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通韵》是由*、国家语委2019年发布、试行的语言文字规范。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提出,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规范起草单位是中华诗词学会。规范起草人为:郑欣淼、星汉、赵京战、李文朝、范诗银、罗辉、钱志熙、林峰、李葆国。 《中华通韵》共有七个部分。一、范围,二、规范性引用文件,三、术语和定义,四、总则,五、韵部划分和韵字收录原则,六、韵部表,七、韵字表。 《中华通韵》依据汉语拼音韵母表划分韵部。《中华通韵》按照《通用规范汉字表》确定韵字,照录一、二级字6500个,三级字舍弃了377个冷僻字后,录用在以往诗词中出现过的汉字1230个。共收录韵字7730个。这些规范汉字,完全可以满足诗词及各类韵文创作的需要。 韵字表中韵字的排列是按照该字在古今诗词中出现
《标点百诊》为《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策划的 字斟句酌 丛书之一种。该书选取*常见的100个典型标点差错进行辨析,主要是从误用的角度来谈标点的规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旨在为广大语言文字工作者答疑解惑,推进汉语书面语的规范化。
基于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变化和国际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和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借鉴国内外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大纲和教师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中文教育特点,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13个国家的27所高校、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制定了《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旨在为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培训、能力评价和认定、专业发展提供依据。国际中文教师是全球范围内从事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使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实现自身专业的持续发展。本书是对国际中文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国际中文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行为规范,是引领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基于教师资格标准,高于教师资格标准的倡议性标准。本书规定了国际中文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
本书针对学术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分别从选题策略、学术阅读、文献管理、读书笔记、写作技巧、论文规范、文献征引等各个重要环节入手,旨在帮助青年学子掌握打开学术写作之门的 钥匙 。
《真正的大手笔:我的本公文书(大全集)》为公文写作书大全集,包含常用公文类型释义、技巧、要点、范例等,教您从零开始学写公文。释义准确规范,类型完备得当,例文与时俱进,讲解透彻易懂,详略得当,旨在为您提供完备的公文写作指南。 全书分三篇: 上篇“公文写作基本要领”,详细讲解了公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包含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材料积累办法,以及公文写作的文风、句式、语言、修辞、常见的病误等方面。 中篇“常用公文写作技法与范例详解”,分释义、技法、要领、范例与解析等几部分,全方位地对几类常见公文作详细的解析。 下篇“其他重要文件的写作技巧”,从释义、技法、要领等方面介绍其他重要且常用的公文的写作技巧。
在众多的应用写作教材中,《应用写作教程(第四版)》力图突出其内容新颖、例文丰富、格式规范、实用性强的特点,达到一种人人皆无我独有,人人皆有我更优的境界。书中所引例文也照顾到了应用文的诸种特点,意图体现应用文既是历史的印迹,又是目前生活和工作的工具。
连词是通过连贯衔接词语、句子乃至篇章,来表达缜密细致的逻辑语义关系的。它包括词间连词与句间连词两大基本类型。《汉语并列关系连词通释》举例介绍汉语中的各种并列关于连词的用法,总结其中存在的语言规律。
整理出版少数民族语言会话读本,是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濒危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是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意义非凡。本书从少数民族语言角度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字以及风俗习惯。这是每个少数民族对外宣传的“名片”,有利于我国文化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走出去”。
《中华句典》是中国传世经典名句的精选集,它以名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名句时间跨度相当大、范围非常广,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对联、谜语等传统文学样式,都有涉猎。另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关于名句的趣味故事,或引人发笑、或使人心酸、或令人感慨,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本书堪称德清方言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尽显德清方言文化新魅力。全书内容丰富、角度新颖,既有历史渊源的追溯,又有习得方法的介绍, 有日常用语、谚语、谜语和民间故事的文化解读,这些无疑都是德清方言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汉语方言发生急剧变化之际,在许多方言土语特征以加速度方式流失之时,本书的推出,无论是对德清方言文化的保存、保护,还是传承、传播,都是一大有力的推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对国家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规定的17种标点符号做了全面解读,其中特别体现了对2011年新国标中新修订内容的介绍;既有对标点常规用法的条分缕析,又注重对特殊用法的说明;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对不同
本书系统评述汉语“把”字句研究中的种种句法和语义问题。全书分两大部分展开,上篇:把字句的组成和句法结构问题;下篇:把字句的语义和语用问题。上篇分别讨论了把字句各个组成成分的特点、成分之间的制约关系、把字句的句法变换、把字句的生成方式;下篇分别讨论了主语的意志性、宾语的有定性、动作的结果性、句式的处置义、把字句的语用特点。
本书为语言学家沈家煊先生主编“语言学热点问题研究系列”丛书第二辑之一种。古汉语虚词“之”“者”和“而”的以往解释之所以存在很多争议,是因为过去常用印欧语的眼光来研究汉语。本书研究着眼汉语事实,认为汉语研究应以零句为根本,以名词为中心。据此,本书认为“之”是一个“自指标记”,主谓结构加上“之”字起提高指别度的作用;“者”是“提顿复指词”,自指的“者”包含转指的“者”;“而”是一个“兼具强调和连接作用的复指代词”。通过对这三个虚词研究案例的梳理,证明古汉语虚词研究必须摆脱印欧语眼光,立足汉语语法自身的特点,总结汉语语法自身规律,这样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