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符号学和多模态视角考察新兴多模态翻译实践,在多模态翻译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多模态翻译理论,实现多模态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对话,回应数字化时代多模态翻译实践对多模态翻译理论的呼吁。本书主要结合网站本地化翻译、绘本翻译、字幕翻译等案例,从多模态翻译研究的学术史考察、视觉多模态翻译案例分析、视听多模态翻译案例分析、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多模态翻译与符际书写、多模态翻译研究焦点与前瞻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并回应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跨文化传播问题,提出基于多模态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符际书写和多模态书写路径,从而有助于提升中外文化的双向和多向交流的效果。
口译过程认知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口译过程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与信息输出几个基本的阶段,每个阶段下又分为不同的子阶段,这些认知过程研究会最终揭示口译过程语言转换这个黑匣子,源语转换到目的语的过程是语言认知的研究的核心内容,会为未来机器翻译和信息技术发展提供科学的支撑。该书分为口译过程的信息输入理解、信息转换加工即口译的双语转换和信息输出即口译的表达三大部分。
20年来,国内的韩汉翻译在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在亟须在理论研究层面进一步拓展,从而指导翻译实践。本书立足于译者伦理,对于韩汉翻译进行了理论上的建构,对东西方翻译发展脉络、翻译和译者伦理、韩国文
本书既一部讲解语文学习真谛的指导书,又是一部带读者细细品味杭州美景的旅行指南。云谷学校的名师杨聪独具匠心,将杭州的美景与语文的真髓结合起来,其以西湖为纲,从一公园始发,经各大景点最后抵达宋城。每一个站
本书共分四辑:“翻译与语文”“论名家翻译”“翻译家访谈录”和“附录”。 辑“翻译与语文”收编了六篇文章,《认识翻译真面目》是在香港中文大学升任翻译学讲座教授时的就职演讲,曾经收编在许多学报期刊中。第二辑“论名家翻译”共收文章六篇,主要论及两位翻译家傅雷和余光中的翻译成就。第三辑“翻译家访谈录”编收有关高克毅(笔名乔志高)、罗新璋、林文月、杨宪益四位翻译家的访谈录。第四辑“附录”记载了翻译学者单德兴教授对作者本人的专访——《三文、五语、六地、七书——金圣华教授的翻译因缘》。
本书介绍了现代发展起来的几种非平稳信号处理方法:经验模态分解、广义S变换、小波变换、局域均值分解和高阶统计量及其组合方法等常见的非平稳信号处理方法。系统地讲解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信号处理中的技术方法和应用步骤,并系统性阐述了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大地电磁测深、振动信号分析与机械故障诊断、近红外光谱去噪与物质检测和核磁共振测井等几个领域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效果。本书可供相关专业大专院校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学生阅读,还可供从事相关领域数据处理的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共分四辑:“翻译与语文”“论名家翻译”“翻译家访谈录”和“附录”。 辑“翻译与语文”收编了六篇文章,《认识翻译真面目》是在香港中文大学升任翻译学讲座教授时的就职演讲,曾经收编在许多学报期刊中。第二辑“论名家翻译”共收文章六篇,主要论及两位翻译家傅雷和余光中的翻译成就。第三辑“翻译家访谈录”编收有关高克毅(笔名乔志高)、罗新璋、林文月、杨宪益四位翻译家的访谈录。第四辑“附录”记载了翻译学者单德兴教授对作者本人的专访——《三文、五语、六地、七书——金圣华教授的翻译因缘》。
受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文化翻译”及“译介学”模式在我国长期流行,总体上一直徘徊于翻译的“外部研究”而难以走进译文内部,除了“信达雅”“创造性叛逆”外,在“译文”批评中没有形成一套概念范畴, 没有形成理论模式或研究范型,要么是挑错式的批评,要么是笼统的印象批评,在多样性、丰富性、深刻性上,尚不能与一般的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相比。 鉴于此,王向远著的《译文学(翻译研究新范型)(精)》提出并论证了“译文学”的概念。作为学科概念,“译文学”是“译文之学”,指研究“译文”的学问,并与“译介学”相对而言;作为文学类型概念,“译文学”是“翻泽文学”的缩略,并与“外国文学”“本土文学”相对而言。 本书从“翻”与“译”这对基础概念的发现与辨析人手,对中国传统译学关于“译文”的理论做了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