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拉康的主体性理论。在后结构主义思想家宣布 主体死亡 的浪潮中,作者逆流而上,探讨了作为一个主体诞生的意义,带领读者一步步进入拉康的概念体系,解释了一个人如何成为主体 导致精神病。本书清晰地引导读者穿越拉康理论的迷宫,将他者、对象、作为语言结构的无意识、异化与分离、父性隐喻、享乐和性差异等核心概念拆解开来,结合拉康在临床上的关注点来阐述他的理论,提供了迄今为止对拉康作品最平衡、最精密、最有洞察力的见解,特别适合入门者阅读。
我们都害怕一些事情: 怕辜负别人,怕做得不好,怕被评价、被抛弃,怕打扰别人,怕发表意见,怕表达感受 这些阻碍我们生活的日常恐惧可分为四类,每个人都应关心: 对成长的恐惧,或难以获得一个真正独立的成年人的地位。 害怕表达自己或定义自己,很难认清自己的角色和位置。 对行动的恐惧导致难以投射和构建生命意义。 对分离的恐惧导致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关系。 在这本极具启发性的书中,作者帮助我们识别和理解那些囚禁我们的恐惧。他为我们提供了解放和充实生活的工具,不仅引导我们逐步挣脱恐惧的枷锁,还帮助我们能够自信地拥抱每一个挑战,活出更加自由、充实且有意义的人生。
本书是一部多维度探索注意力的全新力作,对席卷全球的注意力危机发出了警告,并从个体角度和社会层面对造成注意力危机的原因做了一番审视。 我们的注意力是如何失去的?作者历时三年,采访了世界上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脑科学家以及互联网公司技术专家,总结出了影响注意力的12个原因:生活加速、心流受阻、身心疲惫、深度阅读崩溃、思维漫游停滞、高科技操控、冷酷的乐观主义、高度警觉状态、饮食、环境污染、多动症的错误应对以及儿童身心的禁锢。 作者认为,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一个社会整体,如果我们对注意力危机有深刻的理解与反思,并有决心为此而奋斗,人类是可以从注意力危机中寻找到出路的,重回深度思考是可以实现的。
疯狂是行为的反常、情绪的波动、思维的混乱; 疯狂是无法自控的挣扎、难以预测的危险; 疯狂是迫切需要被隔离、被救治的精神疾病; ...... 长久以来,人们将疯狂视为一种例外,认为那只是少数 非正常人 面临的困境。然而,在《什么是疯狂?》中,精神分析师达里安 利德借由丰富的案例,提出了新的观点:疯狂是人类共同的生命经验,它并不一定是精神疾病的症状,而是我们解决内心冲突的方式;疯狂也并不总是伴随着剧烈的情感爆发,相反,它往往与正常生活无缝地交织在一起,而这些 安静的疯狂 背后,则潜藏着个体自我修复的尝试。在疯狂与文明之间,学会直面内心无声的风暴,才是每个人必修的心理课。
本书是布伦塔诺的教职资格论文,也是其一生所著四部有关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专论之一。该书上篇提纲挈领地对由来已久的有关亚氏《论灵魂》中“主动理智”学说的研究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下篇则以对《论灵魂》及亚氏其它相关思想独到而充分的解读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有关“主动理智”学说的精微、自洽而不失传承的创发性诠释。该书至少有三个目标:对亚氏《论灵魂》文本的一种解注:针对某些神秘化的误释而对亚氏思想的捍卫;以亚氏作为一位可信赖的顾问而对人类思想活动本身所进行的探究。该书也可被视为布伦塔诺最富盛名的代表作《从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的秘密发源地。
内容提要 在科技席卷一切的今天,人类该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坚持自主?《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一书提出了深刻的回答。作者倪考梦历时18年,结合古典哲学、心理科学与前沿技术,打造了 自主三角形 理论模型,全面解析自主的定义、价值及实现路径。他强调,自主不仅是自由的感受,更是对生活的掌控,是意愿、能力与资源三者平衡的结果。书中从个人的日常生活到社会集体的自主实践,层层深入,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提供实践的可操作性。在人工智能深刻影响社会与个体的时代背景下,这本书为追求自我成长的人们指明方向,是一部兼具思想启迪与现实指导意义的著作。 专家推荐语: 用十八年书写自我,带你见证从赫拉克勒斯到普罗米修斯的蜕变之旅。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在AI时代的浪潮中,唯有自主,
