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简要的《史记》概论,分为二十个专题。主要讨论《史记》的编撰问题,考证重《史记》重要篇章的史实,以及太史公司马迁的生平、行实、事迹编年,简明扼要,严谨扎实,是一部真正意义的 大家小书 。本书篇幅仅数万字,但并非泛泛而谈,作者精到细致,长于考据,往往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所述问题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于作者生前并未刊行,此次出版,系据作者讲义稿整理而成,并参考了湖南师范大学所藏作者批注的自校本,点校体例严谨精当。
《古典目录学浅说》简要地介绍了目录学的兴起、类别、体制、作用、发展脉络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后谈到了古典目录学的研究趋势。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叙述了目录学的一些基本常识以及作者的研究心得。读者借此还可以了解关于书籍的文化史以及历代藏书家的风貌。
本书兼顾学科传统及其*发展,以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为核心,系统地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分为五单元十课:目录学、版本学为入门篇,校勘学、注释学为提高篇,编纂学、辑佚学为博览篇,考证学、辨伪学为深化篇,专科文献学、古籍电子文献为拓展篇。每单元都相对独立,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讲授。 本书的突出特点如下: 简明实用。本书简明扼要、图表生动、例证丰富,力求用浅显的语言将枯燥的文献学理论和方法讲解透彻,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利于教学。本书在每一课开头提示教学重点、授课学时,课后有课外阅读书目和练习题,并配备有教学PPT,方便教师的 教 与学生的 学 。 编者队伍年轻化。本书编者都为国内高校青年学者,锐意创新,使本书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紧随学术潮流,如专科文献
将印本图书当作物质实体加以研究,不但可以揭 示图书的生产过程,而 且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图书的具体要素是如何通过设计 和排版逐步赋形,终 达成其传递意义的功能。《分析书志学纲要》对分析 书志学进行了简明扼要而又通俗易懂的 介绍,试图在回顾其历史的基础上,用明白如话的语 言,说明如何寻找并分 析具体图书生产过程的证据线索、如何分析评价具体 图书设计的意义。本书 作者G.托马斯·坦瑟勒是当今杰出的书志学和文本 学专家之一。本书既是书志学研究的实用 指南,也是对这一方兴未艾的学科的历史总结。对于 我们所有使用图书的人 来说,如果想要学会在阅读文本词句的同时也能解读 图书的物质特点,本书 都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出发点。
清光绪时黎庶昌任驻日公使期间,和随员杨守敬将在日本搜集的中国散逸书籍二十六种二百卷选日本雕工刊刻,名为《古逸丛书》。此书历来为学人推崇。但实际上《古逸丛书》在刊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以往的研究也有涉及,惜缺乏系统细致的梳理。本书作者从《古逸丛书》的编纂、刊刻流传、所用底本及刊刻过程中的校勘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调查、比对和研究,除了文字资料的大量搜集外,更是亲自实地考察了《古逸丛书》现存版片情况,目验《古逸丛书》现存于各图书馆的藏本,从而使该书对《古逸丛书》诸问题的考证有了更直接充分的证据。
本书是继《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2015)》《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2016)》《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2017)》后的又一部有关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专著。延续之前的写作风格,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年度报告,对民国文献、档案、报刊、教材进行全面的梳理与研究;下编为专题报告,对民国文献修复及民国时期佛教报刊、物理学文献、儿童教育文献、女性教育文献等研究现状做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本书对于了解民国文献目前出版整理状况、揭示研究热点、指导民国文献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
《中国文化典籍计算机整理与开发技术研究系列:农业历史文献数字化建设研究》侧重于农史文献数字化实践——中国农业遗产信息平台建设,并介绍其实际应用。作者曹玲、薛春香,均为博士,分别就职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本项目丛书的出版发行,可为正在有志于从事本领域研究和工作的人员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文本。我们期待本丛书能为中国从文化古国向文化大国、文化强国迈进尽绵薄之力。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专利文献的内容结构特征和词句表达特点,构建专利文献相似计算影响互素组合拓朴结构模型;提出通过构建领域专利知识库用以表达词项在专利文献向量空间模型中的语义信息;并构建核函数并用于专利文献相似度计算等。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专利文献的内容结构特征和词句表达特点,构建专利文献相似计算影响互素组合拓朴结构模型;提出通过构建领域专利知识库用以表达词项在专利文献向量空间模型中的语义信息;并构建核函数并用于专利文献相似度计算等。
《中国文献学》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我国文献学领域的奠基性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献学的范围、任务、古代文献的流传、类别等重要问题,对版本、校勘、目录等有关整理文献的基本知识,也给以详细的说明,对于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辉煌业绩,都作了总结性的介绍,初步构建起了中国文献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
