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斋书跋四集》是芷兰斋书跋系列书籍的第四种。《芷兰斋书跋四集》主要收录作者所收藏的重要名家稿钞校本30余部,像丁祖荫题记、鲍份过录吴蔚光批《绝妙好词》七卷,夏承焘题记、佚名批校《纳兰词》五卷《补遗》一卷等,都极为珍罕。在向读者展示善本秘籍的同时,在版本*录与鉴定上,承继书志学的优良传统,从版式、行款、字体、刀刻、纸张、墨色、装帧、序跋、印章等方面确定雕版年代,审定版本之优劣,包含着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除此之外,还讲述了每种图书背后所隐含的逸闻趣事,几乎每一部书都有新知创见,足以增广见闻。作者还为每部书精选若干幅具有代表性的书影,图文并茂,可谓内容极其丰富的书志学佳作。
《如何进行文献回顾》是一本关于综合文献回顾的操作化指南。书中将综合文献回顾的过程分解为七个步骤,并以此为基础向研究人员展示了如何进行全面的文献回顾。通过实施这七个步骤,文献回顾这项工作变得不再神秘、不再艰巨。 本书可以作为硕士生、博士生和研究人员的工具和指南。特别是,如果你是一位学术新秀,本书可以帮助你完成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的文献回顾过程,同时也会为你的研究提供支持。本书建构了一个囊括研究实践的元框架,这对于进行综合文献回顾和开展研究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舆图文献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审视舆图文献,用历史地理学方法研究历史时期的海防问题是很好的视角。《舆图文献视野下的明清广东海防》通过检阅国内外遗存中涉及明清时期广东海防的大量珍贵舆图文献,尤其是通过文献整理及舆图档案公开而涌现出的鲜为学界所知的稀见舆图文献,对广东地区重要的海门、水道、港湾等地理环境要素,以及受其影响而做出军事部署的水师战船、海防炮台进行了探讨。
本书是中国1192年至2015年县级以上新旧地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总汇目录。本书辑录的方言范围包括大方言区下的官话和非官话,也包括仅通用于个别城镇的土语;辑录的具体内容包括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辑录的资料主要来自方言专志,新旧地方志中专设的与方言有关的卷次,以及散见于风俗和舆地等篇中的方言资料。本书的排序按照《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中的地名为准,分上下编,上编辑录旧志中的方言资料,按照志书名、编撰者、版本、卷次排序;下编辑录新志中的方言资料,按照志书名、编撰者、篇章(含页码)、出版者和出版年份排序。本书为中国古代语言学、语音学、文字学、方言学等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方便研究者进行检索。
为了进一步促进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及其与国学研究的良性互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四川大学、《巴蜀全书》编纂组于2018年10月联合主办全国高校 古籍整理与文献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 。专家学者们在会上发表的论文,特集结成本书。书稿主要内容有:三十余年来古籍整理工作的经验教训,*高校古委会联系的各古籍所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历史、代表性成果的得与失,文献学专业的内涵、特点、现状、知识与理论建构、人才培养现状与隐忧、学术平台建设与未来发展等。书稿重点关注我国古籍工作的三大部分,即古籍的收藏与保护(主要工作由图书馆为主体进行)、古籍的整理与研究(主要由高校担任)、古籍的出版与规划(主要工作由出版社完成)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特色,探讨三部分工作的协调机制,以及三部分发展都涉及的古籍整理研究人才的培养
《清代藏书史论稿》是关于清代藏书史及古籍文献的研究论著。《绪论》从宏观论述入手,对清代藏书史的研究领域、史料范围、研究方法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上编 怀瑾握瑜 藏书之家 ,为清代藏书史的相关重要人物黄丕烈、袁廷梼、顾之逵的研究。中编 芸香永续 宋椠明抄 ,为古籍善本的版本学和书籍史研究。下编 丹黄灿然 文字犹传 ,为古籍题跋及古籍校勘学研究。附编 学步捧心 ,为仿效先贤所撰藏书题跋一束及国立北平图书馆抗战时期的馆史研究。全书所论,或有填补空白之意义,或尝试于旧问题提出新见解,在传统的版本、文献考订之外,亦尝试以社会文化史为背景的书籍史研究方法。
赵贞编*的《敦煌文献与唐代社会文化研究》由 17篇专题论文改写而成,现有十三章,分为四编,大致围绕敦煌吐鲁番文献而展开。分为律令制度、社会经济、学术与教育、占卜与历日四编,具体内容涉及:唐尚书六部二十四格初探、敦煌出度文书所见唐代度牒的申领与发放、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 三贾均市 的制作与实践等。
《中国文献学(第10卷)(精)/ 张大可文集》,编列文集为第十卷。 《中国文献学(第10卷)(精)/张大可文集》既是作者编著的一部高校教材,也是作者建构综合性通论文献学理论的尝试。作者认为,《中国文献学》不是传统文献工作产生的分支文献学,即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的叠加,而是20世纪产生的一门综合型的文献学新兴学科,它的理论建构还在探索之中。该书重新定义文献,指出:“一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史实和经验,通过某种载体表现的文字资料、图物资料、音像资料等等,均为文献。”文献学应以一切历史文献为研究对象,也就是包括古今文献为研究对象的新理论。全书十二章,前十章以20世纪传世的古文献和新增的历史文献为对象,考察它的载体形式、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以及历史发展四个方面的内容,别具一格。第十一章为本次入集时所
