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籍英译通论》分上下两部,分别为 理论篇 和 应用篇 。 理论篇 共六章。内容分别为:(1)中国文化体系与核心;(2)中籍英译的新思路;(3)西方翻译理论简史;(4)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上);(5)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下);(6)中国典籍翻译理论。 应用篇 共八章。内容分别为:(1)翻译技巧;(2)翻译批評;(3)翻译教学;(4)古文今译;(5)散文美译;(6)哲言精译(上):经;(7)哲言精译(下):子;(8)诗歌翻译。
本书收录我国自汉末以来散见于各类书刊中有关翻译的文论一百八十余篇,略按时代分为五辑:*辑 古代部分(汉魏唐宋);第二辑 近世部分(明末清初);第三辑 近代部分(近代时期);第四辑 现代部分( 五四 以来);第五辑 当代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与大多只收录自严复以来的翻译理论的书不同,本书首创对古代译论亦有辑录,如鸠摩罗什、僧睿、慧远、玄奘、利玛窦、徐光启、魏象乾等。本书依学术性资料编纂成例,博采众说,百家争鸣。前三辑的文章,按内容或作者,在编排上适当集中。 五四 以来的文章,除鲁迅、郭沫若、茅盾三家集中排列外,悉以写作或发表年月先后编次,以见译事研究之进展。这为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史、从事翻译工作或翻译教学以及对翻译文学或翻译问题感兴趣者,提供了较为集中的资料,也对其实际翻译工作大有助益
《翻译研究论集》汇编了作者十余年间陆续发表的30篇学术文章。这些文章思路连贯,学理贯通,可前后呼应,相互印证。针对20世纪以来中西翻译理论中出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结合翻译活动和文化传播活动的实际,作者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深入的研究,首次指出了对外文化传播不等于对外翻译,首次提出了翻译的 文本目的 和 非文本目的 这对概念,首次区分了翻译的 文本行为 和 非文本行为 ,首次明确了译介学和翻译学各自的学科概念及其学科范畴,并总结了若干行之有效的翻译技巧和文化传播的策略与方法。
本书以1949-2019年间的中外歌曲翻译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翻译史研究的描述性和规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史料研究入手,收集、整理70年间我国歌曲翻译作品,宏观考察70年间歌曲翻译活动的历程、整体特征、译者构成和社会历史语境,让长期隐身的歌曲翻译作品显身,并加以阐释,彰显其在翻译史上的价值,为翻译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本研究结合翻译学、文学、音乐学、符号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系统分析歌曲翻译的过程、规律及现象,界定歌曲翻译的本质、内涵与外延,总结国外歌曲在我国的传播轨迹,探索歌曲翻译对我国文化建构的作用与影响,预测歌曲翻译的走势与未来,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歌曲翻译史研究填补空白,为歌曲翻译和说唱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中日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上下)》作者王晓平怀着对中日两国文学经典的尊重,开始了对两国间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问题的初步探讨。本书对中日文学经典翻译和传播的探讨,能够为从事日本文学经典翻译的译者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材料和参照,也为从事中国文学经典日译工作的学者带来域外接受的准确信息,以迎接中日文学和学术交流新局面的到来。
该书以上千种原文著作为基础,将中日两国文学经典在对方国家的传播和翻译放在一起对照分析,对推进中国文学经典走出去,提高外国文学经典的翻译质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资料翔实,考据严谨,结构合理,研究成果有利于中日文化交流,为中日文学经典的翻译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萨满文化在源远流长,特别是历目前在满族人民的精神生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宋和平研究员在多年进行萨满文化田野调查和文本研究的基础上,著有《满族萨满文本研究》《满族萨满神歌译注》等专著,是靠前该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本书在前两部著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增加了满语复原这一工作,将满族石姓家族萨满文化的概貌呈现得更加透彻,会对萨满文化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傅雷先生的全部著译,在其身后,经三十余年的努力整理,在《傅雷译文集》与《傅雷文集》两部巨帙的基础上,加上多方发掘,辑录阕佚,现已具备条件慎重编篆一部*终版二十六卷本《傅雷著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