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希 麦克威廉斯博士的心理治疗著作,受到全球几十个国家的心理治疗从业者的认可,至今已被翻译为15种语言,被广泛用于精神分析及心理动力学治疗师的培训及督导。2004年,《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的中文版出版后,立刻成为国内心理治疗培训的公认优质教材。十年后,她的另外两本著作《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和《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第二版)》亦翻译出中文版,由此三本著作的精装版本共同出版,希望为心理治疗领域的学习和工作者们提供便利。
移情是精神分析的关键概念,正是通过移情,无意识才参与到治疗中;没有移情,精神分析就无从开展。本书作者凯瑟琳 穆勒在精神分析领域内详述了移情这一概念,并通过这个概念串连起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以新的视角揭示了他们之间的传承与超越。 作为拉康的弟子,凯瑟琳 穆勒在这项原创且新颖的研究中展示了拉康式的探究精神,通过对弗洛伊德著名案例的重新解析,提出了关于移情的新阐释。本书有助于精神分析工作者和对精神分析、心理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切实理解移情是什么、精神分析是什么。
本书作者在督导心理治疗师的过程中,总结了诸多心理治疗课程中没有涉及,但对治疗师的实践工作又非常重要的难点问题。本书将这些难点一一剖析,力图帮助治疗师在工作中可以更顺畅。其中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分析师的敏感性、信仰、主观情感、好奇与敬畏;治疗师对治疗的准备;如何帮助来访者做好治疗的准备;治疗的边界问题、两难的境地;职业倦怠与满足;还有治疗师的自我照顾。作者也呈现了两个完整的精神分析案例,帮助治疗师读者理解精神分析内涵。
本书从弗洛伊德的生平开始,系统介绍了精神分析学说诞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基本理论内涵,以经典成功案例为例详细说明了精神分析的技法、过程、效果、常见问题等,并配有大量插图,使心理治疗初学者易于理解,并能够在具体指导下一步步展开治疗。
本书是美国精神分析师斯蒂芬 A.米切尔的遗著。 本书作者出版的《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Freud and Beyond: 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analytic Thought)深受业界人士欢迎。 本书适合希望深入理解亲密关系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爱好者阅读。
《费尔贝恩客体关系文集: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收录了罗纳德 费尔贝恩二十多年间撰写的精神分析领域的代表性论文,内容涉及人格结构理论、动机与客体、内在心理环境等,其观点为当时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所主导的理论界开辟了新视野。这些论文可以说是客体关系理论的源头,也是精神分析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学习材料。
南希·麦克威廉斯所著的《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系统介绍初始访谈过程及理论依据的书籍,是从精神分析理论角度分析案例的不可多得的好书。全书共十章。第一、二章着重介绍了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对
《女性的力量:精神分析取向》是心理学领域的一本高端科普图书。精神分析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当代精神分析理论已经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扩充。本书作者阿琳 克莱默 理查兹博士就是当代精神分析学的一位杰出代表人物。作为一位女性,作者尤其关注女性议题。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有关女性发展、创造力的深层精神分析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从她们个体性和社会性的体验出发,产生出如此多样的生活,并且看到女性发展的多样性,也赋予女性更多可能性。 阿琳 克莱默 理查兹博士精于思考,积极探索心灵,并在咨询室中进行实践、教学、督导及写作的过程中,找到答案。《女性的力量》一书中包含她的突破性想法,通过二十八个篇章,让读者明白一个女孩如何成长为一个女人,并带领读者从当下出
本书是法国著名学者朱莉娅 克里斯蒂娃从精神分析视角,对 抑郁 与 忧郁 所做的一系列探讨。书名 黑太阳 这个看似悖论、充满张力的意向,指代的是个体遭受抑郁折磨、被无法言说的痛苦吞噬的内心状态。在本书中,作者先进行 抑郁 与 忧郁 的理论阐述,再对四位创作者做详尽的个案分析。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抑郁的根源在于主体丧失了某个他深爱的客体,且无法承受这样的丧失,因而无法完成对客体的哀悼。那么该如何化解哀伤、超越哀伤呢?作者认为,为痛苦命名、颂扬痛苦不失为一种方法。 崇高诞生于忧郁之中 ,抑郁者可以通过文艺创作而克服主体性的精神危机,使主体重塑虚无,从而穿越忧郁、超越分离的痛苦。 作者先以德国画家荷尔拜因的画作、患有癫狂症的法国诗人奈瓦尔的诗作为例,尝试阐释文艺创作如何作为一种 暂时的救赎 帮助创作者
