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习称的《礼记》,为《小戴礼记》,我们熟知的《大学》《中庸》即出于此。后经东汉经学大师郑玄(127 200)作注,《礼记》地位更为尊崇。郑注不仅使一些晦涩难解的文字详明易懂,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经文内容,裨益后学,经久不衰。此本二十卷,宋蜀刻八行本,为郑玄注、陆德明释文,是注疏汇合之前的 单注本 ,较为接近郑玄注本的本来面貌。原书为清宫天禄琳琅旧藏,后卷1-5藏于辽宁省图书馆,卷6-20藏于国家图书馆,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今据两馆原书高清扫描,形成合璧,原色印刷。既可以供学界研究使用,也有较高的收藏观赏价值。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内容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图书情报工作管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情报分析与研究、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文献学8个部分,共3436条。本书对每条名词均给出了定义或注释。这些名词是图书馆、文献情报机构、科研、教学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规范名词。
本书为国医大师张灿珅教授《中医古籍文献学》的修订版,包括中医古籍文献的源流与流别、书名与篇名、书体结构、文体、文字、标记符号、载体、著录、校勘、注释、类书与丛书、聚散与辑佚、辨伪等有关内容。旨在结合一般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介绍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等。历史地、客观地反映中医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与基本面貌,系统地、科学地总结与概括中医古代文献研究与古籍整理方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
本书为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推出的 近墨堂法书丛刊 中的一种。 何绍基(1799 1873),字子贞,号蝯叟,斋号东洲草堂,湖南道州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武英殿纂修,国史馆纂修、总纂,国史馆提调,四川学政。咸丰五年(1855),何氏在四川学政任上,被罢职。此后,何氏分别主讲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晚年漫游吴越,同治十二年(1873)病逝于苏州,享年七十五岁。 何氏日记手稿两册为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所藏,起讫时间分别为: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元旦至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五月廿九日;咸丰八年(戊午)三月廿三日至咸丰九年(己未)五月十三日。故简称《丙丁日记》《戊己日记》。 何绍基精于经史、小学,又是晚清杰出的书法家,在学术史上有较大影响。由于他常年仕京经历,使他完全融入当时文化圈
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一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全书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卷。 本书集政治性、思想性、权威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是全国迄今为止公开出版的读物中,全面系统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系统最完整的一部党史正史著作。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的出版发行,为全党全社会学习党的历史提供了权威教材,为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氛围。
此集为《全椒古代典籍丛书》系列之一种。全椒初建于西汉,今属安徽省,有2200多年的历史,自古文风昌盛,历代文人都热衷于著书立说,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宋代至民国,全椒文人编著的书目约有342种之多。一县之地而产出如此众多跨代久远的古籍,在全国当为罕见。而据历代《全椒县志》记载,椒人的许多著作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很高的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为充分展示全椒的深厚文化底蕴,也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政协全椒县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编辑整理了《全椒古代典籍丛书》。《丛书》计划分专题出版,如释德清、吴敬梓、薛时雨等人物著作的专题出版。《洪武正韵》是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乐韶凤、宋濂等11人奉诏编成的一部官方韵书,共16卷。参与编纂的乐韶凤为全椒名人,故编入《全椒古代典籍丛书》,纪
《书目答问》是晚清重臣张之洞所撰写的一部名著,对晚清以来的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著名学者陈垣、余嘉锡等就是通过研习此书走上治学道路。此书民国时期,范希曾进行了补正,出版了《书目答问补正》,风行至今。柴德赓先生是20世纪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得意门生,陈垣先生在文献学领域造诣深湛,柴先生师从名师,在这一领域也佳作颇多。柴先生身后,家属从先生旧藏中觅得先生批注本《书目答问补正》二册,全书批点颇多,可以看出柴先生在此书上所下功夫之深。此次影印出版,并附以孙文泱先生所整理的批注释文。以柴先生1962年所写《重印〈书目答问补正〉序》为本书序,附录部分有四:1《〈书目答问〉清代著述家姓名录》和2《〈书目答问补正〉著作家姓名录》,这是柴德赓编写的《书目答问补正》的反向查询工具书,在当时属独创。此部分由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天一阁所藏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 的成果之一。择取天一阁藏明人文集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百四十部珍稀文献,逐一撰写详细的提要、拍摄书影,具有重要价值。书后附天一阁藏明人文集善本简目,依著者音序罗列五百四十部文献,以便读者使用。
本书收上海古籍出版社 (包括本社前身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56-2016年6月间出版的万余种图书内容提要及相关版本信息。按图书分类法分类,并结合本社具体出书情况,按,按文学、历史、哲学、考古 文博 语言 文字、艺术、文化、科技、教育、综合九大类排列,大类下再细分若干小类。每个条目包括书名、作者(无署名者除外)、出版年月、开本、页数、装帧(不标明装帧者为平装)、定价、内容简介等内容。附录历年图书获奖信息、书名检索(笔画及书名首字汉语拼音检索)、丛书名索引(按笔画排列)、上海古籍出版社联系方式等。
