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析了词汇隐喻理解的特点和原则,影响隐喻理解的文化、语境等因素;然后,阐述隐喻的翻译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了解语言中的隐喻,就像打开了通往另一种文化的窗户,能更好地了解语言中体现的文化和思维。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然而,译无定译,在具体的实践中隐喻的翻译应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有效的交际效果。本专著注重例证,论例结合,力求对读者有切实帮助。本书的特点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知识性体现在作者通过对称谓、数字、动植物、歧视语、人物、国名、新词语、人体词、饮食、视觉以及大量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的研究来介绍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特征等大量知识;趣味性来自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即中国文化与英美澳国家文化的强烈反差所产生的趣味;实用
杨雪芹编著的《语法隐喻理论及意义进化观研究》结合韩礼德的意义演化论来研究语法隐喻理论的新发展以及这两者之间的互动。意义演化论凝聚了韩礼德多年来的语言研究和思考,结晶了他对语言本质和意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也是语法隐喻理论发展的新突破,它为语法隐喻的产生和实存提供了历史现实的时间和空间证据。意义演化思想也会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语法隐喻理论的新发展。另一方面,语法隐喻在科学语篇中的发展以及在个体语言能力中的发育又支持了意义演化观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这两个理论一起演绎了语言建构现实的深刻思想。
本书主要探讨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如何演变为现代汉语中黏着性的构词语素,如壁、奋等的历时变化。本书基于个案的研究,从构式理论的视角阐释了古汉语单音词语素化在词法、句法、语义方面的倾向性特点,还讨论了单音词的词汇更替及其语素化等问题。汉语的语素是一种构式,为语音、句法和语义的结合体;汉语单音词的语素化是构式化现象,因为由词变为语素,构式的层级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形—义匹配体。单音词语素化的实质是特定语言单位在不同历史时期形义关系的重新配置,语素化及部分图式性固定结构(如四字格)的形成属于构式化。单音词的语素化是多种同义表达形式之间历时竞争的结果,是汉语演变中无意图的附带现象,不是语言使用者有意为之的结果。
上古汉语服饰词汇,包括服饰名物词、服色词、服饰材料词。上古汉语服饰词汇研究属于特定语义范畴的断代研究,以传统训诂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综合传统训诂学和现代词义学研究的方法,借鉴义素分析理论和认知转喻理论,重点描写汉语服饰词在上古时期共时层面的静态分布与语义差异,并致力于揭示上古汉语服饰词在历时层面的词汇演变与词义演变规律。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上古汉语服饰词汇共时分类描写,利用“词项属性分析表”对每个类别下的词项进行属性分析,以探求词项的语义差别、词义来源及演变情况。下编为上古汉语服饰词汇历时演变研究,揭示上古汉语服饰词汇演变的特点及演变动因,探究上古汉语服饰词词义引申的路径、类型、特征与动因。
《日语词汇语法研究》内容简介:以前的观点认为,对词内部结构的研究,比如对词素、词根、复合词、词义等研究应该归类于词汇学,但现代词汇学研究也被划入语法学研究的范畴。也就是说,现代语法学研究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词法的研究,即词类及其构成、词形变化、词汇的意义和功能等。另一个是句法,研究的对象是句子的结构类型和规律。
本书利用“本色语法”与“精神语法”,对土家族语言做了语言导论和浅层语法标注,对涉及其中的语法单位及其关联系统做了细致翔实的梳理。全书采用隔行对照的标注方式对语料进行了规范,为了保证语法现象的完整性和通用性,囊括了诗歌、民歌、唱本等诸多内容。本书对土家语研究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是极为珍贵的语料资源。
汉语单复句格局之所以成为问题,主要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印欧化理论无法容纳汉语流水句的事实。就“结构观”而言,汉语流水句不像印欧语一样具有主谓结构、谓语中心;就“范畴观”而言,汉语流水句不像印欧语一样可以分出小句和句子、单句和复句、并列复句和主从复句。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研究转向——由“单复句”转向“流水句”。本书着重评述:一、单复句学说的源流,介绍单复句学说发展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十三种论说,并从中评辨“局部改良”与“全面改革”两条路;二、单复句学说的困境,指出单复句研究的种种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划分困境,这一困境本质上指向的是汉语的句子观问题;三、从跨语言的角度看单复句问题,指出句子层面的种种划分问题具有跨语言的差异性以及理论的特设性,但也存在某些重要的基础性共识;四、流水句
本书为形式语义学入门参考书,简单介绍程序的操作语义、指称语义和公理语义。全书共7章:章介绍操作语义,第2章介绍指称语义,第3章介绍公理语义,第4介绍过程调用的形式语义,第5章介绍非确定程序的形式语义,第6章介绍并发程序的形式语义,第7章介绍程序的时态语义。
《词律》二十卷,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是万树根据自己所见古人词分类考订,在纠正《啸馀谱》等诸家词集错讹的基础上编写的。全书共计六六○调一一八○体,调之排列以字少者居前,同调中各体亦以字数多寡为序,书“又一体”。同调异名者,列异名于正名之下。每调每体注明字敷。平仄、韵脚和句读,分别段落,并在篇后予以论说。并作《发凡》一卷,表明其对词学的独立见解。
《上古音丛论》探讨汉语上古音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分为四卷:卷一"上古音构拟的问题";卷二"联绵字与上古音";卷三"谐声字与上古音";卷四"秦汉方音和共同语"。书稿采取平等对话的原则,不回避任何针锋相对的学术观点,全面审视外有关上古音研究的各种前沿问题;非常注重新材料的挖掘和研究方法的提炼,从而解决了多方面的疑难问题,研究了上古音学术道路和学术方向。书稿基于上古内证材料所昭示的事实,对上古音研究的材料、方法、原则、学术道路,以及一些疑难问题,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新的探讨,对上古音构拟的理论研究和具体问题的解决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相信本书的出版,对国际范围内的上古音研究和汉语构词法、汉字等的研究会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