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知识和运用》共七章,包括概说、词类、短语、句子、复句、句子常见的语法错误和标点符号的运用。全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汉语语法中的基础知识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和说明,同时对重要知识点给予明确的分类依据和形式标准,对易混淆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辨析。该书用例来源广泛,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展示了汉语语法现象的丰富性,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知识,更好地运用汉语语法规则。可供广大师生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使用。
《汉语新词语(2021 2022)》是编年本式新词语词典,主要收录2021年度和2022年度产生的新词、新语、新义和新用法,例句主要选自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充分展示词语的来源和用法。正文设 相关词语 和 知识窗 板块,附录补收2016 2020年产生的新词、新语、新义和新用法。全书约13万字。
《古汉语词汇纲要》由蒋绍愚先生1983年为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学生开设的 古汉语词汇 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第一版于198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获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由我馆再版,2022年8月第六次重印,我馆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丛书亦收录该书。可谓常销书。本书是《蒋绍愚文集》的第一卷。本书对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汉语历史词汇的研究中把传统训诂学的成果和现代语义学的理论结合起来,是研究古汉语词汇的重要著作。
《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是用当代语言学的“管辖与约束理论”理论研究现代汉语的典范之作。2001年出版初版,本书是作者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的修订版,书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原则本位的语法理论,提出语言研究就是要寻找简单、明晰、有限的语法原则这一基本纲领。在此背景下,成功地分析了现代汉语中的一系列引人入胜的语法现象。本书深刻的洞察力和令人折服的表述力,带给读者的绝不仅仅是具体问题的思考成果,更是一条走向普遍语法之路。
  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汉语语法隐喻研究》的目的是借助语法隐喻现象的分析,深入探讨汉语中形式与意义的复杂互动关系,同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对汉语和英语在形义互动上的差异进行解读。《汉语语法隐喻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汉语中语法隐喻现象的著作。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描述了汉语语法隐喻的识别方法、分类标准和分布特征;揭示了汉英语法隐喻的异同点,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做出了解释;确定了语言演进和语境要素对汉语语法隐喻使用的具体影响。对汉语语法隐喻的深入分析及汉英语法隐喻的对比,丰富和完善了语法隐喻理论。
王氏训诂字词固然广征博引,且大多精准到位,但终究没能在文字上形成如《淮南子杂志》卷末之古籍校读条例,对于今人阅读、理解王氏的著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高邮王氏四种汉语语义学研究》一书中,作者彭慧由现代语言学中语义学一门而入,对“王氏四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将父子二人在字词训诂上的成就,归纳入现代语义学的各个范畴内,系统阐发了王氏父子由于时代局限和著作体例限定而未及表达的汉语语词含义分析的方法和指导思想。
事件语法是一个新的语言学研究领域,我们暂且把它定义为:事件语法研究事件在语言表征和语言认知中的作用。事件语法由一系列的相关理论构成。提出事件语法的目的十分明确,即:利用相邻学科对事件研究的成果,解决语言学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理论。事件语法研究已经取得初步进展。 我们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世界的形式,事物和事件是世界的内容;两组概念又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时间和空间与事物和事件,四位一体。研究四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必须触及其他三个概念。鉴于以上关系,我们认为仅从语言现象本身研究语言,无法触及语言的本质。深入研究语言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深入研究事件。语言学之外的学科,尤其是哲学、心理学等,对事件的研究由来已久,且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语言学对事件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语言学对事件的
本论文集所收论文是从第六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中遴选而来的。收入本集的论文多在这次会议上宣读过,会后又经过作者认真修改和反复润色。这些论文代表了国内语法化理论研究以及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东亚汉语史书系: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语法研究》可分为三大部分,具体划分如下: 部分为章,是本书内容展开的基础。主要介绍了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口语课本的出版情况、课本的语言特点以及有关的研究成果。此章的后还对本书语料选择原则、研究的理论和思路等问题进行了介绍。 第二部分包括了第二、第三章,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第二章从词法的角度对日本明治时期的北京官话课本语言进行了考察,具体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九类,基本涵盖了比较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第三章从句法的角度对日本明治时期的北京官话课本语言进行了考察,主要包括疑问式、被动式、处置式等三种常见的句法形式。主体内容虽然分为两部分,但在具体内容的描述上兼顾词法和句法的内容,
