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是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全世界心理学界一直享有盛誉。1937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弗洛伊德 鲁赫(Floyd L. Ruch)博士撰写了本书的第1 版,大获成功,并独自修订至第7 版。从第8版起,被誉为 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 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开始加入本书的作者团队,并自第9版起成为第一作者。进入21 世纪,认知心理学硕果累累,日益成为心理学的主流方向。为了使这部经典之作永立时代的潮头,自第14版始,津巴多教授盛情邀请耶鲁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大家理查德 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加入,作为本书的第二作者。自第16版始,格里格任第一作者,主持本书的修订工作,并在最新的第20版成为唯一作者。 我国心理学界许多教师多年来一直将本书作为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书,北京大学自199
极想象是荣格发明出来的最重要的心理分析方法;荣格对梦的分析也别具一格。本书作者罗伯特约翰逊作为荣格的弟子,对两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对释梦来说,首先主要对梦中的意象进行联想。梦是用象征来说话的,这个意象就是我们心灵的密码,当我们这个象征让我们联想到某个事物、某种感受,有恍然大悟之感,那就意味着找到了梦的密码。等我们逐一解开了梦的密码,这个梦的完整意义就会呈现。通常,梦会告诉我们内在的真相。 在积极想象中,自我——意识有深度的参与。对我们的心灵而言,一些想法、某种情绪背后往往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就可以窥见冰山下的部分。当某种恼人的情绪出现时,问它“请问你是谁?你是我内在的哪个部分?你想对我说什么?“通过这种方式,你会慢慢进入那个神奇的内在世界。 无论是运
《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探讨的重点是人类进化的问题,但作者所谈的并非生理功能层面的进化,而是心理,乃至意识层面的进化。其实书中所谈及的内容在实质上与各类正宗的修行体系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所用的语言是“现代的”和“科学的”,更加容易被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所理解。其实很多的体系都是一种向内看,去研究内在的心理学,它们实修的方法也都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训练。尽管我们只有一个身体,但是基于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每个体系所用的专门语言,即进行自我观察时独有的标识系统和自我发展的路线图都是不同的。《
《心理学与生活》是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全世界心理学界一直享有盛誉。1937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弗洛伊德 鲁赫(Floyd L. Ruch)博士撰写了本书的第1 版,大获成功,并独自修订至第7 版。从第8版起,被誉为 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 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开始加入本书的作者团队,并自第9版起成为第一作者。进入21 世纪,认知心理学硕果累累,日益成为心理学的主流方向。为了使这部经典之作永立时代的潮头,自第14版始,津巴多教授盛情邀请耶鲁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大家理查德 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加入,作为本书的第二作者。自第16版始,格里格任第一作者,主持本书的修订工作,并在最新的第20版成为唯一作者。 我国心理学界许多教师多年来一直将本书作为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书,北京大学
为什么我们当中有这么多人都变得?为什么一些人将自己与社会隔离,或是在次遇到他人时就退缩,或是在很小的细节上吹毛求疵?与之相反的是,为什么另一些人沉迷于关系,或是带着敌意生闷气,或是欲望过度?为什么我们有许多人变得随波逐流?是什么使我们以的方式生活?这种方式包括一些行为(机构行为、意识形态行为、英雄行为)和事物(如时尚、毒品、机器)。是什么让我们以奉献之名做出最可恨的事情,比如战争?最后,为什么一些人能够直面,并很好地转化?是什么促使一些人实现有活力的人际关系,实现对个人和社会都有意义的事业,并完成了变革性的创造?以上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复杂、最紧迫的一些问题。他们要么将原因归结于基因却忽视了我们的思维,要么归结于思维问题却忽视了我们的基因。抑或他们解决了这两方面的问题,却又否认
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的开创性工作,导致美国开发出毁灭了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泡利对这一结果感到绝望,因此找到心理学家荣格寻求帮助。他们之间长期的书信联系,提供了一个成熟的科学家感人而独特的内心旅程的记录。他们的书信也对自那以来的科学和心理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心理学与文学》一书收选了荣格论述文艺和美学问题的所有主要论文,有对现代艺术的分析,有对文学艺术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心理学说明,有对审美的实质和美感态度的心理学解释。此外,还包括了三篇体现荣格“集体无意识”观点的论文,这些思想是理解荣格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基础。
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快乐?为什么戒酒、戒毒、戒赌这么难?为什么有些人抵抗不了性的诱惑?为什么慈善也上瘾,运动会叫人欲罢不能? 2020年,穿入大脑的纳米机器人能带给我们虚拟现实体验吗?高科技的指数增长能帮助人更快地研制出戒断成瘾的药物吗? 人们沉溺于罪恶,也追寻美德。脑神经科学家为你解析,愉悦回路如何重塑人生。 从可卡因到大麻、从冥想到自慰、从红酒到牛排,林登博士以超有趣的方式科学地解读善与恶,以及人类如何从日常的饮食、学习、娱乐、运动中寻求快乐。
《心理咨询技术与方法(第2版)》不仅介绍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心理咨询技术方法,还通过对各种案例的解说揭示了一个相同的道理:人总会在某时某地或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这种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了心理问题浑然不知或怕而讳疾忌医,或将心理问题误解为精神疾病。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会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自知者明”,一般的心理问题就不会发展到精神疾病的程度;如果每个人或多或少地知道有了心理问题应该如何化解,心态就会保持平和,生活的体验才会丰富而深刻,生活的质量才会有所提升。
《嫉羡与感恩》一书收录了梅兰妮·克莱茵从1946年以后到1960年去世之前的著作,也包括在1963年她去世以后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这些是克莱茵毕生最重要的文献,也是其著述的高峰。 克莱茵在本书介绍了新的观点:嫉羡在生命初期就已经在运作,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强调嫉羡的重要性,例如弗洛伊德发现的阴茎嫉羡,但是,克莱茵对于嫉羡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中华健康管理学(精)》涉及健康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各方面的实践,总结与展望并举,指导与并重,理论性强、实践可行、体现创新性。本书对健康管理学的理念、方法、实施手段、技术、科研、学科与产业、管理等健康管理学的各个方面均做了系统的阐述,并对学科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和规划。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系统性、专业性、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