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引驰教授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讲录,突破文学史叙述的一般格套,既见脉络的系统性,又见细节的丰富性,是很有视觉感的大学课堂实录。纵向从先秦一贯而下直至近现代,横向则以文类从韵文、散文、诗歌到小说,交织成动态发展的包蕴文本、作者、文学事件、文学流变、读者接受等在内的中国文学网络,呈现文脉的演进。 全书融汇历代文人学士与海内外学人的作品、卓识,文学情怀贯穿始终,打破定说,时有创见,提出中国文学史的三个轴心时代的独到之说、注重早期文学脱离音乐之后对文字表现的追求、聚焦近世文学对唐宋文学的承转变创、描绘近代文学转型的多元图景。既有学术上的着意开拓,又具备普及中国传统文学的意义。
《江湖丛谈》可谓一本不可多得的奇书。它是我国现存仅有的一部全面介绍江湖行当、行话和内幕的书。作者是已故评书大家连阔如。20世纪30年代,他以云游客的笔名,在北平《时言报》发表长篇连载《江湖丛谈》。1938年由时言报社结集出版,共三集。 这本书除了介绍北平天桥、天津三不管等地的变迁以及艺人小传、艺人生活状况外,还以大量的篇幅着重记述和揭露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江湖行当的内幕以及危害社会的种种骗术,劝诫人们不要贪便宜上当受骗。
在人类文明史中,每一个民族的战争史都是其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不断的征战中,集精神、智慧、技术、财富于一体的武备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每个阶段武器的制作水平都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最为突出的标记,它们拥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本书作者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通过对古籍史料的研读,并结合相关的绘画、雕塑,以及历代出土的甲胄实物和诸多收藏家的藏品进行反复考证,归纳出了跨越三千余年的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脉络,对代表性的甲胄装备做出了细致的描述与讲解。
《经济与社会》原著共两卷,英文本由多位韦伯研究专家合作翻译,并加有长篇导言和注释,于1968年出版。本书被众多学者推为20世纪*伟大的社会学著作。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全面而系统地表述了他的社会学观点和对现代文明本质的见解。他对社会学的定义、对象、方法及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又分别互有交叉地阐发了他的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思想。韦伯广泛地援引世界历史资料,把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和不同社会中的经济形式、法律形式、统治形式纳入他独特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地做出类型化比较研究和系统化因果分析。韦伯的研究以现代西方社会为立足点,通过对东西古今各种文明的比较,突出 理性化 这一特质,以此作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和特征。
《技术与时间》是法国当代哲学家贝尔纳 斯蒂格勒所著《技术与时间》系列前三卷之合集,系作者在德里达指导下,积十多年的研究和教学成果而成的鸿篇巨著,开创了当代技术和时间哲学的一个新方向,被认为是20世纪末法国哲学界代表作品之一。 本书从人类固有的 缺陷存在 和 代具性 这两个品质出发,对技术与时间在人类本性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重新讨论,从而建立技术与时间二者和人的本性之间新的关系;并从现代技术发展的角度,对人类之本提出了新的见解;对人类原有的特定记忆、种族记忆及个体记忆逐渐为新生的机器记忆所取代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也描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视听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的广义上的 存在 所造成的影响。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杂采魏晋典籍,经过巧妙编排和精心润色,展现了魏晋时期的众生群相,特别是将当时士大夫群体的独特风貌分门别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由于年代久远,且魏晋时的社会风尚、思想观念都相对特殊,书中又多用当时口语,因此《世说新语》篇章虽短小,却并不容易读明白。 本次推出的《你真能读明白的 世说新语 》,在对原文注释与翻译的基础上,通过对每一则故事的评鉴,将《世说新语》中各种难以理解的地方、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意一一解读出来,为读者答疑释惑。并对诸家众说纷纭的条目、语句或字词阐发自己的见解,尽最大努力让读者真正读明白这部经典名著。 书后附有 《世说新语》人名指南 ,汇集原文出现的所有人物的称谓,方便读者检索。
