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简要的《史记》概论,分为二十个专题。主要讨论《史记》的编撰问题,考证重《史记》重要篇章的史实,以及太史公司马迁的生平、行实、事迹编年,简明扼要,严谨扎实,是一部真正意义的 大家小书 。本书篇幅仅数万字,但并非泛泛而谈,作者精到细致,长于考据,往往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所述问题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于作者生前并未刊行,此次出版,系据作者讲义稿整理而成,并参考了湖南师范大学所藏作者批注的自校本,点校体例严谨精当。
《古典目录学浅说》简要地介绍了目录学的兴起、类别、体制、作用、发展脉络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后谈到了古典目录学的研究趋势。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叙述了目录学的一些基本常识以及作者的研究心得。读者借此还可以了解关于书籍的文化史以及历代藏书家的风貌。
本书兼顾学科传统及其*发展,以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为核心,系统地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分为五单元十课:目录学、版本学为入门篇,校勘学、注释学为提高篇,编纂学、辑佚学为博览篇,考证学、辨伪学为深化篇,专科文献学、古籍电子文献为拓展篇。每单元都相对独立,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讲授。 本书的突出特点如下: 简明实用。本书简明扼要、图表生动、例证丰富,力求用浅显的语言将枯燥的文献学理论和方法讲解透彻,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利于教学。本书在每一课开头提示教学重点、授课学时,课后有课外阅读书目和练习题,并配备有教学PPT,方便教师的 教 与学生的 学 。 编者队伍年轻化。本书编者都为国内高校青年学者,锐意创新,使本书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紧随学术潮流,如专科文献
将印本图书当作物质实体加以研究,不但可以揭 示图书的生产过程,而 且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图书的具体要素是如何通过设计 和排版逐步赋形,终 达成其传递意义的功能。《分析书志学纲要》对分析 书志学进行了简明扼要而又通俗易懂的 介绍,试图在回顾其历史的基础上,用明白如话的语 言,说明如何寻找并分 析具体图书生产过程的证据线索、如何分析评价具体 图书设计的意义。本书 作者G.托马斯·坦瑟勒是当今杰出的书志学和文本 学专家之一。本书既是书志学研究的实用 指南,也是对这一方兴未艾的学科的历史总结。对于 我们所有使用图书的人 来说,如果想要学会在阅读文本词句的同时也能解读 图书的物质特点,本书 都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出发点。
清光绪时黎庶昌任驻日公使期间,和随员杨守敬将在日本搜集的中国散逸书籍二十六种二百卷选日本雕工刊刻,名为《古逸丛书》。此书历来为学人推崇。但实际上《古逸丛书》在刊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以往的研究也有涉及,惜缺乏系统细致的梳理。本书作者从《古逸丛书》的编纂、刊刻流传、所用底本及刊刻过程中的校勘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调查、比对和研究,除了文字资料的大量搜集外,更是亲自实地考察了《古逸丛书》现存版片情况,目验《古逸丛书》现存于各图书馆的藏本,从而使该书对《古逸丛书》诸问题的考证有了更直接充分的证据。
本书是继《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2015)》《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2016)》《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2017)》后的又一部有关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专著。延续之前的写作风格,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年度报告,对民国文献、档案、报刊、教材进行全面的梳理与研究;下编为专题报告,对民国文献修复及民国时期佛教报刊、物理学文献、儿童教育文献、女性教育文献等研究现状做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本书对于了解民国文献目前出版整理状况、揭示研究热点、指导民国文献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
《如何做好文献综述(第3版)》是一本学术工具书。作者阿琳·芬克在《如何做好文献综述(第3版)》中全面论述了开展文献综述的目的、意义、文章搜索方法和原则,内容涉及目录数据库的选择、检索词的使用、文章的使用和质量选择原则、质量监控、结果合成以及描述性综述和元分析的开展方法等。
中国古代发明了系统的文献保护理念、方法和材料,卓有成效地防治了蠹蛀、潮湿、火水、灰尘和破损等对文献的损毁,是一笔极可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方法是针对中国古代特殊的文献载体、书写工具、装订形式、地理气候环境而产生的,适合于中国古代文献。作为一部全面研究古代文献保护方法的专著,王国强等著的《中国古代文献的保护》试图全面揭示中国现存古代文献损毁的现状及其原因,梳理古代文献保护方法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分析古代文献制作原材料的防蠹性能,讨论药物方法、防霉方法、防火方法、装帧修复方法在文献保护中的历史及其作用,研究修复古代文献所用浆糊和配纸的制作原则和方法,提出基于传统文献保护方法的中国古代文献保护方案,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专利文献的内容结构特征和词句表达特点,构建专利文献相似计算影响互素组合拓朴结构模型;提出通过构建领域专利知识库用以表达词项在专利文献向量空间模型中的语义信息;并构建核函数并用于专利文献相似度计算等。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专利文献的内容结构特征和词句表达特点,构建专利文献相似计算影响互素组合拓朴结构模型;提出通过构建领域专利知识库用以表达词项在专利文献向量空间模型中的语义信息;并构建核函数并用于专利文献相似度计算等。
