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翻译教程》第三版在2008年重排版的基础上,结合汉日两种语言中出现的新变化,对一部分内容做了更新,对用字用词做了进一步规范,并在版式方面做了调整和提升。 《汉日翻译教程》以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常用的翻译技巧为出发点,以汉日语言对比讲解为主线,分词汇、句子、文章三个层次详解翻译技巧,用七章三十三节的篇幅全方位帮助读者提高翻译技能。全书的例证遍及政治、经济、经典文学作品、日常表达等多个方面,书中涉及到汉日两种语言的比较及翻译方法技巧对日译汉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四年级学生使用,也可供业余翻译爱好者参考之用。本书的使用者须掌握日语基本语法,8000以上词汇和惯用词组,有一定的日语书面表达能力和相应的汉语水平。
本书以1949-2019年间的中外歌曲翻译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翻译史研究的描述性和规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史料研究入手,收集、整理70年间我国歌曲翻译作品,宏观考察70年间歌曲翻译活动的历程、整体特征、译者构成和社会历史语境,让长期隐身的歌曲翻译作品显身,并加以阐释,彰显其在翻译史上的价值,为翻译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本研究结合翻译学、文学、音乐学、符号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系统分析歌曲翻译的过程、规律及现象,界定歌曲翻译的本质、内涵与外延,总结国外歌曲在我国的传播轨迹,探索歌曲翻译对我国文化建构的作用与影响,预测歌曲翻译的走势与未来,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歌曲翻译史研究填补空白,为歌曲翻译和说唱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19世纪是翻译的世纪,翻译活动的规模之大,内容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19、20世纪之交的翻译实践,保障了20世纪以后中国对新知识的共享,并为今日的全球化做好了语言上的准备。严复是*早挑战人文科学翻译的本土翻译家之一,他所创造的大量译词,如 天演 等曾风靡一时。但时至今日,除了若干音译词以外,其余都已成为历史词汇。严复的译词究竟对现代汉语产生了何种影响?严复译词多为日制译词所取代,其原因是什么?本书聚焦严复,以严复的翻译活动为考察范围,主要讨论严复的译词,希望对上述问题做一个解答。
本书分为导论、案例解析与论文写作指南三大部分。 导论 部分重点介绍学术研究中方法的定义、类别、作用以及如何根据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理论与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等。 案例解析 聚焦当前翻译研究中较受研究者青睐的不同研究方法,围绕 文本分析法 史料考据法 数据定量法 系统考察法 跨学科综合法 5大主题,遴选《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人文社科类尤其是外语类核心期刊近5年翻译研究方面代表性论文若干,并在文后针对每篇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学习,了解目前主要的翻译研究方法,增强对于各种研究方法实际应用情况的直观认识,掌握它们的实施路径、先决条件与潜在不足等。 论文写作指南 涉及翻译研究论文的写作框架、方法运用与体例要求三方面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术
本书不仅是对翻译批评历史之路的回顾,也是对翻译批评未来之路的探寻,在不断的反思与不懈的探寻中,翻译批评必然能够真正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书延续前两辑的创办宗旨与定位,遴选9篇由海内外学者撰写的翻译研究论文与评论,并分为四大部分,即 中国翻译史研究 专栏、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翻译实践探索与书评 随笔,所论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既有翻译历史钩沉(如汉学家梅欧金撰写的《十八世纪北京的传教士翻译活动》),又有翻译理论与应用(如强晓的《海外〈论语〉英译文学阐释译本之语体特征探讨》、许景城的《商务印书馆馆歌〈千丈之松〉英译解析》);既有古代中国文化对欧洲文艺创作的影响(如海岸的《时光如酒香,拂过缪斯的鼻尖》),又有古代与当代文化和文本的纵横比较研究(如徐克伟的《日本江户兰学翻译中的汉文与汉学》、陈丹丹的《张爱玲、布莱希特、鲁迅论中国戏曲》);既有气势恢宏的国际视野,又有精深微妙的独到解析, 谈 译 之间,谱写出一部别具匠心的协