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庄子,庄子给无数人以陪伴、慰藉、启迪和鼓舞。他想象奇特,思想博大精深,观点常常出人意表而又发人深思。《庄子》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都是一部极为难得的奇书,是经典中的经典,金圣叹将其评定为 六才子书 之首。《庄子》通行本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庄子》用词瑰异,文意跌宕跳跃,行文似断实续,即使有了注释与译文,仍然不容易理解透彻。 本次推出的《你真能读明白的〈庄子〉》,在详细的注释、翻译之外,特别增加了三百七十多条 研读 ,梳理有关篇章的逻辑结构、解释寓言故事的确切含义、阐述庄子思想的深刻意蕴,以及某些故事、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等等,希望能帮助读者真正读懂《庄子》,更准确地把握庄子思想原貌,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营养。
敦煌三书 是一套关于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彩塑艺术的通识性读本,是我国敦煌学的开创者常书鸿先生的匠心之作,由《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组成。常书鸿先生作为zui早一批投身敦煌石窟保护的艺术家和潜心钻研敦煌学多年的学者,兼具画家的审美眼光和学者的细致研究,成此一套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敦煌艺术入门指南,将敦煌跨越千年之美尽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套书以生动鲜活的文字和珍贵绝美的影像带领读者走进敦煌尘封已久的历史,感受莫高窟这颗 塞外明珠 的盛世流光与至暗时刻;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壁画珍品,将图像主题技法源流和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细数各类 神采具足 的彩塑,全面揭示其时代特征和艺术奥妙。 《敦煌莫高窟艺术》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对敦煌艺术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几何原本》是欧氏几何的奠基之作。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系统地总结了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及智者派等前代学者在实践和思考中获得的几何知识,建立了定义和公理并研究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从而确立了一套从公理、定义出发,论证命题得到定理的几何学论证方法,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一几何学。《几何原本》确立了一种借助数学理解世界的思想体系,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科学、现代世界的格局等,无不是在这种思想体系的框架中产生的。
《中国香学》是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国香学文化专著。全书从概念、发展简史、香材、用香方法、香与其他传统雅文化的搭配助益、香与家居生活、品香的感悟和审美判断、香与宗教、历代香学文化大家、主要香学文化典籍精要摘录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香学文化这一脉古老、特殊、美妙的传统文化。 本书主要是绪论,香史,香识,香境几个章节的修改,涉及内容近十万字。主要修订了原来表述不准确,文字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地方,以及论述不透彻之处,同时增加了近五年的个人香学文化研究成果和业界技术发展、科研成果。图片更换十几幅,增加了三十多幅。
《重读毛泽东诗词》由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陈晋任主编,经毛新宇审定。书中所选毛泽东诗词共计67首,是对广泛流传的78首版毛泽东诗词所作的精选新编。 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毛泽东诗词不仅展现了强烈的时代担当、鲜明的时代精神,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思想支撑和精神力量。 鉴赏资料方面 ,对诗词关联的原典进行了全面整理; 诗词创作背景方面 ,结合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诗词创作的历史资料、文学资料; 自注自解方面 ,重新整理作者第一人称叙述的内容(答记者问、信件往来,订正讹误等情况),力求有据可考,出处可靠; 诗词赏析方面 ,以毛泽东诗词为主线,凝练串讲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发展史。 此外,更有国内播音主持领域老中青三代名家献声,倾情诵读毛泽东诗词,以期让广大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
