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约瑟夫?E?奥恩提出了教育下一代大学生的方法: 发明、创造、发现 填补社会需求,这些需求甚至连*高端的人工智能体都无法做到。奥恩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数据素养、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学生需要数据素养来管理大数据流,需要科技素养来了解机器的工作原理,而作为人类,他们也需要人文素养(人性、沟通和设计)以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中与智能机器协同合作。同时,他认为,经济增长是必然的,而经济增长与培养生产力挂钩。为更好地培养生产力,大学应多和企业合作,让企业参与大学活动,参与调整大学课程内容的制定和设计,同时把大学当成企业一样运营。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是培养自动化的读写能力。南明教育、“全人之美”课程团队二十年来致力于儿童阅读课程化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研究实践成果。本书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提出的儿童读写能力要求,系统、全面、科学、专业地提出小学阶段儿童读写课程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案,手把手指导一线教师开展读写课程,助力教师科学地培养儿童的自动化读写能力,为他们的终身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是如何学习的?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们对于人脑惊人的能力又知道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作为曾经的差生,《学习的本质》作者安德烈 焦尔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 安德烈 焦尔当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学习的实际建议,并重新定义了学校的角色和地位。他认为在一个日新月异、不得不时刻创新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发展一种 质疑文化 。
本书为 附中文丛 系列教材之一。本书利用Python、Geogebra等软件实现对物理情景与运动过程的计算机虚拟仿真与物理模型重构,使得同学们对高考物理、物理竞赛与强基中抽象、不直观、不易理解的知识得到高观点、全方位的认识与理解,达到高中物理知识可感知、物理结论可验证、物理过程可探究、物理场景可视化的目的。本书涵盖了物理高考、竞赛与强基计划中的多个疑难问题,包括十一章,分别为:VPython与Geogebra简介、猎犬追及狐狸问题、抛体运动问题、天体问题、板块问题、交变磁场问题、有界磁场问题、静电场问题、机械振动问题、波动与光学问题、电磁场复合问题。
《教育何为?》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2年,生前未出版。这是尼采唯*一一部谈教育的专著。哲学家、诗人尼采以故事手法,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一个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 一位年轻教师,于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的故事。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相互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尼采对当时初露端倪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批判,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本书用小创意的方式,聚焦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的真实问题,呈现具体的做法与思考,涉及开班准备、班干部培养、家校沟通等多个方面。书中关于班级管理的创意,按 班级建设多创意 学生成长有妙招 家校共育讲策略 三个板块阐述,并以精彩的实践案例呈现,细细道出了班主任的教育智慧,每个案例后皆有作者的 锦囊妙计 。作者深谙一线班主任工作中棘手的常规问题,在书中对各类问题做出了有序、系统而有实效的探索,具有创意与实用价值。
内容简介 早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就在思考为天下父母写一本书,缓解他们的教育焦虑,从需求端给孩子减负,让孩子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21年夏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把“双减”旗帜鲜明地写到了文件的标题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永新教授将他对减法教育的思考写出来、分享出来,与天下父母乃至于教育职业共同体成员分享、讨论、理解减法教育的意义,缓解教育焦虑,也能够让大家站在更高的立场上理解“双减”,理解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本书是研讨“双减”背景之下家庭、学校、社会为何减、怎么减的系列思考,共分为三辑十一章。 第一辑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
杜威的教育名篇《儿童与课程》系统阐述了儿童与课程的关系、教育对儿童的指导、经验的逻辑方面与心理方面的关系、教材的心理化等课程论的基本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的蒋雅俊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对此名篇进行了深入的发掘与解读,重点解决当前教学内容难以纳入儿童的经验结构、儿童难以实现内在的知识建构并在没有效率的学习中慢慢失去兴趣等问题。本书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教材与儿童当下经验之间的联系,提升对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认识。
本书分为 诗歌教学 散文教学 小说教学 戏剧教学 议论文教学 说明文教学 新闻教学 演讲类文本教学 八章,每章4 5篇文章,基本涵盖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所有文体。本书汇集了一众名师大家,有王家新、曹明海、孙绍振、吕效平、黄伟、魏本亚、董小玉等高校相关领域的学者,也有何郁、赵福楼、张玉新等知名教研员,还有陈友勤、程翔、张大文、王君、程少堂、范维胜等一线名师。他们从不同层面对某一具体文体展开讨论,如 小说教学 章,有孙绍振的《小说解读的理论基础:打出常规和情感错位》、李建军的《观察小说的两个角度:作者与伦理》等对文体特征的解读文章,也有程翔的《点在要害处,方能拨千斤 例谈小说教学》、张正耀的《立足语言教小说》等对具体教学的指导文章。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概论(第2 版)》是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荣伟教授《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概论》的修订版,该书围绕我国基础教育及基础教育改革,从哲学层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一些比较有影响的重大教育实验改革案例进行了评析;对改革过程中的一些片面化、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行了批评,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确立了一个哲学框架。