为什么说人是一种创造出文明或社会来压抑自己的动物? 是怎样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把人变成了自我压抑的动物? 为什么人宁可压抑自己的爱欲也不愿使它得到完整的满足? 面对种种困惑,诺尔曼 布朗从 压抑 这一作为全部精神分析奠基石的概念出发,对人类文明史和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我们解释了人类努力创造历史的原因、动力和本质等问题,并指出人类走出历史这场噩梦的*途径就是重建生与死的统一,让人在爱中坦然接受自己的死亡。
孤独是一个人类的普遍经验。是什么引发了孤独感?孤独的人是在渴望谁或者渴望什么?哪些人更容易遭受痛苦的孤独?孤独的人的内心体验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孤独? 本书的作者们向读者展现了心理治疗、精神分析以及艺术作品如何通过加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来缓解个体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希望这些文章有助于阐明孤独感的诸多层面,从而,我们可以更好地协助自己及他人找到属于个人的处理孤独感的方式。
本书以与一位执业几十年的精神分析师的对谈,按照职业发展顺序,探讨和审视了精神分析师职业生涯中所遇到的典型问题如患者对分析师不回应的愤怒、分析工作中的性诱惑等伦理问题、分析师作为普通人在治疗工作中如何自洽、如何判断患者的可分析和不可分析、分析治疗应该何时结束等,对精神分析的临床治疗具有很好的反思意义和借鉴提高价值,同时可以帮助第三视角的大众更深入地了解精神分析的治疗原理,以及更科学地理解其作用、难点和潜意识/移情等概念。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系统介绍初始访谈过程及理论依据的书籍,是从精神分析理论角度分析案例的的好书。全书共十章。第一、二章着重介绍了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对患者的理解在治疗各阶段的重要性,也介绍了作者本人作为一名执业治疗师的治疗设置和访谈特点。之后的八章中,分别介绍了案例分析的要素,即:评估患者的气质、心理发育、防御方式、情感状况、认同倾向、关系模式、自尊需要和病态信念。每一章中,分别对要素的定义、相关研究、评估方法、评估意义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通过视频、语音等手段在网络上进行沟通愈发便利快捷,远程心理治疗在如此有力的技术支撑之下得以飞速发展,许多精神分析师未经深思就纷纷兴奋地投入其中,开始利用计算机、手机等媒介为身处异地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治疗服务。尽管有人声称以技术为媒介的远程心理治疗和咨访双方共同在场的面对面心理治疗是等效的,但其实很少有研究证据能够支持并推进这些主张。那么,在不能直接面对面的情况下,治疗过程真的仍然有效吗?正如一位患者所言,当盯着屏幕的治疗无法进行 亲吻或踢踹 时,会发生什么呢?*亲密的关系,包括精神分析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依赖于一种重要的内隐的非言语成分,它与外显的言语成分具有同等的分量,甚至是更重的分量。这种微妙的交流又是如何受到以技术为媒介的交流方式影响的?为了
《当代精神分新论》由七章构成,涉及咨访关系(依恋关系)中的攻击、脆弱性、破裂与修复、游戏等主题,结合丰富的临床案例对关系精神分析中第三方、承认、见证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从宏观层面对人与人之间的二元关系(主体—客体、咨询师—来访者)背后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度解构,构建作为心理缓冲空间的第三方心位,为心理治疗师、精神分析师打开了新的思路,针对治疗工作中的困境、关系的修复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唐纳德?W.温尼科特著的《抱持与解释(一则精神分析的片断)》是英国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对一位来访者不同时间两次分析过程的真实记录。这场漫长的分析过程充满曲折,分析过程中也出现诸多的艰难时刻,读者可充分体会到温尼科特分析过程的精妙以及治疗双方感人至深的互动。
本书的目的在于促进精神分析不同领域间的交流。 目前该系列图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精神分析专业的教学辅导书。本书开篇首先呈现弗洛伊德的经典论文《抑制、症状和焦虑》,然后由 杰出的精神分析学者和理论家围绕该论文进行主题讨论。每位讨论者首先概述弗洛伊德论文的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澄清其中不明确的概念,然后讨论者会以他们自己的教学经验或思考方式整理出弗洛伊德论文中的重要思想与当代议题之间的发展脉络。 本书试图带领精神分析学科的学习者深入思考这些议题,希望他们阅读此书如同与 杰出的精神分析师们进行深入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