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习称的《礼记》,为《小戴礼记》,我们熟知的《大学》《中庸》即出于此。后经东汉经学大师郑玄(127 200)作注,《礼记》地位更为尊崇。郑注不仅使一些晦涩难解的文字详明易懂,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经文内容,裨益后学,经久不衰。此本二十卷,宋蜀刻八行本,为郑玄注、陆德明释文,是注疏汇合之前的 单注本 ,较为接近郑玄注本的本来面貌。原书为清宫天禄琳琅旧藏,后卷1-5藏于辽宁省图书馆,卷6-20藏于国家图书馆,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今据两馆原书高清扫描,形成合璧,原色印刷。既可以供学界研究使用,也有较高的收藏观赏价值。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内容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图书情报工作管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情报分析与研究、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文献学8个部分,共3436条。本书对每条名词均给出了定义或注释。这些名词是图书馆、文献情报机构、科研、教学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规范名词。
本书为国医大师张灿珅教授《中医古籍文献学》的修订版,包括中医古籍文献的源流与流别、书名与篇名、书体结构、文体、文字、标记符号、载体、著录、校勘、注释、类书与丛书、聚散与辑佚、辨伪等有关内容。旨在结合一般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介绍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等。历史地、客观地反映中医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与基本面貌,系统地、科学地总结与概括中医古代文献研究与古籍整理方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
本书为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推出的 近墨堂法书丛刊 中的一种。 何绍基(1799 1873),字子贞,号蝯叟,斋号东洲草堂,湖南道州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武英殿纂修,国史馆纂修、总纂,国史馆提调,四川学政。咸丰五年(1855),何氏在四川学政任上,被罢职。此后,何氏分别主讲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晚年漫游吴越,同治十二年(1873)病逝于苏州,享年七十五岁。 何氏日记手稿两册为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所藏,起讫时间分别为: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元旦至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五月廿九日;咸丰八年(戊午)三月廿三日至咸丰九年(己未)五月十三日。故简称《丙丁日记》《戊己日记》。 何绍基精于经史、小学,又是晚清杰出的书法家,在学术史上有较大影响。由于他常年仕京经历,使他完全融入当时文化圈
《书目答问》是晚清重臣张之洞所撰写的一部名著,对晚清以来的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著名学者陈垣、余嘉锡等就是通过研习此书走上治学道路。此书民国时期,范希曾进行了补正,出版了《书目答问补正》,风行至今。柴德赓先生是20世纪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得意门生,陈垣先生在文献学领域造诣深湛,柴先生师从名师,在这一领域也佳作颇多。柴先生身后,家属从先生旧藏中觅得先生批注本《书目答问补正》二册,全书批点颇多,可以看出柴先生在此书上所下功夫之深。此次影印出版,并附以孙文泱先生所整理的批注释文。以柴先生1962年所写《重印〈书目答问补正〉序》为本书序,附录部分有四:1《〈书目答问〉清代著述家姓名录》和2《〈书目答问补正〉著作家姓名录》,这是柴德赓编写的《书目答问补正》的反向查询工具书,在当时属独创。此部分由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天一阁所藏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 的成果之一。择取天一阁藏明人文集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百四十部珍稀文献,逐一撰写详细的提要、拍摄书影,具有重要价值。书后附天一阁藏明人文集善本简目,依著者音序罗列五百四十部文献,以便读者使用。
本书收上海古籍出版社 (包括本社前身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56-2016年6月间出版的万余种图书内容提要及相关版本信息。按图书分类法分类,并结合本社具体出书情况,按,按文学、历史、哲学、考古 文博 语言 文字、艺术、文化、科技、教育、综合九大类排列,大类下再细分若干小类。每个条目包括书名、作者(无署名者除外)、出版年月、开本、页数、装帧(不标明装帧者为平装)、定价、内容简介等内容。附录历年图书获奖信息、书名检索(笔画及书名首字汉语拼音检索)、丛书名索引(按笔画排列)、上海古籍出版社联系方式等。
