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博物馆人类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作为一位人类学家和博物馆馆长,迈克尔?埃姆斯(Michael Ames)兼具实践与理论、博物馆内外两种视野,既批判了传统博物馆的实践,又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行动。在博物馆的管理过程中,埃姆斯将人类学视角带入到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等各个环节,真正落实一种“在博物馆实践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practiced in museums)”。他结合新博物馆学、去殖民化和土著运动的最新思潮,将博物馆作为一个他者进行分析,真正发展出了一种基于批判与反思的“关于博物馆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museums)”。 本书的研究主题包括博物馆民主化、公共服务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与第一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博览会和麦当劳为代表的“日常生活的博物馆(museums of everyday life)”的研究,文化表征与政治议题等。这些广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对于策展的认知:策展不再局限于以视觉艺术为核心的观念性表达,而是突破了艺术、历史、文化等范畴,成为一种没有任何体制化界定的自由形式。策展包含着文化的参与、选择、安排,更带有策展人批判性的评价和分享,关联着一整套价值观、信仰、习俗和社会活动。策展可以在以视觉主导或非视觉主导的生命的各个领域开展,这种极具挑战性的多样性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书中对策展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哲学色彩的探讨,涉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哲学家。作者以批判的精神去审视哲学概念在当代话语体系下的新的意义和对于策展、对于人的新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观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书对于与策展密切相关的博物馆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作
本书是指导博物馆参加评估工作的参考书。开展博物馆评估、实现对博物馆的分级管理,是引导博物馆明确定位方向、提升办馆水平的重要方法,是促进博物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博物馆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全书分为前言、综述篇、定级评估篇、运行评估篇、综合数据篇、附录等几大部分,内容权威,结构完整,对博物馆参与定级和运行评估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博物馆是致力于全球和谐,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机构,通过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未来公民的终身学习和审美素养,从而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21世纪以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博物馆事业已经前所未有地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博物馆学研究也随之逐渐被从业者和学术界所重视。本书就博物馆学的基础概念、国际国内的博物馆行业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出发,介绍了博物馆与博物馆学的形成,并结合作者多年的博物馆工作经历,对博物馆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预期,为读者初步了解和深入学习博物馆学提供了参考。
本书遴选了42本20世纪海外学者的博物馆学研究著作,并约请35位相关专业青年学者为每本著作撰写评述。42本著作,出版年代跨越20世纪的后40年,一些是海外大学博物馆学、博物馆研究课程的基础教材,一些在博物馆学研究领域产生过深刻且持久的重要影响。这些著作是考察和研究现代博物馆学理论发展和变革的节点指示器。研读它们,可以为学习博物馆学理论指明思想进路,为掌握博物馆专业技能提供标准做法。
科学博物馆一直在变化和演化,就像科学本身那样。《国家的科学》从独特的视角,浏览了宏观层面的国家博物馆制度,并对博物馆的角色变化以及科技博物馆在范围更大的社会中所承担的公共感知作用进行了研究。它展示了科学物品的收集和展示手段,探讨了国家、工商业、博物馆资助之间变化而日趋艰难的联系。本书还在其他博物馆的背景下研究了伦敦的科学博物馆,演示了影响个体发展和途径选择的关键差异。国家的科学并非一个按时间统计的博物馆的历史,而是像故事一样吸引人。其内容包括博物馆职员、藏库、建筑、藏品、展品以及参观者......
