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与佛法认为欲望是人对人世痛苦现实的自然反应,一旦脱离欲望,我们就不再是自己。透过欲望,反而能帮助我们了解自我,面对生活的烦琐与生命的困顿。因此,本书以佛陀的“四圣谛”为架构,印度神话《罗摩衍那》为经纬,融会贯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并结合个案研究,提出各种实际建议,调和我们对欲望的矛盾观点,让我们对人类的欲望,有耳目一新的认识,进而通过欲望的驱力,达到身心灵的和谐与平静。 书中分为四个部分:部分名为“欲望的渴求”,讲述的是人面对欲望的一般心理与反应;第二部分名为“执着”,说明人一旦了解世上可以带来满足的客体时,将会产生何种变化;第三部分名为“执之止息”,它点出,对待欲望,除了放弃与执着之外,仍有第三种方式能我们,让精神惊人地成长;第四部分“欲望之道”告诉我们如何利用欲
安丽霞著的《现代性的忧郁(从颓废到碎片的灵光)》讲述了如果把现代性看作一个忧郁的谱系,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链条上各式面孔的哲人们:愤怒的马克思,忧郁的波德莱尔,沉闷而压抑的韦伯,打碎一切、生活在“虚无”废墟中的尼采,走向“碎片”化的齐美尔,以及试图通过“废墟”指点迷津的本雅明。如果说“理念、理性、启蒙”承载了确定性的历史,那么“现代性”则承载了对“当下”的思考,宣布了“动荡不安”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