胡适是二十世纪中国有国际声誉的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在20世纪的中国有很大影响力。他在文、史、哲等学科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 五四 以来影响中国文化学术很深的历史人物。他活跃于社会政治领域,是中国自由主义具有诠释力的思想家。 胡适反复告诫青年人,要独立思考,不受人惑。他对 健全的个人主义 、自由主义等的思考,至今振聋发聩。 胡适作品珍藏版 精装十二册: (一)内容全面,收录了胡适的自传、演讲、他的政治、哲学、文学主张等,可以全面了解胡适的思想。 (二)版本优良,核对胡适本人原始和修订版文字,力求呈现接近胡适本人原意的文字面貌。对相关文字未做删节处理。 (三)装帧典雅,著名设计师陆智昌设计制作。(四)赠送精装《胡适手账》,收录有胡适珍贵影像和精彩语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巨变时代。本文库选取的都是我国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巨变中国经验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助于向国内外学术界集中展示中国社会学成就,显示了我国社会学界的理论自信,也是中国模式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表现。 从作者看,既包括费孝通、林耀华等老一辈社会学家,又包括以庄孔韶等为代表的社会学重建的主力军,还囊括了李强、翟学伟等学者。从题材看,涵盖了社会民生、村落文化、组织结构、城镇化、乡村治理、人口问题、婚姻家庭、社会分层与流动等各个方面。本文库作为全面、系统展示中国社会学成果的品牌,适合社会学研习者、相关理论工作者、关心当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大众读者阅读。
被称为 中共枝笔 的胡乔木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是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他一生辅佐了中共三代领导人,博学深思,勤奋笔耕,是才学超群的在党内外享有盛名的理论家和辞章家。文集共分五辑。辑收入的是他在1941年6月至1986年2月所写的政治评论,主要是为解放日报、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所写的社论,共114篇,其他的评论和评论性新闻12篇。第二辑是党史部分,第三辑是理论和政策部分。二三辑中的文章大多是1978年以后的作品,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 文革 期间 左 的错误有深刻的分析和论述。 第四辑收入的是他建国后在各种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和有关部门和地方同志的谈话;第五辑收入了他30年代到90年代各种题材的文字,包括纪念文章,是带有他个人思想感情色彩和风格的文字。 此次重印,除版本改变和修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巨著,书写了15至18世纪的资本主义发达史,由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集大成者布罗代尔历时二十余年结撰而成。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其基础只能在长时段的日常物质生活中去寻找。因此他以 总体史 为目标,以长达四百年的时段为整体对象,从特定角度描述了世界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历史。 全书共分三卷。*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好比 为世界过一次磅 ,旨在确认前工业化时期世界的潜力限度,当时 物质世界 占据重要地位。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换》将市场经济和高级资本主义活动加以比较,通过混合和对立使二者互为解释。第三卷《世界的时间》按时间顺序了国际经济的先后更替形式和主导力量。 作为集大成之作,本书不仅展示出布罗代尔的博学广闻和驾驭浩瀚史料的非凡才能,也
赵元任,中国现代语言学和现代音乐学的先驱,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赵元任的一生,深与时代共命运:早年赴美留美,归来热心国语运动,教学于清华园,研学于中研院;考察方言,遍访中华大地,战火纷乱,流离转徙海外,终成中西学术文化之津梁人物。 更为难得的是,赵元任先生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为自己及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记录 他是一位自拍达人,以拍照的方式,保留下了长达近一个世纪、多达数千张的影像资料。这些照片一方面记录下赵元任先生治学的一生,一方面也为当时的中国和世界留下了生动的视觉记录。 近百年,灿若星河的现代学人群像,在他的镜头下,在他的相册里,宛在眼前,触手可及。
在阅读那些经典之前,任何人都需要有所准备。训练有素地阅读那些伟大著作,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在信息泛滥的当下,你是否已经失去了为愉悦而阅读的艺术?有没有一些书你知道自己应该读,却茫然无措,总是读不下去?《如何阅读西方经典》让那些担心自己阅读太慢或怀疑自己理解力的读者相信,如果你能浏览网页,就没有理由不能阅读和欣赏莎士比亚。但与此同时,在没有指南和计划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可能在那些经典文本中迷失。面对伟大的书籍,我们都需要有所准备,那就是拥有一套清晰、简明且实用的阅读方法。 本书作者苏珊 怀斯 鲍尔是美国通识教育的传奇人物,她广泛涉猎文学、历史、艺术和科学。本书是苏珊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所著。她在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古典阅读的 三段论 ,并借助这一清晰实用的学习工具,带领我们去阅读