2019年是林徽因诞辰115周年,《梁思成 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中英对照)》在中文版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出版中英文对照版,新增几十幅意义价值比较重大的图片,以此纪念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书中收入梁思成、林徽因的珍贵影像400幅,两人的手稿21幅,还有林徽因的绘画作品。这些珍贵的影像再现了梁、林二人亮丽的形象、生活的细节,更是还原了他们穿梭于兵匪战乱的荒野,实地测绘几千幢建筑物的身影,展现了那一代精英人士的爱国责任感和令人敬仰的品格风范。 书中所有影像资料由家属和馆藏机构提供,原汁原味地还原了梁思成、林徽因精彩、跌宕的一生,比文字资料更真实,更具可观性。
虽然脱胎于宝物仓储,但博物馆不仅是典藏之地,也是建构认同和知识的场所,更是意见表达和协商的空间。本书因而采纳思想史视角,以通过馆舍、馆藏和展陈等表达的知识结构为切入口,梳理博物馆在中国的诞生和早期成长历程。中国早期博物馆既有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也有从旧到新的改造过程;既与风云诡异的政局欲说还休,又与新生的实证科学同声共气;既有域外观念和实践的移植,也有独特本土实践和经验的总结。从殖民主义到国家主义,从帝制孑遗到新生政体,从都会形象到民众教育,不同情境导致各类特色鲜明的博物馆次第登场。在经历了漫长的缓慢发展后,中国博物馆在20世纪30年代早中期进入井喷期,数量激增,类型完备,博物馆干预社会生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可见度也显著提升。中国博物馆迎来了*个黄金时代。
本书是《周时奋文存》之一种,以各博物馆为主要描述对象,共涉及宁波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浙海关旧址博物馆等11个博物馆,但内容并非在于论述作为建筑物的博物馆,而是阐述了博物馆陈述内容的结构、次序和逻辑,因而可以视作一种特殊的应用文案例集,具有借鉴学习价值。
本书是*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数字化背景下博物馆交互叙事美学研究 的研究成果。作品以新媒体为背景,综合运用美学、设计学、叙事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视角,主要探索数字化博物馆 叙事美学 新的表现介质与载体。全书共六章,章、第二章论述博物馆交互叙事的概念范畴与历史沿革;第三章通过文本研究分析博物馆交互叙事形态;第四章从审美主体觉醒的角度论述体验美学的介入;第五章通过比较研究,论述博物馆叙事风格的演变;后聚焦博物馆交互叙事美学原理与理论构建。
本书基于社会文化理论框架,确立了科技中心和博物馆中的相关作用模型,通过众多的案例,探讨了参观者在科学中心和博物馆中获得的体验以及学习成果,重点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参观者之间、参观者与馆员之间、参观者与展品之间的相互作用。
《博物馆基础》是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地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基础工作手册,可以为那些专业人员稀缺、经济资源有限的博物馆提供良好的实践纲要,同时也可以作为博物馆员工和志愿者培训的基础工作教程。第三版《博物馆基础》在1993年版和2006年第二版基础上修订完成,充分考虑了近年来博物馆在经济、社会、文化和专业领域所经历的重要变化,内容覆盖面十分宽泛,形成8个部分、109个单元的框架结构,扩充了一百多张流程图和更新辅助资源的相关信息,其实用性大为增强。较之前版,首次引进中国的第三版《博物馆基础》更侧重于藏品的诠释和有效管理、观众的研究与服务,以及博物馆员工和志愿者、资产和资源的管理等。
本书以鲜活的案例研究为特色,展示了一些世界 设计,讲述了成为一名展览设计师所需要具备的技能。 书中包含数百张已经展出的展览照片、概念图、计算机效果图、图表和信息表。所有本书内的信息都适用于世界各地的各种展览,包括 性和临时性展览,比如博物馆、画廊、游客中心、品牌体验馆、展销会和节日庆典活动。 来自美国的Ale Nani表示:这是一本策展人必须读的书,是我为了上课而买的书,此书文笔优美,为展览设计提出了好的建议。 来自英国的P W.表示:这本书对我本科的电影与摄影基础学里的展览与观众模块帮助很大,它让我在许多问题上都找到了答案。
《柳欣学术论文集》,本书就是对柳欣学术论文进行归纳整理,本书共四部分内容,编经济学思想、方法与批判,第二编马克思经济学,第三编价值分配与货币资本理论,第四编宏观经济。系统地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的经济学家柳欣论文进行分类阐述,为研究柳欣著作及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儿童博物馆建设运营之道》既是一本指导手册,也是一本启发新思路的工具书。它的内容包括了儿童博物馆行业的实操和标准,以及一些前人的成功案例。这些由专业人士撰写的文章所提供的方法,稍加调整就可以满足具体的需求。尽管建立儿童博物馆并没有**的正确途径,但仍有一些专业实践值得每位创建者参考。
《纸向何方——上海博物馆“纸文化”系列讲座文集》分为纸源、字·纸、纸韵、纸工、纸艺、纸的故事六个部分,图文并茂,从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到今日的图书馆和纸艺设计,生动鲜活地介绍了纸文化的多姿多彩,讲述了与纸密切相关的一个个故事,以文字和图像构筑起立体的、丰富的纸文化展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