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3年以来,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差不多每隔两年召开一届,第十二届研讨会于12月3日、4日在广州中山大学中文堂举行。此次会议既继承历来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求真务实的传统,又在客家方言比较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拓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在以往研究相对薄弱的客家方言语法、客家边界方言点、海内外客家方言文献、客家方言有声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丰富了客家方言研究的内涵,为新形势下客家方言的调查研究开辟了新路。本书选取了该次研讨会的40篇论文,内容涉及客家方言的田野调查研究成果,以及客家方言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成果,既有共时层面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研究,又有历时层面的客家方言发展演变规律的探讨,材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历代四川方志方言与文化研究》(批准号:13JJD740014)、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批准号:skqy201319)成果。 本书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四川方言词语进行专题研究,尤其对其发展演变做了细致、翔实的文献推演,特别注意考察发掘每一词语的源流嬗变,揭示这些词语在历史上与全民族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构建完备的汉语史提供依据,也满足大量对川方言源头感兴趣人群追踪溯源的夙愿,为他们答疑解惑,并提升其语言自豪感,为川方言的保护和延续贡献力量。 前言对本书的意义、体例做了全面论述。正文共计收录词语2700余条,其中包括部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失收词语、释义,并有大量词源提前或新书证提供;包括几种四川方言词典失收但如今仍保存在四川某地方言中的词语,还
陈晓锦编著的这本《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概要》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项目号07BYY017)的终极成果,成果2012年9月以“优秀”等级获得鉴定通过。全书150万字,涵盖了东南亚十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华人社区的29个方言点,包括闽方言6个福建闽南话,7个潮州闽南话;粤方言7个广府话,1个台山话,1个广西容县白话;客家方言1个广东惠阳客话,4个广东揭西客话,2个广东梅县客话,是第一本论述整个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的著作,是第一次大面积调查研究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方言的一个力作。
本书主要收录了侗族口语使用频率较高的900个句型,所选句型经典地道、生动实用,并按使用途径分为33个场景,每个侗语句型都配有普通话翻译和粤语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学习。本书不仅为每个句型都附上了侗语字母和侗语注音,书后还附有侗语语音系统表,有助于读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对应的规律,迅速熟悉侗语字母和注音。本书附有侗语常用300词和侗语水平测试题,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掌握侗语的知识点,实用性较强。本书配有侗语、普通话、粤语音频。
随着网络通信日益频繁,在线交流无所不在,电子传播全面崛起,网络交际已经成为大众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网络语言随之发展出一系列独特的语言特征,从一种社会方言变成了一种功能语体。口语体、书面语体和网络语体三分天下之势已经初步形成。 本书对此进行系统的学理研究,分为六章,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讨论一些学理问题,既给语言学同行们一些启发,也能使普通读者读来不觉厌倦,并为母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工具书编撰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提供切实的理论依据。
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使得人类语言的多样性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语言濒危包括许多汉语方言的濒危特征越来越突出,这迫切需要汉语方言学界对濒危汉语方言进行持续的关注并积极进行抢救性的调查研究。本论著应形势所需,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个案、从国内到国外、从语音词汇到语法等各个方面对濒危汉语方言进行了讨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濒危汉语方言的分布;②濒危汉语方言的类型;③濒危汉语方言与语言接触;④濒危汉语方言与国家语言资源;⑤濒危汉语方言的保护;⑥濒危汉语方言的个案研究。