黄灵庚教授编纂《楚辞文献丛刊》的同时,对200多种楚辞学著作详细评述,撰成这部《楚辞文献丛考》。他对著作的底本来源、注释的因承等,均作翔实考证、评述。且别白是非,有真知灼见,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体现其研究的深度、广度。同时,附上相关图书的彩色书影,对《楚辞》研究者来说,《考述》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尤其对初涉《楚辞》的读者来说,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宋代农书研究》首先梳理了中国传统农学、农书涵义演变的历史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兼顾农学学科系统性和中国传统农书特殊性的分类法。其次梳理了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以来 的农书研究史,揭显、剖析了125年间研究范式的转移历程及其与社会发展、时代主题之间的深刻联系。在此基础上,本书以宋代农书为典型,探讨宋代农书激增的原因,论述宋代 综合性、耕作类、农具类、农田水利类及作物类、蚕桑类、园艺类、畜牧类、水产类、食品加工类、灾害防治类等农书,总结宋代农书的整体特点,客观揭示其在中国传统农学史上的 地位。
《百年大生企业号信》,对南通市档案馆藏大生企业与大生驻沪事务所往来号信档案进行了系统整理。这些档案尘封在南通市档案馆已经半个多世纪,因所记内容琐碎庞杂,且多为毛笔行草,较难辨认,一直以来未被开发利用。这是首次整理出版公开,对研究近代著名企业 大生企业及近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些档案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的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史,对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乃至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手资料。本辑所刊号信,是1907年至1908年间,大生纱厂(又称 正厂 一厂 )致大生驻沪事务所(简称 沪所 沪账房 )的信函。这些号信属南通市档案馆 B401大生沪事务所 全宗,具体包括:1907年三卷,大生纱厂致驻沪事务所号信(从*号至第二百三十五号);1908年二卷,大生纱厂致驻沪事务所号信(从*号至*百八十号)。
该稿是为纪念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而集结的论文集,内容涵盖丰富,包括甲骨文、金文考释,墓志、兵器铭文、秦汉简帛、陶文玺印研究,古籍整理与思想研究(如孔子思想的核心及其现实意义、墨家与《管子》经济伦理思想比较研究、荀子学术思想变迁考、《论语》 不以其道得之 解),以及高校学科机构研究论文。
《江苏地方文献书目(上下)(精)》由江庆柏主编,本书所说的江苏,指截至2013年江苏省所管辖的地区。历史上属于江苏省而今已划归其他省市者(如松江府,今属上海市)不收,历史上不属于江苏省但今已来属者(如盱眙县,原属安徽省)予以收录。本书所说的江苏地方文献,指专门记述江苏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军事、教育、科举、人物、金石、文学、语言、艺术、科技、宗教、藏书、出版、家族、综合等内容的著作。酌收虽非专记江苏,但内容以记江苏为主、或所记与江苏有密切关系之著作,如《吴趋访古录》。本书收录1911年之前出版或形成的上述文献,择要收录1911年至1949年9月30日期间产生的同类文献。1949年10月1日以后出版或形成的同类文献,酌收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或具有工具书性质的图书,如《江上词综》《江苏艺文志》;同时酌收与传统
《江苏地方文献书目》所说的江苏地方文献,指专门记述江苏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军事、教育、科举、人物、金石、文学、语言、艺术、科技、宗教、藏书、出版、家族、综合等内容的著作。酌收虽非专记江苏,但内容以记江苏为主、或所记与江苏有密切关系之著作,如《吴趋访古录》。《江苏地方文献书目》收录1911年之前出版或形成的上述文献,择要收录1911年至1949年9月30日期间产生的同类文献。1949年10月1日以后出版或形成的同类文献,酌收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或具有工具书性质的图书,如《江上词综》《江苏艺文志》;同时酌收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新编丛书,如《江苏地方文献丛书》。上述文献均指编集成册的,另收入少量零散作品。
《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五辑)》是关于目录、版本、校勘等中国传统学问的论文集。所编选的文章多从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中挖掘材料,使用以考据为主的研究方法,提出问题,考订史实,证明新见。编者力图通过此书的编纂继承、恢复我国传统版本目录之学。此辑文章涉及典籍、目录、版本、金刻本与蒙古刻本、校勘、活字本、收藏、任务、形制与装潢等方面,共计四十余篇。
《安徽文献总目(1911年以前)》是旨在全面著录历代皖人各类著述及版本情况的目录类工具书。全书总字数在一百二十万字左右,用繁体竖排,有传统专名号,附书名、著者索引。其主要内容及体例如下:著录自先秦至1911年间安徽历代学者、文人所撰述、辑录的相关文献以及其他安徽地方文献。为系统反映皖人著述全貌,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文献,不论存佚,全数收入。以朝代为顺序辑录,同一时代者则以姓氏笔划为序排列。每一作者,著录其所有著述名称,注明出处。同书异名、卷篇有异均单独列出,加 又 别之。凡现存著述,罗列其各种版本及收入丛书等状况,如遇珍稀善本、稿本、抄本、精校本等,则尽可能则注明现收藏单位。附有 书名索引 、 著者索引 ,用文史工具书通用的四角号码检字法,字头之拼音与笔画也转化为四角号码附入,以方便使用者。
《民国时期连环图画总目》指出随着连环画收藏热的升温,出版界和连藏界不断有人呼吁,希望国家图书馆充分揭示馆藏,加强馆藏连环画的整理和研究,早日让中国连环画重新走入普通大众之中。于是,从2008年开始,国家图书馆决定对馆藏连环画进行全面整理,这项工作由典藏阅览部承担。为此,典藏阅览部制订了工作规划,利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馆藏连环画的开箱上架和摸底清查工作,并编制了此书。