为什么你有时会觉得自己不像自己? 为什么你常常做出连自己都难以置信的举动? 为什么你总是搞不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梦 知道答案! 《预见真实的自己:梦的心理学》承袭心理学大师的经典理论,通过解梦的方式,结合生活实例,揭示出一个人的真实状态和隐秘欲望,从而帮助我们找到焦虑、恐惧、孤独的根源。同时,作者提出了一些技巧,教我们如何结合自己所处的环境,对梦进行科学解释,从而认识自己,成就自己。
《说谎心理学》 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我们每天会用到5~200次程度不等的谎言。事实也告诉我们,人际关系、职业生涯、爱情完满、人生幸福,与谎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谎心理学》以幽默通俗的语言,揭示了哪些是谎言、为什么说谎、怎么利用好的谎言、谎言与真相的关系等问题,旨在帮助读者提高识别和利用谎言的能力,使人生更幸福、事业更成功。 《博弈心理学》 如何快速说服别人,让人无条件相信你? 如何引导对话过程,选择优势问答策略? 如何诱发他人欲望,洞悉他人内心需求? 如何扭转他人思维,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本书通过62堂心理课,配以贴合内容主题的插图,妙趣横生地讲述了职场、商场以及情感生活中应当如何掌握主动权,涉及人际交往、高端谈判、企业管理、情感对话等各个领域,是一本立竿见影的实用心理学指南。
我的目的是促使你们去阅读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卷,并且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去阅读它。我所鼓励的是你个人面对这一文本的经历,是直接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研读,是你将开始形成对他思想的独立见解。 马克思的本意是辩证的,我们必须在阅读《资本论》时,首先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理解和说明是简明易懂的。但当前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如何运用这一文本?所以在《大学译丛:跟大卫·哈维读 》中,我也加入了自己关于《资本论》与当今世界的相关性,以及在阅读《资本论》文本中显然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观点。
《学会快乐》告诉我们:快乐不在于外在环境,而是一种来自内在的能力、一种生存态度,每个人都拥有快乐的潜能。虽然人生外在的痛苦无法避免,但快乐可以内部求得——通过心智的训练,就可以改变脑部的结构。在本书中,他巧妙地结合科学、哲学和佛学智慧,揭示了痛苦和快乐的根源,告诉我们用哪些方法处理负面情绪,开发并培育快乐的能力,从而达到稳定的幸福快乐。
当今社会的伦理挑战日益复杂模糊,往往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让人在决策边缘踟蹰不前。在《斯坦福大学伦理课》一书中,苏珊 利奥托提出了通俗易懂、深刻而富有说服力的新视角 道德准则如何能引发积极的连锁反应,从个人延展至家庭、社区、职场乃至更广阔的世界,为善的力量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 作为拥有二十多年经验的道德顾问,利奥托曾为跨国企业、学术机构、非营利组织提供指导,并在斯坦福大学讲授伦理课程。她以专业积淀为模糊的道德困境拨开迷雾,提炼出简单易行的四步决策法,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判断。书中更揭示了驱动人类道德决策的六大核心要素,通过剖析当下最具挑战性的伦理难题,教会读者构建清晰价值观、勇敢发声、做出有效决策,最终为个人与社会创造更道德的生存环境。
《世界哲学史》是一部概括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哲学到东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哲学发展史的著作。其中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由哲学家、哲学流派和哲学主义交织而成、交相辉映的思想史,书中梳理了从希腊哲学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的演变。东方哲学介绍了印度哲学,中国儒家、道家哲学等。《世界哲学史》眼界开阔,大批磅礴,堪称经典之作。