石库门是近代上海极具特色的住宅建筑,是中西合璧的产物。石库门与上海市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相当数量的居民就生活在这种石库门里弄住宅之中。 从作为一种建筑本身的营造,到石库门街区所居住的人们生活与人群的变动,围绕石库门的种种,都无一不体现着近代上海的百年变迁。营造石库门,营造近代上海人,营造海派文化,人在石库门中生存,文化在石库门中诞生,这三种 营造 即是 营造 了上海。从某种程度上说,石库门是孕育近代上海的 容器 。 石库门作为上海城市的重要人文遗产,是充满历史信息的载体,这些历史信息与其他多种信息共存,而大量的信息就散落在各种文献之中。这些文献是了解石库门相关信息的 钥匙 ,也是解读石库门人文遗产的 密码 。
《南京图书馆民国文献珍本图录》内容简介:南京曾作为*的首都,因而,南京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民国文献。《南京图书馆民国文献珍本图录》收录了南京图书馆藏珍稀民国文献200种,每种文献皆有一至三幅书影,并都做了准确而简明的著录,其中包括孙中山、蒋介石等人的手迹,重要的书刊、舆图等。
黄灵庚教授编纂《楚辞文献丛刊》的同时,对200多种楚辞学著作详细评述,撰成这部《楚辞文献丛考》。他对著作的底本来源、注释的因承等,均作翔实考证、评述。且别白是非,有真知灼见,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体现其研究的深度、广度。同时,附上相关图书的彩色书影,对《楚辞》研究者来说,《考述》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尤其对初涉《楚辞》的读者来说,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宋代农书研究》首先梳理了中国传统农学、农书涵义演变的历史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兼顾农学学科系统性和中国传统农书特殊性的分类法。其次梳理了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以来 的农书研究史,揭显、剖析了125年间研究范式的转移历程及其与社会发展、时代主题之间的深刻联系。在此基础上,本书以宋代农书为典型,探讨宋代农书激增的原因,论述宋代 综合性、耕作类、农具类、农田水利类及作物类、蚕桑类、园艺类、畜牧类、水产类、食品加工类、灾害防治类等农书,总结宋代农书的整体特点,客观揭示其在中国传统农学史上的 地位。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的研究项目,北京地区28所高校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的115位专家和工作人员参加了研究,全国各地3779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表的评审工作。自1990年开始,研究成果已出版了1992、1996、2000、2004、2008、2011等六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大规模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大陆2009-2011年间出版的中文期刊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研究,经过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983种核心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是图书情报机构进行期刊采购以及读者导读等的重要参考工具。
本书论述了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史,研究了古籍版本学的鉴定方法。
本书分中文卷、日文卷、英文卷、俄文卷,收录1900 1999年间有传记资料传世的历史人物8000余人,文献目录30500余条,其中中文21100余条,日文近3200条,英文3700余条,俄文2400余条。各卷前均有按姓氏排列的人名笔画索引,并附有部分参见条,各卷后均附有参考文献一览表、作者索引。本书以四种文字结集出版,极大地方便了海内外广大读者对20世纪中国历史人物的研究,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亦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中国古文献学源远流长,有着发生、发展、臻于成熟的延绵不断的历史,涌现出众多*名的古文献学家,积累了丰硕的经验和成果,创造了相当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值得认真加以总结,为当今古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利用,乃至传统文化、古代学科的研究,取得借鉴,并为古文献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明确方向。 孙钦善*的《中国古文献学史(上下修订本)(精)》根据这一宗旨,对先秦至近代上下几千年的古文献学史作了全面总结。全书按中国古文献学的历史分期,以重要的古文献学家及其*作为纲,以古文献学的成果、方法和理论为目,微观分析与宏观考察相结合,力求做到经纬分明,史论兼备。全书论及重要专题三十余个,有代表性的古文献学家上百人,内容宏富,资料翔实,立论允当,既是可供参考的开创性研究*作,又宜用作教材。
公共政策文献是政府行政过程可追溯的真实记录,对公共政策文献进行量化研究丰富了公共政策分析的研究范畴,拓展了公共政策的研究范式,有助于挖掘隐藏在政策文献背后的政策意义。本书由基础理论与方法篇、政策内容量化篇、政策计量篇三部分组成,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公共政策文献量化研究的科学体系和实践应用。基础理论与方法篇诠释并构建了政策文献量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体系;政策内容量化篇以中国风电产业政策、光伏产业政策、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为例,研究了不同领域政策的变迁历程、阶段特征及工具结构;政策计量篇以政策计量方法的理论与应用为主线,通过对海量政策文献的计量分析,研究了政策变迁、政策扩散、政策关联以及府际关系等政策科学前沿命题,展示了政策文献量化研究强大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地方文献工作取得的成就及积累的经验,旨在为新时期地方文献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省级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自1949年至今地方文献工作建设的整体情况;下篇收录通过征文遴选出来的关于地方文献建设的案例与论文24篇,其中不乏各地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优秀案例,以及富有启发性的思考。
顾廷龙(1904 1998)是当代著名的文献学家、目录版本学家,先后任职于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其遗留日记手稿,现存1937年1月至1984年间记录,略有缺载,但1938 1951年部分相对保存完整,记录了顾廷龙经办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的详细经过,并涉及他与民国学者、私人藏书家、书商等交往的记录,内容丰富,是了解、研究近代文化史、学术史、书籍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日记后附录1953 1958年上海市合众图书馆、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工作计划、简报、年度总结等全宗材料,是研究民国时期北平、上海等地的学术史、经济史、生活史,以及中国图书馆史重要的文献资料。
本书是顾廷龙全集之一种,是顾廷龙编纂的清末民国著名学人章钰的藏书目录, 四当斋 是章氏的书斋名。章氏精于版本校勘,家富藏书,1934年其后人将所藏书二万余册捐赠给燕京大学图书馆,顾氏为之编纂此目,分门别类,并收录章氏所撰校勘记,间或加以按语。书后编有书名索引,方便了后人的使用。此目对于了解清末民国时期的藏书状况和版本目录学都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