本书精选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古籍3000余部,按经、史、子、集、类丛顺序,著录书名、著者、版本、版式、存卷、钤印等多项信息,著录信息丰富,全面展现该馆古籍善本收藏情况,将是利用、研究该馆善本馆藏的重要工具书。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地方文献工作取得的成就及积累的经验,旨在为新时期地方文献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省级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自1949年至今地方文献工作建设的整体情况;下篇收录通过征文遴选出来的关于地方文献建设的案例与论文24篇,其中不乏各地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优秀案例,以及富有启发性的思考。
顾廷龙(1904 1998)是当代著名的文献学家、目录版本学家,先后任职于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其遗留日记手稿,现存1937年1月至1984年间记录,略有缺载,但1938 1951年部分相对保存完整,记录了顾廷龙经办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的详细经过,并涉及他与民国学者、私人藏书家、书商等交往的记录,内容丰富,是了解、研究近代文化史、学术史、书籍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日记后附录1953 1958年上海市合众图书馆、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工作计划、简报、年度总结等全宗材料,是研究民国时期北平、上海等地的学术史、经济史、生活史,以及中国图书馆史重要的文献资料。
《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 2023》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其他重要历史年份的统计数据,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情况的综合性统计资料。 本年鉴正文内容共分为九个部分:一、综合;二、公共图书馆;三、群众文化;四、艺术;五、文化市场;六、旅游;七、文物;八、教育、科技、动漫及其他;附录资料。为方便读者使用,多数篇末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本书汇集了国家图书馆所藏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著作各类版本近700种,每种文献均有提要文字,介绍撰写背景、主要内容以及版本演变情况。每种版本均配有封面、内文或版权页图版以及书目著录信息,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著作的出版发行和传播情况,从出版史角度展现了思想在中国革命取得终胜利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且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本书所收的众多毛著版本中,既有红色根据地印刷发行的版本,也有敌占区和国统区的出版物,所收版本既精且全,还有不少的初版本、伪装本、签名本更是难得一见,是红色革命文献研究、收藏的参考读物。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实用性。1996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已经编辑出版了5卷,按时间段分别为1978—1996年、1996—2000年、2001—2007年、2007—2012年、2012—2017年,本卷为前5卷的续编。本卷收录了2017年10月至2022年10月党中央,中央纪委以及党中央工作机关制定的部分现行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共127件,反映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规治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
以小残卷斋藏金农著作,清代原刻本为底本彩色影印出版。共七种,均为存世罕见版本。其中研铭据文献记载为宋代纸,御府墨印制。其刻书字体也极具有风格。具体为:《冬心先生集》四卷,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刊于扬州;《冬心先生研铭》,清雍正十一年;《冬心先生画竹题记》一卷,乾隆十五刻本;《冬心先生续集》,乾隆十七年;《冬心先生自度曲》一卷,乾隆二十年;《冬心先生续集》,乾隆三十八年;《冬心先生杂著》,嘉庆种榆仙馆校刊。
本书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形态研究"的结项成果。在广泛搜集、整理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对各类报刊资料进行细致梳爬、对作品版本进行缜密校勘,同时特别关注作家档案卷宗、成型的作家口述资料、为数巨众的书信等,采用文献梳理法,以 新材料 来 研求问题 。本书大致按主题类型分为六章,分别讨论新材料的效应、版本与校勘、书信的整理与研究、年谱的编撰与研究、期刊与选本的研究。这些均在 文献学 整体视域这一认知范围之内,主要运用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方法与知识理念,诸如辑佚、校注、考证之类。致力于将文献学知识理念作为一种常态运用于实际研究之中,即在在一般性的研究之中,亦应以文献为基础,广泛而细致地运用文献材料,结合精当的文本分析和必要的文学史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