本书是作者近两年围绕新时代中外文学与翻译、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的系列学术思考。 部分“翻译与文学思考”对文明对话视野下中外文学译介与传播展开文化批评视角的宏观思考和典型个案分析,倡导在翻译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应秉持文化立场。第二部分“翻译与文学对谈”走进文学家、翻译家的精神世界,畅谈人文学者的情怀与担当,助力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第三部分“翻译与文学散论”聚焦文明互鉴中的文学家与文化巨匠,描绘文学、译学何以拓展人类的思想疆域。第四辑“序言”系作者为八部各具特色的著述撰写的序言,是对文学经典翻译与翻译文学经典的纲领性书写。第五部分“专访”系2021年度《现代快报》《解放日报》和香港《文汇报》的专题访谈,全面介绍本书作者毕生在译的层面、学的层面和中外文化交流领域的学术倡
本书是文化翻译的入门书籍,聚焦于文化背景知识实例分析和相关翻译策略与方法的介绍。**章是有关文化翻译的导论,介绍了翻译、文化、文化翻译的定义,分析了人类交际中的文化预设现象,指出了翻译所牵涉的复杂的文化维度,介绍了文化翻译的主要内容,探究了文化翻译的原则、策略与方法,*后是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翻译实践与问题思考。本书第二章至第十二章,是对各文化专题的专门探讨,包括历史地理文化、宗教习俗文化、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科技文化、习语文化、颜色文化、专名文化、称谓文化、动植物文化、数字文化以及中国特色词语文化。这十一章结合有关翻译实例进行了文化个案分析,探究了这些实例所涉及的有关文化背景信息,然后就应对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进行了简略介绍。各章*后设计有实战题、分析题和思考题,供读者思考与
本书以翻译技术转向下译者提升翻译能力为主线,以传统翻译理论与实践为支点,融入翻译技术,深刻诠释翻译技术转向中的译者如何重新认识翻译,提升翻译能力,并运用计算机和各种资源进行翻译实践。恰如一本“翻译进修指南”。
《中庸》为 四书 之一,哲学性*强,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升华。《中庸》英译始于1691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其传播与社会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其个中曲折体现出翻译行为的复杂性。本书是对《中庸》英译的全面整理,从描写翻译学、社会翻译学和文化翻译学等多维理论视角揭示了典籍翻译的属性和特征,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宽了《中庸》的翻译研究,凸显了翻译研究的历史维度,其研究和发现有助于推动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与接受。
雷雨田、万兆元主编的《宗教经典汉译研究》系2012年5月在穗举办的首届“宗教经典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文集从语言学、历史学、诠释学、社会学、比较宗教学等多个角度,对宗教经典翻译的理论共性和实践多样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既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梳理,也有对当代翻译实践的审视,具体涉及翻译思想、翻泽原则、翻译过程、翻译方法、译本传播、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宗教经典汉译研究》是国内出版的本宗教经典汉译文集,有望推动宗教经典汉译研究的发展,促进中外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章选择了**代表性的三个经典话语:“信、达、雅”“神似说”“意境”,以当代视角和思维对其予以重新闸释,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翻译中的延伸和泛化做了解读;第二章选取“翻译、改编和传播”“翻译和翻译体”两个议题,以翻译为“经”,以中国语言文化为“纬”,编织三者相互交织的历史图卷,厘清翻译、改编对文化产生的影响、对汉语演变产生的作用;第三章探讨了中国文艺审美在翻译中的意义,汉语的诗性与汉译中的诗性意识,描述了用汉语意识践行翻译的体验,意在提倡传统审美意识,增强汉语自觉,继承和保卫民族语言的优秀品质;第四章借鉴西方话语对翻译做了精密理性的思考和阐发,选取西方语言学和文学研究中的若干命题来拓展翻译研究的空间和视野。
长期以来,衡量翻译作品好坏的标准一直被囿于是否能让译文在各个方面与原文实现对等这一框架内。这种衡量模式过于注重原文和作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对于译者、目的语读者和译文没有足够重视,忽略了译者本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影响译文成败和效果的目的语文化社会因素也多有疏忽。为了亲身体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者不但将研究对象选定为澳大利亚著名华裔作家布莱恩?卡斯特罗和他的小说Stepper,而且自己把英文原版小说翻译为汉语,以求**程度上实现译者的价值和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意义,并且充分利用本书所提出的十维翻译补偿理论与方法,*终确保汉语译本能兼顾原作作者和译文读者的意图与需要。
