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补语结构十分发达,向来是学汉语的难点之一。《趋向补语通释(修订本)》从四百万字的语言材料中搜集趋向词作补语的用例,然后对这些句子做仔细周密的观察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对动趋结构进行归类,并对每个趋向词在句子中的分布情况做详尽的描写。此书的核心部分,即第二部分,在大量语言事实的支持下,弄清了每一个趋向词的含义和用法。在论述每一个趋向词之后还为该趋向词做一个用法总表,其中每项用法都列出能与之搭配的动词,并注明该动词在四百万字语料中出现的次数。《趋向补语通释(修订本)》的第三部分是以动词为纲的动词趋向词搭配总表,最常用的动词能跟哪个趋向词一起用,尽量罗列无遗。就趋向补语研究归纳总结的规模及深度和广度而言,《趋向补语通释(修订本)》具有相当价值,可供相关研究
本书通过对汉语趋向连动式语料的整理和解读,探究汉语趋向连动式的主要类型与演变路径,拓展构式化理论的研究维度,透视汉语趋向连动式发生构式化的动因、机制和规律,以期为汉语句法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历时构式语法运用到其他类型的语言研究提供可行的方案。本书具有以下两个特色:第一,提出汉语趋向连动式是一种图式构式,它的构式化路径存在不同类型的模式,既有链状型模式,也有辐射型模式;第二,从空间感知的角度探讨构式的起源、习得和进化问题,为语言起源的生物属性和语言空间进化的层级提供新的解释。
苏楠楠老师二十年词汇教学经验总结,足量一万单词教学(不包括衍生词汇与简单词汇),达到母语词汇基础水平,适合于高考、四六级、考研及雅思托福等考试的词汇要求。
本书为学林出版社学林语言学文库“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丛书”之一种。《本书收录了作者在外一些和研究所所做的六个演讲,为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的入门著作,影响巨大。主张汉语语法研究摆脱印欧语的框框,论述了汉语语法研究的破和立,并全面地示例了汉语中的整合现象,对当前的汉语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汉语语法化的诱因与路径》收录江蓝生1984年至2016年有关文章13篇。文章依据古代白话文献和现代汉语方言资料考证若干实词语法化的动因、机制和路径,综合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因素,追溯虚词的来源和演变义理,既反映了汉语语法化与世界其他语言的共性,又突出了汉语的特色,具有原创性。
汉语单复句格局之所以成为问题,主要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印欧化理论无法容纳汉语流水句的事实。就“结构观”而言,汉语流水句不像印欧语一样具有主谓结构、谓语中心;就“范畴观”而言,汉语流水句不像印欧语一样可以分出小句和句子、单句和复句、并列复句和主从复句。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研究转向由“单复句”转向“流水句”。本书着重评述:一、单复句学说的源流,介绍单复句学说发展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十三种论说,并从中评辨“局部改良”与“全面改革”两条路;二、单复句学说的困境,指出单复句研究的种种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划分困境,这一困境本质上指向的是汉语的句子观问题;三、从跨语言的角度看单复句问题,指出句子层面的种种划分问题具有跨语言的差异性以及理论的特设性,但也存在某些重要的基础性共识;四、流水句的研
《词律》二十卷,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是万树根据自己所见古人词分类考订,在纠正《啸馀谱》等诸家词集错讹的基础上编写的。全书共计六六○调一一八○体,调之排列以字少者居前,同调中各体亦以字数多寡为序,书“又一体”。同调异名者,列异名于正名之下。每调每体注明字敷。平仄、韵脚和句读,分别段落,并在篇后予以论说。并作《发凡》一卷,表明其对词学的独立见解。
本论文集是靠前汉语学界关于语体语法研究的很新探索,也是部由中国学者和靠前学者共同探讨汉语语体语法的学术著作。全书包括当代编、古代编和教学编部分,基于“语体不同,语法各异”的基本理念,对当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语体语法表达系统和结构特征做出广泛而深入的描写和解释。所选文章,既包括语体语法系统的理论建构,也有语体语法应用实践的策略分析;既探讨制约特定语法结构的语体机制,也挖掘促发特定语法特征的语体动因;既对跨文体的语体特征进行考察,也对特定语篇的语体类型作出概括。由此可见,语体语法的体系架构和应用探索方兴未艾,并从汉语研究向其他语言拓展,不断开辟新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