《中国文献学》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我国文献学领域的奠基性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献学的范围、任务、古代文献的流传、类别等重要问题,对版本、校勘、目录等有关整理文献的基本知识,也给以详细的说明,对于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辉煌业绩,都作了总结性的介绍,初步构建起了中国文献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
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是对学术和科学文献参考模式的探索,早已应用于影响分析、知识流和知识网络等多个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其也具有重要的信息科学应用,特别是在知识表示和信息检索中。 近年来,引文分析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该方法有助于解决研究、管理或信息服务问题,如大学排名、研究评估或知识领域可视化。这一复兴和日益增长的兴趣源于书目数据的数字化(包括引文和全文)和相关计算机技术的可用性和可访问性的显著改进。前者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而后者则是研究人员进行新类型的大规模引文分析的必要工具,即使没有特殊数据收集的特殊访问权限。激动人心的新发展正在以这种方式在引文分析的许多方面出现。 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引文网络分析和可视化的理论和实践技术。为了确定主题背景,本书首先讨论了引文分析的
《雅学文献学研究》主要从文献学的视角对雅学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首先,对汉魏六朝隋唐数部征引《尔雅》及其旧注较多的典籍进行了专门研究,探寻古籍征引与今传本之间文字存在的假借、古今、异体、正俗等现象和规律;其次,对唐宋元明以来雅学辑佚文献、考证类文献、疏注类文献进行文献学研究,通过对雅书版本系统的梳理,探寻雅学文献校勘、辑佚、刻印、版本流传等的特点和规律,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后,对《尔雅》在朝鲜半岛的流传以及现存韩国的雅书版本类型进行初步研究,探寻雅书在域外的流布情况。
2015年12月之前发表的以陈寅恪为研究主题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专著,报纸上的论文及散见于各种论文集、研究专著中的论文或章节等资料亦有收集,是陈寅恪研究重要的工具书。
本书对古典文献的源流与分类、类别与体式、目录与题解、收藏与阅读等基本问题作了系统阐释,对经史子集的构成和演变也作了详细梳理。1981年初版后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被认为是我国较早的、自成体系的、特色鲜明的古典文献专著,被国内古典文献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指定为专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瓦西里耶夫所著的《中国文献史》未分章,而是以连续的 15 个小节构成。介绍了儒、释、道以及历史、地理、律法、语言学、农业、自然科学、医学、兵法、文学等方面的中国文献古籍。相对于中国文献的浩繁著述,区区十余万字的篇幅实在过小,但是《中国文献史》的内容并非来自其他欧洲学者的著述,而是作者著作的浓缩以及授课笔记。这些讲义资料绝大多数是中文书籍,本书所涉及的作品,作者几乎都亲阅过。瓦西里耶夫对中国文献的介绍、资料收集和导向性研究为 20 世纪俄罗斯汉学的专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献检索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们信息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而文献检索相关教材是开展这种教育的基础。本书旨在培养学生文献信息检索、分析和展示的能力。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为文献检索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献概述、文献检索原理、网络文献信息检索、事实型和数值型信息检索、图书信息检索、期刊文献检索、特种文献检索和文献信息的利用等内容;第二部分为文献检索案例分析,主要包括6个案例,分别为搜索引擎信息检索、事实型和数值型信息检索、图书信息检索、期刊信息检索、特种文献检索和综合信息检索。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科研工作者检索文献信息时参考。
该书为对民族版《中国历史文献学》一次修订,吸收了当今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的成果,并对该学科的学科内容进行了界定和创新探索。
本书兼顾学科传统及其*发展,以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为核心,系统地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分为五单元十课:目录学、版本学为入门篇,校勘学、注释学为提高篇,编纂学、辑佚学为博览篇,考证学、辨伪学为深化篇,专科文献学、古籍电子文献为拓展篇。每单元都相对独立,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讲授。 本书的突出特点如下: 简明实用。本书简明扼要、图表生动、例证丰富,力求用浅显的语言将枯燥的文献学理论和方法讲解透彻,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利于教学。本书在每一课开头提示教学重点、授课学时,课后有课外阅读书目和练习题,并配备有教学PPT,方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编者队伍年轻化。本书编者都为国内高校青年学者,锐意创新,使本书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紧随学术潮流,如专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