本书主要对辽宁方言中的古语词进行考释,所选词条都是自古流传下来,至今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普遍使用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些是对其古义的沿用,有的在使用过程中已经改变意义,而后者也正是本书研究的重点。本书注重对词语在方言中的意义来源及发展过程的探索,即 史 的研究;其次,在对每一词语进行说解后,又对使用这一方言词的其它地区进行了列举,必要时进行比较;*后,在对词条意义进行探源的过程中,对于出现的每一种用法,尽可能找出书证加以证明,并对不同意义之间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推测分析,以增强准确性和说服力。
暂时没有内容
本书系*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东北官话语法比较研究》,项目编号 15YJC740082的研究成果。汉语方言语法研究长期以来处于落后的状态,相关成果比较匮乏。21世纪的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必将成为新的热点和增长点。《东北官话语法比较》一书作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详细描写了八个语法专题,并与汉语普通话进行了对比研究,关注了语言的接触、渗透和相互影响,丰富了东北官话语法研究成果。本书专业性较强,主要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
我深深感到杨子静、潘邦榛两位同志编写的《广州话分韵词林》是很有意义之作。静公是一位资深的粤剧编剧家,对广州话极有研究,他既深入民间,又深知广州话和古汉语的关系,能够钩沉发微,在书中提供了不少鲜见的资料。潘君则是编剧界的新生力量,勤奋好学,和静公一道完成此书,是令人高兴的事。这本书列出广州话韵目52个,其中特有的入声韵目17个。它以词尾的字为提示单字,把尾字相同的词目编列,检查起来很是方便。所收词目,既有广州流行的俗语、口头语、惯用语,其中如艰难韵中的“黄鳝上沙滩”、“撞板”、“大食懒”、“生螆猫入眼”,工农韵中的“斩脚趾避沙虫”、“发开口梦”,入声字尾的“坏到加零一”、“老而不”、“零星落索”、“捉到鹿唔会脱角”等,都是十分生动而有特色的;也有一般通用的古词语、新词语,而且数量不
该书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维佳和安康学院教授周政作序。正文分词语、俗语和歇后语三个部分,共71万字,涵盖了旬阳天文、地理、时令、农业、植物、动物、器皿用具、红白喜事等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兼容并蓄,包罗万象,无异于一本 旬阳百科全书 。词典中收词一万余条,所收词条数目较一些以省、以省会城市为方言点而编辑的方言词典还要丰富,说明旬阳方言词汇非常丰富,是方言调查研究的宝库,从中也可见作者调查搜罗之用功。 该词典采用国际音标注音,用普通话注释条目的意义,易读易懂;索引分门别类,查找方便快捷;部分器具类词条加附插图,图文并茂,更显直观生动。《词典》释义解读透彻,编排体例科学,既是一本实用的方言工具书,也是研究旬阳历史、文化的书目。
本书是广州话入门教程,趣味性强,简单易学,遵循语言习得的规律,听说先行,将丰富的内容放在音频里,使学习者眼耳口并用,也可脱离文本学习,极大提高了粤语学习效率与方便性。
安徽宣城(雁翅)在安徽南部,说的是吴语。皖南及相邻的江苏西南端一带的方言。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属于吴语宣州片或太湖片。地域上东与江浙吴语相邻.西和北与江淮官话相连,南与徽语毗邻.与这些方言之间关系密切又相互影响,表现出比较复杂的面貌。 沈明所*的《安徽宣城 雁翅 方言》简要介绍了安徽宣城(雁翅)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方言归属和调查过程,详细记录了该方言的语音系统(声韵调、连读变调)、4000条左右的常用词汇、100多条反映语法特点的例句和150多项长篇口语标音语料。这些语料全部从三次实地调查所得,能够反映该方言的基本面貌。本书还通过古今语音比较,归纳出方言语音的演变规律和结构规律,重点分析了古全浊声母的演变和两字组连读变调这两个*具特点的又*为复杂的问题。 本书对汉语方言学、汉语语音史、汉语词
现代方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局的延续、依托。它作为传统文化渗透、蔓延于当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现代方言民俗又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方言民俗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因此,调查和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意义重大,时不我待。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是2010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项目,2011年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靠前辑共十卷,各卷内容主要包括房舍建筑、日常用具、服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 靠前辑)是201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9 年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此次出版的靠前辑共计十卷,分别是《北京方言民俗图典》《广州方言民俗图典》《绩溪方言民俗图典》《揭阳方言民俗图典》《梅州方言民俗图典》《南京方言民俗图典》《宁远方言民俗图典》《平遥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