《英语句法实用技巧:揭示英语连词成句的规律》为作者几十年教学经验的总结,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生动的演示,详细介绍了英语的基本句型,基本句型的内在联系,基本句型与从句、短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读者对象为本科生、研究生及中学和高校的教师,以及需要用英语阅读、写作的一般读者。本书基于英语学习者的普遍实际需求,可帮助读者深度学习英语句法的实用技巧,掌握句子的构成和变化规律,为读者扫清英语阅读的主要障碍、提升英语写作能力。本书也有助于教师掌握讲解句子结构的技能,在英语教学中更灵活、有效地进行句子结构的讲解。
20世纪以来,哲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向“语言学转向”的思潮,但这种转向却停留在对语言的工具性反思层面。本书从语言的生存行为入手,重新探查世界的本体和人的存在问题。首先,语言既是生态化的,更是生存语义化的;其次,语言的生存语义是以“场”的形式敞开并以“场”的方式发挥功能;其三,以生存语义为内涵充盈形态的场,既可以生境方式也可以死境方式构成人存在敞开的原动力。人们所熟悉的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自然与人、环境与社会、群体与个体、历史与发展、过去与未来、现实与想望、真理与价值、自由与伦理、永恒与美等等,无不构成这个动态生成的生存语义“场”的具体内容。以生存语义场的方式来重新审视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可能发生的一切,将为当代哲学创构新本体论基石,更可能为当代学术打开一扇新窗口,开
《 南村辍耕录 词汇研究》是语言研究学者徐朝晖博士对陶宗仪的著作——《南村辍耕录》词汇的综合性考察。作者除了对词汇本身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还对陶宗仪的生平经历、创作著述、成就及特点做了详尽论述,对《南村辍耕录》的词频做了统计和分析,通过词汇反映元代的社会状况。因而本书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为语言学、历史学研究提供一份资料。
以动补结构做谓语的结果构式句表达致使事件,但是致使的意义来自何处却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书在认知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下详细对比了汉语、日语和英语的致使句式并主张:以特定动词或形容词类别按照特定句法模式组合的动补结构作谓语的汉语结果构式的抽象句法(SuBL]一V—RP一0即)具有强烈的格式塔性质;它编码了抽象的致使事件(CAuSE—BECOHE),即所谓的构式(construction)。因此,具体的结果构式句的具体意义是在具体的动词或者形容词的具体意义和抽象构式意义相互整合中产生的。详细地解析动词和构式在语义层面、论元结构层面的相互作用以及二者的概念整合过程也是本书的重要内容。
本书为学林出版社学林语言学文库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丛书 之一种。立足于汉语的词类范畴,集中探索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语用属性,论述了与动词相关的韵律与功能的互动(即汉语动词的音节与句法、组配、语用的关联及其单双音节的功能差异),借鉴动词配价理论考察了与汉语动词有关的配价分析及其方法思考,并集中探索汉语句法位置的语义因素,提出了句位义的重要概念。
构式语法的理论、流派和应用
本书是2012年10月在山东大学举办的第九届全国汉语词汇学研讨会的论文精选集,约收论文28篇。包括张志毅、周光庆、唐子恒、田小琳等专家的论文,涉及古代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词汇、词典学等方面。
形式语义学是逻辑与语言交叉研究的产物,是在逻辑框架内构建的关于自然语言的语义学。形式语义学根植于逻辑学、哲学、数学、语言学等好几个学科,其显著特征是运用逻辑和数学的形式化方法去研究自然语言的形成规律。高芸编著的《形式语义学研究》介绍了经典形式语义学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一一塔斯基真值语义理论和蒙太格语法,描述了动态语义学理论一一话语表现理论,着重探讨了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对汉语复句、句群研究与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本书用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对汉语话语语义进行分析,为汉语形式化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希望更多的汉语语义问题会得到更妥善的解决 显示部分信息
本书是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组织的挂榜山文集第五册,是中文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学科方向的博士毕业课题成果。本书从实证角度出发,以计算机语料库中的大型博客语料数据为基础,提取符合心理动词构建 主谓 宾语(主谓短语) 句型的313个句子,对这种句型所包含的句法、语义成分和句法关系、语义关系,以及所包含的全部句型结构以及所包含的全部句法结构、语义结构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和描述,与理论研究相互验证。
《词与短语区分的理论与实践/黎锦熙先生纪念研究丛书》编著者李晋霞。 本书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出发探讨词与短语的划界问题。 章为研究现状与本书思路。第二章考察“语义词化”问题。第三章在第二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的“词”的词义透明度进行了定量的统计与分析。第四章考察动宾式离合词的扩展问题。第五章以功能和认知语法为背景,从理论上探讨词感之所以存在频率效应的原因。第六章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论证了使用频率、结构类型、音节长度、自由与黏着、概念类型等对中间状态的词感的影响。第七章以实验的手段分析词感制约因素的权重差异。第八章重点考察三音节单位、固定短语、重叠形式及个别类型外来词的词感问题。第九章重点交代本书对三音节单位的处理。第十章分析了《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单位词
本书研究对象为张家口晋语语法,主要是张家口晋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研究任务是对张家口晋语的特殊语法现象做出描写和分析,从语用、认知、语言共性等方面对其做出解释,并对这些特殊语法现象进行历时追溯,探究其演变的途径和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