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系列的*卷。本书详细探讨了母婴关系的本质,从对本能行为的讨论开始,结合许多其他研究者的文献,列举了很多非人类哺乳动物母亲和幼崽的依恋关系,进而推及人类的依恋模型。研究表明,婴儿与抚养者(主要是母亲)的依恋关系对其一生的情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人父母者应充分了解如何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进而拥有幸福的人生。 本书是约翰 鲍尔比依恋理论系列的第二卷。本书主要探讨了婴幼儿与抚养者(主要是母亲)分离的种种情况对其造成的影响。亲子之间的分离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分离的时间长短、分离期间是否有稳定的替代照顾者以及母亲的态度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鲍尔比认为,某些形式的神经官能症和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要么是由于剥夺了母亲
《心理学与生活》是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全世界心理学界一直享有盛誉。1937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弗洛伊德 鲁赫(Floyd L. Ruch)博士撰写了本书的第1 版,大获成功,并独自修订至第7 版。从第8版起,被誉为 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 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开始加入本书的作者团队,并自第9版起成为第一作者。进入21 世纪,认知心理学硕果累累,日益成为心理学的主流方向。为了使这部经典之作永立时代的潮头,自第14版始,津巴多教授盛情邀请耶鲁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大家理查德 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加入,作为本书的第二作者。自第16版始,格里格任第一作者,主持本书的修订工作,并在最新的第20版成为唯一作者。 我国心理学界许多教师多年来一直将本书作为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书,北京大学自199
你希望换一种职业吗?经济危机的来临也许进一步刺激了你的这种想法。既然这份仅仅满足温饱的饭碗芨芨可危,何尝不抛开一切,从头再来?组织行为学家埃米尼亚·伊瓦拉向人们揭示了转变职业生涯的新方法。伊瓦拉认为,我们要通过尝试和失败的过程,历经各种实验性的尝试来发现我们可能成为、适合成为的那些自己。根据对人们职业转型的深度调查,伊瓦拉描绘了职业转型的三部曲:以实验的方式进入新的职业,建立新的社交网,不断总结和重新总结我们对自己及别人描述“我是谁”的故事。
《坏心情生存手册》 你体验过激烈情绪让自己全身发抖、大脑一片空白的状态吗?强烈的情绪很容易引发不同程度的失控,导致当事人无法做出理性、恰当的反应。这就是本书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情绪崩溃 现象。 两位临床心理学家从催眠治疗中总结出一套适合普通读者的策略,有降低日常情绪易感性的 压力接种 练习,有为情绪上头做好预案的 微暂停 练习,有情绪崩溃时帮自己冷静下来的一整套STOP方案,还有12种有效控制情绪烈度的自我心理暗示法。在情绪失控时,这些通过身体和心理双管齐下的方法能更快、更有效地让你恢复平静,避免脱缰的情绪伤害你和他人,提高你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质量。 《胡思乱想消除指南》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某些问题而陷入灾难性的胡思乱想无法自拔,事后复盘时却意识到事情的根源其实不值一提?因为纠结某
在《关系的重建》一书中,阿米尔 莱文与蕾切尔 赫尔勒阐释了他们对于成人依恋关系的理解,这也是迄今前沿的亲密关系科学成果。 他们将依恋倾向分为三类: 焦虑型:他们常常沉迷于亲密关系不可自拔,常常怀疑自己的伴侣是否能回馈与自己同样的爱。 回避型:他们将亲密等同于失去独立性,因此常常试着削弱亲密感。 安全型:他们喜欢亲密,往往温暖而有爱。 通过了解自己和伴侣的依恋倾向,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真爱,并且将亲密关系经营有方。莱文与赫尔勒在书中详细指导了人们应该如何确认自己和伴侣的的依恋风格,为人们与爱人之间,建立一段稳固、充实的关系进行了导航。
本书以具体的案例和会谈作为例证,将系统式心理治疗中一项重要的访谈技术——循环提问——的各种不同的提问技术勾画出来并进行分析讲解。通过对治疗会谈的再现,本书为读者清晰地呈现了会谈中的每一个独立的环节;借助附带的评论,本书还展现了治疗师针对不同会谈环节所做的理论上的思考。
DISC理论创始人威廉·莫尔顿·马斯顿教授在本书中通过对人类四种主要情绪(DISC)及其组合反应背后的原因和运作机制介绍,借由“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及“审美态度”等案例描述,阐述常人情绪反应与行为展现之间的关系,引导人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反思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同时本书通过介绍会引发消极结果的“非正常情绪”的识别方式,告诫我们应时刻内省,并针对如何进行积极转变给出了指导和建议,与当代“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