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古鉴》为清代史洁珵所辑。 《德育古鉴》包含孝顺类、和睦类、慈教类、宽下类、劝化类、救济类、交财类、奢俭类、性行类等诸篇,取材于史料,文雅驯而事翔实。借生动的古代德育故事,以启迪人心、净化社会。 《德育古鉴》可作为传统道德文化教材,常阅之,对于敦促向善之品性、培养美好之道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哈耶克论自由文明与保障》不仅涵盖了人类超具智慧的语言,同时也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准则。《哈耶克论自由文明与保障》内容精华绝世,字字珠玑,常识与经典融合,堪称传世思想魂宝。是思想大师的深刻哲理、醒世箴言,也是对人类文化的奉献与恩典。
《技术与哲学研究(22011卷)》精选了3届全国技术哲学年会的论文以及2010年和2011年两年间学者在学术期刊发表的具有重要价值的论文。文集分五篇:篇技术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研究;第二篇技术与文化;第三篇当代技术与工程中的哲学思考;第四篇技术、创新与人类发展;第五篇其他相关问题。 秉承《技术与哲学研究》“突出学科特色,加强基础研究,注重现实应用”的创办宗旨,本论文集充分展示了两年来我国学者在技术哲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中的成果,希望通过本论文集的出版深化中国技术哲学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推动技术哲学界与全国哲学界、工程技术实践者和决策者之间的广泛交流与沟通,使技术哲学能够在理性的高度和实践语境中“为国服务”,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增进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自然辩证法通论》站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演化发展学说及人类对其演化规律的认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突出地表明人类必须与自然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同时指出科学和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对其深刻理解和把握,应遵循科学的理论规律和经验规律及技术系统的进化机制,并在追求其系统性、客观真理性和可检验性及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结合上着力。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开发方法,应遵循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发展规律加以提炼,其中的感性方法、理性方法、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都是其常用方法,且有着非常大的开发空间。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需要从科学技术的生产力特性、科学技术形态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等方面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技术思想,作为
科学哲学的后现代思想错综复杂,有必要加以梳理澄清。较之同类著述,本著或许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文献较为详实,这主要源自作者正在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西方科学思想经典文献编目研究”;二,研究纲领较为明晰简练,本著采用文献检索、思想源流、研究纲领、学界评论和理论重估等五个维度审视了“历史转向”“实践转向”“社会转向”“STS转向”“修辞学转向”和“文化转向”等六个重要思想趋势;三,本著的基本结论是,在科学哲学后现代思想中值得关注、有思想价值的是“回到康德”,回到科学与哲学的统一,回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系统辩证法》(1988)、《系统哲学》(2008)和《系统哲学之数学原理》(2013)三本著作构成了乌杰系统哲学思想的主要脉络。这三本著作的基本问题包括系统哲学思想史、系统哲学基本观点、系统哲学的基本规律、系统哲学范畴以及系统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问题最后落脚在系统哲学与当今实践。《系统哲学定律:乌杰 解析》抓住这些最重要的观点进行讲解、注释、说明和发挥,特别是补充了一些系统科学的典型案例和文献供初学者参考。《系统哲学定律:乌杰 解析》作者从哲学史和科学史的背景出发,对系统哲学思想的提出、发展以及重大问题一一作了回顾和解析,是对乌杰系统哲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更是一次总结和提高。
《文史哲三十论》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周溯源所著相关文章的合集,共约30万字,分为文学篇、史学篇和哲学篇三个部分。所收文章均曾在《求是》《光明日报》《历史研究》等重要报刊发表,是作者多年来对有关领域思考、探索的代表成果展示。
SUMMARY
《技术与现代性研究:技术哲学发展的“相互建构论”诠释》主要内容包括: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多维理论视野中的现代性、现代性危机与可替代现代性思潮、现代性维度的技术实践、欧洲现代性的“巴黎体验”:技术“抽离”与“置入”、技术:现代性的推手与塑造者、技术:现代性生活的超级结构和“技术化”的现代性生活与“意义召回”等。
《手·火·语言:元工具论》提出了元工具的概念,认为元工具是人类的基元本质工具,是人类所特有的最早的体现人类最根本特征和最基础技术形态的制造工具的工具。元工具表现为手、火、语言三个具体形态,形成了器械、能量和信息类别的工具大统一,对应地带来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
本选题是对唯物史观与历史主义关系的综合性研究。,以启蒙自身的悖反性为切入点,揭示现代性内部的否定之否定关系,以此作为讨论理性和历史关系的思想背景;第二,以古典历史主义和当代历史主义之间的脉络为线索,揭示历史主义从诞生到发展的演化过程,以此作为讨论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问题背景;第三,以唯物史观和古典历史主义、当代历史主义的两次对话为重点,揭示唯物史观对历史主义以及作为其相关形式的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批判性意义,以此彰显唯物史观的科学性质和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