科学证明,如果亲子之间能够经常展开深度交谈,就能让孩子 独立、自信、 快乐。但现实中 常见的却是,亲子对话往往被琐事占据,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障碍重重,充满紧张情绪,并时常伴随着误解与冲突。 作为哈佛大学讲师、语言病理学家和一位母亲,丽贝卡·罗兰深信,父母的语言拥有塑造孩子人格与未来的力量;从学步的幼儿到能畅所欲言的青少年,父母与孩子的每一次深度沟通,都在极大地拓展孩子的认知与能力。 在本书中,罗兰为父母们提供了与孩子进行深度交谈的工具,帮助父母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在提升好奇心、同理心、自信心、社交力等七大方面,与孩子展开有效且内涵丰富的谈话。她结合真实案例、 科学研究成果,向父母们展示了何为深度交谈,以及如何进行深度交谈,从而帮助孩子构建起成长所需的品格和能力。
......
本书由具有较丰富教授“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经验,同时长期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且成果较显著的教师集体合作编写。作者研究阅读2004年以来出版发行的几十本教育类的研究方法教材,吸纳了其中一些理论观点,融汇自己的研究经验体会,整合形成本书框架。本书简明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含义、特点、功能、分类、选择和运用,介绍了教育文献法、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测量法、教育实验法、教育个案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法等常用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深入浅出阐述教育科学研究的实施过程及步骤,如研究课题的选择与论证,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研究成果的表达与评价等,具有理论性和可操作性,对读者如何实施教育科学研究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本教材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为指导,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教育及其相关问题上的新思想、新观点与新主张。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教育哲学研究的新知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新成果,是一本具有时代精神和国际水准,同时又反映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文化特色的教育哲学精品教材。本教材内容涵盖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的概念、人性论与教育、认识论与教育、价值论与教育、伦理学与教育、美学与教育、社会哲学与 教育、文化哲学与教育、教育哲学与教师等。
网络与信息技术已经渗入了学校的校园、教室与课堂,丰富着教育与学习的 工具箱 ;它通过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人类的某些技能与职业,重新拷问 什么知识*有价值 ;而依托网络与信息技术形成的网络社会,作为一面虚拟的镜子,则通过与现实镜子的分离,导致了分人与分语以及教育的非连续性,使教育已经 学以无己 。本书描述和分析了这种现象及对教育的影响,提出了网络社会教育变革的重要任务,并相信 破镜一定能够重圆 。
本书原系国家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的系列教材之一,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2年12月正式出版。2014年10月,本教材入选*第二批 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本书致力于反映当代课程理论的全貌和课程发展的趋势,形成了一个由 课程理论一课程开发一课程研究 构成的完整的学科体系结构。 本书包括课程的意义、理论基础、基本理论、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文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领导以及课程研究等内容。 本书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当代课程改革和研究的新理念、新成果、新方法,体现了基础与前沿、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本书是为普通高等院校教育专业本科生编写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各类教师培训的教材使用,还可以供教育专业研究生以及广大校长、教师、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研究工作者作为研究的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比较教育(第五版)》主要包括各国学制述要、学前教育比较、义务教育比较、普通中等教育比较、职业技术教育比较、高等教育比较、师范教育比较、教育管理比较、回顾与展望等内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比较教育(第五版)》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比较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成果,并反映了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和趋势。《"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比较教育(第五版)》是大学本科生学习和了解比较教育的教材,也可供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者、教育管理工作者学习和参考。
本书通过对人工智能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机遇与挑战、化解相关风险的实践范例与可行建议进行专业且全面的介绍,为政策制定者的工作提供指南,促进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章为引言,总括全书的主旨和脉络框架;第二章为人工智能的基本概述,包括人工智能的定义、底层技术、技术应用、发展潜力与局限性等;第三章介绍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实践趋势与风险评估,为后续的政策应对提供启示;第四章探讨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确保人人终身享有包容、公平的优质学习机会)所面临的挑战;第五、六章聚焦于风险化解和问题解决,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