彼得 霍尔(1932 2014),当代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大师之一,定义 世界城市 的全球权威, 世界工业区 概念之父。其代表作《文明中的城市》是西方城市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作者认为城市是文化的熔炉,在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均扮演了重要角色。本书旁征博引,从古到今,围绕文化变迁、经济发展、艺术创新、空间规划进步、技术更迭升级等主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解答了 文化、创新和城市秩序 三个核心问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书画家、国学家、中国书协会长、国家文物局鉴定组组长、故宫博物院顾问、北师大博导启功先生 中国文化四讲 ,一套书读遍绘画、书法、诗词、国学。《千里之境》 启功讲历代书画,人人能读懂的中国画入门书。《笔墨风骨》 启功讲中国书法,人人能读懂的书法入门书。《歌以咏志》 启功讲古典诗词,北京师范大学诗词精讲课,把诗意和哲理带进你的生活。《千年文脉》 启功讲国学常识,写给普通人的 猪跑学 讲记,一本书掌握熟悉又陌生的文史知识盲点。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是一本介绍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的书,以作者对人文教育理念的认识、日常授课的教学经历与体会、个人学术兴趣和问题意识为出发点,可谓经验之谈。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是一些教学实例,通过基于教师和学生自由精神与独立思考的经典阅读 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欧几里得、蒙田、洛克等大师的著作 培养学生思考、提问、讨论、表述的能力;第二部分是作者对人文教育重要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列奥 施特劳斯的一些思考,集中在他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可谓方法论的指导;第三部分是西方古典的当代启示,经典阅读是学术和理论性的,但思考的背景和问题意识却是现实的。 ◎《经典之外的阅读》:每个阅读者都有在他自己经验中积累起来的一些重要著作,也就是他能够从中找到对他来说是 重要
本书汇集全球医疗史领域18位优秀学者和学术新秀的前沿学术成果,以本草环球史为主线,对1600多年长时段、跨地区的医药产品,如大黄、阿魏、人参、丁香、中国根、金鸡纳等进行追踪,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层面多维度展现贸易与全球医药产品流通及健康知识生产的关系。在方法论上作了两重创新,即全球史方法和物质文化史方法。医学史领域的未来不仅需要对物质文化展开全球史研究,还需要探索新的史料和数字模拟分析方法。本书为跟踪本草的全球旅行足迹,作了良好示范。
该书是梁方仲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书稿内容分为六大部分。 总序 论述我国历代户籍、地籍、赋役册编造的历史及其特点,并与世界各国进行比较。 正编 又分为甲编和乙编,共178个统计表,甲编是关于历代户口、田地的总情况和历代户口的地域分布,乙编汇集了唐宋元明清五朝的田地、田赋总数和分时分区的统计数。 附编 含37个统计表,对我国南北两大区域中的九个重要府州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分析。 别编 有20个表说,侧重于对相关制度的概括与说明。 历代户口、田地升降比较统计图 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历代户口、田地的升降变化。 附录 则对中国历代度量衡作必要的说明。 本书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杨联陞先生曾评价这本书 谨严而观其大, 眼光上下五千年 。同行用历代传下来的资料,非经过此书不可 。全汉昇先生评价它 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著名史家李侃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费孝通接续其早年对城 镇 乡结构关系的思考和 乡土重建 的理想,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对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城乡和东西部区域协同发展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先后提出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等不同的乡镇发展类型,以及长三角、港珠澳、京津冀、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西部经济协作区等多种区域发展战略,其中还包含了他对中西部城市发展类型的思考。 本书汇集了费孝通十余年中所写的近六十篇考察随记,大致按时间线索排列,不仅呈现了晚年费孝通 从实求知 的所思所想;某种意义上也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黄金时期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