《第三届全国宗教经典翻译研讨会论文集》是第三届全国宗教经典翻译研讨会的论文成果,共收录会议的19篇文章和2篇会议致辞。论文主要围绕宗教经典翻译与文化自觉、宗教经典翻译的现状与问题、宗教经典翻译的本土化研究,以及宗教经典文本解读与翻译等相关议题进行了讨论,涵盖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巴哈伊教等宗教经典的翻译现状、翻译问题、翻译研究方法以及与宗教文本翻译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议题。
本书侧重功能翻译研究,既有微观的描写分析,又有宏观的方法论证。语篇特征——语言元功能——语篇类型是贯穿全书的主线。本书旨在通过语篇对比分析来探究目的语语篇的建构原则、过程和方法。目的语语篇的建构涉及语法—词汇表层结构、语义深层结构、作者意图、读者接受、信息度变化、语境、互文特征等多个角度,体现出寻同存异的翻译原则。借鉴韩礼德的语言元功能理论,书中对比分析了及物性、语态、逻辑语义、人际功能、评价意义和主位推进模式,以期解读现有的翻译现象和探究目的语语篇的建构过程。语篇类型研究主要在于探讨语篇翻译的客观规律和有效策略,理清语篇类型与翻译策略的关系。上述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路径。本书尝试通过观察、分析、描写和解释来形成对语篇翻译的整体认识。
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指导,在总结国内公示语翻译研究的基础上,将公示语生态翻译理论、公示语生态翻译实践、公示语生态翻译批评和翻译补偿有机融合,建构全新的公示语翻译研究体系。著作的主要观点如下:公示语翻译过程是以译者为中心、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翻译质量评价基于多维度转换、读者反馈、译者素质等,*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累计结果,是"整合适应选择度"的翻译;公示语生态翻译批评是基于翻译生态环境中主客体的多路径和多维度综合批评;公示语生态翻译补偿是基于批评的多维补偿。
语料库批评翻译学概论
《哲学维度的中西翻译学比较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比较翻译学,并主要针对中西译学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1)在比较翻译学视角下勾勒出中西译学的哲学思想比较研究的范围;(2)厘清翻译的定义与分类,从当代和哲学的学术视角再度解构翻译的本质;(3)探索翻译的本体及翻译研究的本体,归纳各翻译学范式的核心思想;(4)探索中西译学的方法论及翻译技巧,分析规范、描写与解释的研究途径;(5)分析翻译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尤其讨论译者主体的特性;比较中西译论所普遍关注的意义观、翻译批评、翻译美学等,且关注当前一些热门话题,包括翻译伦理、翻译规范、翻译作为文化资本积累与流通途径等内容;后,讨论中西译论接受、融合与创新的途径。以上论述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中西译论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动因,促进比较翻译学
本书从跨学科视域考察明清期间(1582—1911年)传教士在华的科技文献翻译活动,研究这个时期传教士在华的社会文化语境、经典科技译著及译者。全书分为三部分共12章,重点研究了40余部传教士经典科技译著及译者,探讨和揭示了传教士在华科技文献翻译活动的基本特征,以及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与作用。这对于我国翻译界、科技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国际上前沿科技领域中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紧跟世界科技文明的步伐,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
《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 1900-1937 修订译本)》从翻译的语言与文化实践的角度,探讨20世纪初期(1900一1937)中国的语言和文学如何在一种“虚拟的等值关系中”,通过与西方和日本等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相互接触、交流和翻译,构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想象,从而彤成一种“被译介”的现代性,一些现代中国的经典话语和叙事,诸如国民性、个人主义、现实主义,乃至作品的经典化与文类的建制化、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等等,都是在翻译中生成的现代性的不同层面。作者对此逐一考察,并通过复原语言和文学实践中各种历史关系赖以呈现的场所,及等值关系建立的语境、时间和过程,重新思考了东两方之间跨文化诠释和语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