古代厦门造就了诸多精研海务的海洋地理学家和好勇尚义的海防军事将领。尤其是在清代,闽海政局风云变幻,海上战事如波逐浪,滨海之厦门,成为“武功盛区”,涌现一大批水师将领。这些熟悉港汊舟楫、善于海上征战的水师将领及其幕僚,以其对海防思想的认识和海防手段的实践,撰写下一部部凝结着丰富经验的海疆文献。陈峰辑注的《厦门海疆文献辑注》收辑清代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李增阶的《外海纪要》、李廷钰的《海疆要略必究》和《靖海论》、林郡升的《舟师绳墨》、窦振彪的《厦门港纪事》等6部进行点校校注。这些文献,或记叙海疆形势、海外风情,或纪录海道水程、潮信气候,或论述防海策略、海战战术,或教习造船制舟、掌舵操缭,林林总总,题材颇丰,攘括了海洋地理、海防军事、航海技术等多个学科知识。这些文献是颇具闽南
2015年12月之前发表的以陈寅恪为研究主题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专著,报纸上的论文及散见于各种论文集、研究专著中的论文或章节等资料亦有收集,是陈寅恪研究重要的工具书。
美国埃默里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所编的《美国埃默里大学神学院图书馆藏中文古籍目录(精)/海外中华古籍书志书目丛刊》整理编目美国埃默里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所收藏的中文古籍及基督教文献。编目按照经史子集分类,后附基督教文献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全书书名、作者、版本项部分,作者在列出中文的同时还用英文记录。每一种文献都列出索书号,方便国内外作者阅读、查阅。
文献检索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们信息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而文献检索相关教材是开展这种教育的基础。本书旨在培养学生文献信息检索、分析和展示的能力。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为文献检索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献概述、文献检索原理、网络文献信息检索、事实型和数值型信息检索、图书信息检索、期刊文献检索、特种文献检索和文献信息的利用等内容;第二部分为文献检索案例分析,主要包括6个案例,分别为搜索引擎信息检索、事实型和数值型信息检索、图书信息检索、期刊信息检索、特种文献检索和综合信息检索。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科研工作者检索文献信息时参考。
作者毕生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本书是他1957-1960年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讲授文献学的讲稿,由其学生徐鹏先生精心整理而成。全书对目录、版本、校雠三方面的源流演变以及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合并重要著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作了较为全面的叙述。此书1986年由本社出版,繁体竖排,这次再版改为繁体横排并收入徐鹏先生历年为此书所撰写的《前言》、《后记》。
本书兼顾学科传统及其*发展,以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为核心,系统地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分为五单元十课:目录学、版本学为入门篇,校勘学、注释学为提高篇,编纂学、辑佚学为博览篇,考证学、辨伪学为深化篇,专科文献学、古籍电子文献为拓展篇。每单元都相对独立,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讲授。 本书的突出特点如下: 简明实用。本书简明扼要、图表生动、例证丰富,力求用浅显的语言将枯燥的文献学理论和方法讲解透彻,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利于教学。本书在每一课开头提示教学重点、授课学时,课后有课外阅读书目和练习题,并配备有教学PPT,方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编者队伍年轻化。本书编者都为国内高校青年学者,锐意创新,使本书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紧随学术潮流,如专科文
《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二书是余嘉锡在目录学领域的主要著作。余嘉锡先生认为目录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此思想指导下,《目录学发微》广泛利用中国历代学者在目录学方面的论著,对目录学的意义、功用和源流,对目录的体例和类例的沿革,都作了精辟论述。《古书通例》又名《古书校读法》,就汉魏之前的古书事出一般通例,以助读者阅读古书。
。
孙桂荣编的这本《变动时代的性别表达--新时期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文献史料辑》从原始史料、重要文献、回忆与自述、历史图片四个层面,对新时期以来,主要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与研究进行翔实的资料整理,并增设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译介简况、女性文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与机构活动、女性*述与期刊等附录章节,以期对这一时段的女性文学与研究进行全面、丰富的资料索引。原始资料部分是女作家的文艺理论研究,重要文献部分收集的是探讨性别意识的话题,回忆与自述是王安忆、张辛辛等*名女作家对自己走上文学道路历程的回顾总结。
本书旨在满足 信息洪流 时代科研相关人员的需求,系统地介绍了文献检索与利用的全过程,从选择研究课题直到*终的论文写作与发表,内容涉及制定研究策略、使用数据库收集文献资料、评估资料、发现重要文献,以及追踪*的学术进展、撰写论文等。本书对科研工作者及高校进行研究活动的师生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导作用,可作为高等院校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是高校师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与文献查找方法的速成参考书和大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及查找文献资料的必修教材,也可供科研工作者检索文献信息时参考。
《中国典籍与文化(第8辑)》(作者国家图书馆古 籍馆、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收入中国国家图书馆 古籍馆举办的系列学术讲座“中国典籍与文化”讲稿 共九篇,讲稿内容涉及伊朗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内 容,内容丰富多彩。《中国典籍与文化(第8辑)》讲 演者有荣新江、朱玉麒、孟宪实等著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