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方面,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语言生活中的语法现象,主要涉及三类: 第一,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相关文章以语法规范的重新梳理与普及为主; 第二,看似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读者疑问中多存在困惑甚至误解。相关文章将阐明这些现象实际上并不违反语法规范,并对语法规范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解说; 第三,反映语法新规范的现象,一般是新出现的语言表达。此类现象反映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需求的增加有关,更离不开汉语本身的特征与发展规律,相关文章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背后的原因,既涉及语言内部因素,也涉及语言外部因素。 上述三类现象都来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涉及生活中的标语、告示、文件等,也涉及网络语言。此外,也有少量篇目涉及对语言学大家名篇的新观察与新思考。 形式方面,本
本书在事件结构的框架下对现代汉语判断性事件句法语义的同构性进行了研究,对判断性事件及相关句法现象进行了较为统一的解释:将所有含动词“是”的句子分析为由提升动词“是”及其子事件构成的判断性事件,对判断性事件(包括其特殊形式)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信息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考察,对判断性事件与叙述、描写性事件之间的转换关系进行了揭示,将事件结构理论的运用范围从对叙述、描写性事件扩展至判断性事件。
系统性。本教程系统地讲解了汉语语法的词法与句法,全书分4章讲词法,6章讲句法,3章讲语法与语义、语法与语音。全书以核心(head)为纲,在绪论中指明核心决定着结构体的类别和与之共现的成分,其他各章围绕着核心的作用展开。比如说章以偏正结构与动宾结构的复合词为例展示核心决定复合词的类别;第二章以把字句、状态补语为例展示功能核心的选择作用,并讲解了“功能范畴假设”和限制嫁接方向的“嫁接与移位同向假设”;随后各章就根据这两条假设讲解动词短语、句子、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并列短语、语法与语义、语法与语音,并以此反哺构词法。 学术性。本教程适用于高年级本科生,也适用于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生,他们有一定的汉语语法基础,所以针对这些学生的教材宜强调学术性。比如说两个语言
《汉语动词同义度分析方法与等级划分》借鉴框架语义学的词语分析方法,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单一释词与其被释词构成的同义动词为研究对象,首次对同义等级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适用于同义关系远近研究的分析方法与程序,按照一定原则,将动词同义关系的远近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为汉语同义动词的语义关系与等级划分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
本书在形式句法学研究范式下,提出一个名词性短语形式句法理论方案,系统考察黎语名词性短语句法结构,旨在挖掘和分析更为细致的语言事实,对黎语进行理论刻画。本书把黎语名词性短语分为两大类:内涵式名词性短语和外延式名词性短语。在内涵式名词性短语方面,本书主要讨论黎语形容词短语和关系短语,重点关注形容词和名词的句法关系,以及关系短语的句法生成。在外延式名词性短语方面,本书重点考察黎语指示代词短语、数量名短语、领有短语、量名短语、光杆名词短语、复数标记kun、双重量词短语等句法结构。本书把黎语纳入现代语言学前沿理论框架进行研究,给黎语研究注入新的生命力,也能让更多的学者关注黎语,了解黎语语言与文化,有利于保护和挖掘黎语语言与文化资源。
形式语义学是逻辑与语言交叉研究的产物,是在逻辑框架内构建的关于自然语言的语义学。形式语义学根植于逻辑学、哲学、数学、语言学等好几个学科,其显著特征是运用逻辑和数学的形式化方法去研究自然语言的形成规律。高芸编著的《形式语义学研究》介绍了经典形式语义学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一一塔斯基真值语义理论和蒙太格语法,描述了动态语义学理论一一话语表现理论,着重探讨了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对汉语复句、句群研究与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本书用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对汉语话语语义进行分析,为汉语形式化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希望更多的汉语语义问题会得到更妥善的解决 显示部分信息
《 词汇研究》是一部对《名公书判清明集》内的普通词语和固定短语进行系统研究的词汇专著。《名公书判清明集》是一部判牍汇编,辑录南宋时期一些判词。本书从音节、数量、义项和使用频率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描写了《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成语和惯用语的基本情况,提供了大量翔实可靠的基础数据。针对《名公书判清明集》的词汇特色,《 词汇研究》重点分析了其中的同义词和数字人名问题。根据构成同义词组词语的音节、数量和义项等,对同义词进行了整体描写,共分析得到同义词900组。《 词汇研究》共分析了560例数字人名,研究了其性质特点及使用,并探讨了数字人名中的数字与汉字问题。通过统计分析,本书指出了《汉语大词典》在收词、立项、释义、举证等方面存在的2573处问题。此外,《 词汇研究》还分析了《名公书判清
本书中的词汇均是SSAT考试中的核心词汇,选自历年真题及各类官方出版物。每个词条都提供该单词在真题中的词性和中文释义;“变”一栏提供该单词的相关变体,便于考生对比记忆;“记”一栏采用联想、词根、词缀、谐音等各种方法帮助考生记忆单词;“考”一栏将该单词在SSAT考试中的“同义”“类比”词对挑出来,让考生可以更加有目的性地去记忆。每个词条都按照星级标注了单词的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让考生做到有的放矢。本书既可以作为SSAT考生的自学用书,也可以作为各类SSAT课程的配套教材。
形式语义学是逻辑与语言交叉研究的产物,是在逻辑框架内构建的关于自然语言的语义学。形式语义学根植于逻辑学、哲学、数学、语言学等好几个学科,其显著特征是运用逻辑和数学的形式化方法去研究自然语言的形成规律。高芸编著的《形式语义学研究》介绍了经典形式语义学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一一塔斯基真值语义理论和蒙太格语法,描述了动态语义学理论一一话语表现理论,着重探讨了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对汉语复句、句群研究与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本书用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对汉语话语语义进行分析,为汉语形式化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希望更多的汉语语义问题会得到更妥善的解决 显示部分信息
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因此,视觉动词就成为最重要的感官动词。感官动词多具有多义性,视觉动词更是如此。本书以现代汉语有代表性的视觉动词“看”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分析它的十二个义项句法特征的基础上,考察它在不同义项下的句法、语义功能,探讨它语义演化的认知动因,认为“看”发生语义演化是在转喻和隐喻机制作用下的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关于“看“的语义网络。同时,本书还将从历时的角度,探讨“看”各个义项出现的时间顺序,认为历时演化中先出现的义项往往是转喻作用的结果,后出现的义项则是隐喻作用的结果。“看”除了单独使用外,还会构成一些格式,我们还对由“看”构成的一些常见格式进行阐释。
站话是由于历史上的政治移民而在黑龙江地区形成的方言岛,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已是一种严重濒危的汉语方言。杨松柠编写的《黑龙江站话语音词汇特征及流变研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重点选取了八个分布点作为站话的代表点,对站话的语音、词汇面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写,并通过对各代表点之间、站话与其他方言之间的共时比较及历时考察,对于站话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进行了探讨,为黑龙江方言、东北方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基础资料和研究视角。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成语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汉语词汇的精华,以其言近旨远、形象生动的独有特点,传承了中华丰富的历史文化。用对了,出口成章,彰显文采;用错了,贻笑大方,当众出丑。张国风编著的《常用成语纠错480例》汇集了人们常用的、易错的成语480例,并对其出处、本义、正确用法进行分析解释,希望能对有缘阅读本书的读者提供一些借鉴与帮助。
《谚语、俗语、歇后语精粹》介绍了谚语、俗语在内容上充满了哲理和智慧的色彩,在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流传,非常形象、简练、朴实、自然,既通俗易懂,又便于记忆。歇后语义被称为俏皮话、巧语等,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部分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