《中国古书版本笔记》是作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从事善本古籍采访、编目、整理工作时的学术笔记。作者撷取流传至今的宋元版等珍籍五十余种,以雅俗共赏的笔调,将实物记录、版本源流、批校题跋、鉴藏印记、递藏关系、书林掌故等内容融为一炉,在典籍层面纵深挖掘,多方位考索,以充分揭示它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在撰写时,注重行文的严谨有据和雅俗共赏的统一,并配有相应的书影,以直观展现灿烂的古代文明积淀,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发挥传统文化在涵养心灵、滋润新知方面的作用,激发爱护古籍、保护古籍和传承文明的历史责任感。
福建连城县四堡书坊是我国清代四大刻书中心之一。从清代初年起至民国末年,四堡乡邹、马两姓人皆以刻书为业,家有藏版,经营书坊持续时间长达三百余年,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书坊集群,所刻书籍林林总总,行销海内外,名噪一时,被时人称为“汀版”。著者从版本学的视角,系统而全面地叙述了清代四堡书坊刻书,首次披露了各类刻本和其它印刷实物。全书辟为12章,分为4个部分,即书坊概况与刻本价值描述,版本介绍,书坊人物,刻本图录。《四堡遗珍》是我国部研究“汀版”即四堡刻本的学术著作,填补了福建古代刻书的某些空白,其史料翔实,观点鲜明,文字流畅,图文并茂,可读可赏。
《宋代〈四书〉文献论考》,专为考辨两宋时期《四书》著述与相关文献而作。分为上下编,上编论及《四书》文献兴盛的社会背景、出版传播及其与程朱理学的发展等,下编则具体对宋代学人有关《四书》的著述进行逐人逐书之考证,廓清了有关《四书》记载的讹误和缺失。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是一批流入香港的楚地竹简,2008年7月抢救入藏于清华大学。这批战国竹简多为经、史类佚书,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组织专家对其进行了缀合、编排和分篇,并逐篇进行隶定和释读,并陆续结集出版,其中的第三辑引人注目地公布了相当数量的《尚书》和《诗经》类文献,是汉代以来所发现的*为重要的《诗经》学史料。 由姚*所*的《清华简与先秦经学文献研究》就是以上述史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部学术论文集。 文章来自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与先秦经学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3年5月在北京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国学研究所与《文艺研究》杂志社共同举办一。 对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的研讨,不言而喻,这会进一步推进先秦经学尤其是《诗经》学研究走向深入。
绍兴碑刻文献整理、研究的基础工作,也可为今后许多相关学科广泛利用提供科学可信的文献资料和理论依据。本书主要从4个方面展开。通过认真整理绍兴碑刻文献,归纳、分析其中碑刻用字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从异体字、古今字、假借字、繁简字等几个方面展开,全面系统地分析其文字特征,不仅对其文字面貌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亦可为语言文字研究提供可信的资料。历史研究侧重于对其中某些个案展开调查研究,尤其侧重人物的描写及事件的追溯,尽量做到描写清楚和分析全面,以期对其有科学详细的描述和解释。书法方面则侧重从专人书家的角度对书家的书风、书事、书学进行考述,限于图文史料的缺乏,有些人物只能做到粗线条勾勒。绍兴的碑刻类型丰富,有必要对其进行分别叙述,既说明其形制之特征,又明确铭文内容之差别。绍兴碑刻中比较有特点
传书堂为浙江南浔蒋氏的私家藏书楼,所藏荟萃范氏天一阁、汪氏振绮堂、吴氏两罍轩等各家所藏历代古籍善本,与刘氏嘉业堂、张氏适园及傅氏藏园并称近世藏书大家。王国维为蒋氏传书堂编撰书目,费时五年,用力精勤,《书志》体例精善,裁断谨严,征引富而有当,考镜源流,每有特发之覆,足正前代大家之误。
本书回顾了方志艺文志的基本理论与发展沿革,对艺文内容、艺文体例、艺文著录、艺文编次进行了解析,阐释了方志艺文志的价值,分析了方志艺文志的弊病并对其进行了评论,总结了清代和民国时期方志艺文志的研究成果。
书稿约30万字,无图,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所编,是反映该馆地方文献信息、方便读者查找文献资料的工具书。书稿收录2010 2015年入藏的图书、期刊、地图等西城区地方文献目录近1000余条,每条目录按统一的式著录版本形态描述和内容提要,对了解西城区区情区貌、研究西城区历史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
现代汉语有普通话,明清时代则有官话,亦日正 音。当时的欧、美、朝、日等域外汉语官话韵书及其 相关文献,因带有罗马字、谚文和片假名等拼音文字 的注音,在直观性地保留了各个时间节点官话的音韵 特征的同时,其所记官话语音还具备传教、外交和通 商等用途的实用性质。由陈辉所*的《从泰西海东文 献看明清官话之嬗变--以语音为中心》通过文史语言 学和传统音韵学并举的方法,从这些域外文献中梳理 互证出一条相对清晰的明清官话语音嬗变之轨迹,揭 示出了官话正音的理论标准弄口实际样板的发展脉络 。
《版本目录学研究(第六辑)》是关于目录、版本、校勘等中国传统学问的论文集。所编选的文章多从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中挖掘材料,使用以考据为主的研究方法,提出问题,考订史实,证明新见。编者力图通过此书继承、恢复我国传统版本目录之学。
本书系陕西省三原县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该馆1912年以前古籍4800余条,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分类、题名卷数、著者、版本、批校题跋、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