窠切门、二 十韵图等进行了详细的校注、疏通,体例谨严。此书是《四声等子》的 整理本。另影印此书的一种重要版本附录于后,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