《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丛书:魏晋玄学道德哲学研究》从道德哲学的视角出发,具体地考察了汉末及汉魏之际名教衍化所蕴涵的形式主义及功利主义趋向,分析了玄学在克服这种趋向方面所作的理论努力,指出了玄学通过沟通自然之性与道德原则而为后者寻找形上根据并由此建立社会之序的伦理进路,并肯定玄学的这一基本立场使“自然之性”中所蕴涵的个体性原则、自愿原则受到空前重视。与此同时,作者也指出了玄学在重建价值秩序的过程中所暴露的内在理论缺陷,包括未能对广义的价值与道德价值作清晰的界定、淡化了人伦规范的必要性,等等。全书资料翔实,考察细致,注意从不同的维度考察有关问题,并分析其中蕴涵的内在意义,对所讨论的某些问题的分疏,具有的新意。
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使它变成了一部极富魅力的人文经典。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读者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
本书系“时代之思·中国研究”丛书之一。书稿从梳理和呈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宝贵经验的角度来研究这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历史进程与理论发展,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来概括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所进行的艰苦努力,以可靠的史实来呈现九十年以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事件、思想、著作及背景。
作为一种严肃的学术思潮,后现代主义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的哲学、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一起进入中国学术界的视野,并进而逐渐影响到其他众多学科领域和人们的生活世界。 《后现代主义哲学及其论题》的作者大多是国际学术界知名学者。他们从学术角度讨论了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内涵、基本理论特征、思想逻辑和发展方向,展现了后现代思想家的教育哲学观念,也涉及了具有后现代哲学风格的思想风格和话语方式。
《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丛书:魏晋玄学道德哲学研究》从道德哲学的视角出发,具体地考察了汉末及汉魏之际名教衍化所蕴涵的形式主义及功利主义趋向,分析了玄学在克服这种趋向方面所作的理论努力,指出了玄学通过沟通自然之性与道德原则而为后者寻找形上根据并由此建立社会之序的伦理进路,并肯定玄学的这一基本立场使“自然之性”中所蕴涵的个体性原则、自愿原则受到空前重视。与此同时,作者也指出了玄学在重建价值秩序的过程中所暴露的内在理论缺陷,包括未能对广义的价值与道德价值作清晰的界定、淡化了人伦规范的必要性,等等。全书资料翔实,考察细致,注意从不同的维度考察有关问题,并分析其中蕴涵的内在意义,对所讨论的某些问题的分疏,具有的新意。
罗尔斯的理论基本上是一种理想性质的证明,这集中表现在个方面的证明。借用传统的契约论术语,罗尔斯设置了一个叫“原初境地”的概念。在这个假想的处境界面,各个家庭的代表被认为是理性的——就他们欲望的基本善来说……尹松波编写的《哲学研究论丛:理性与正义·罗尔斯正义论管窥》讲述了这些理论。
科学哲学的后现代思想错综复杂,有必要加以梳理澄清。较之同类著述,本著或许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文献较为详实,这主要源自作者正在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西方科学思想经典文献编目研究”;二,研究纲领较为明晰简练,本著采用文献检索、思想源流、研究纲领、学界评论和理论重估等五个维度审视了“历史转向”“实践转向”“社会转向”“STS转向”“修辞学转向”和“文化转向”等六个重要思想趋势;三,本著的基本结论是,在科学哲学后现代思想中值得关注、有思想价值的是“回到康德”,回到科学与哲学的统一,回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审美体验研究》以体验为逻辑起点,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讨审美体验问题。具体来说,由体验这一概念生发开来,论及体验概念的发展史、研究审美体验重要的现实意义,并探讨体验与认识、体验与经验、审美体验与审美经验、审美体验与非审美体验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审美体验的内在规定性以及审美体验与艺术创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舍勒人学视野下的主体间性》讲述了舍勒在对待主体问性问题上,坚持了现象学的基本立场,以事物的自身被给予为问题解决的出发点。为获得事物本身,必须还原、悬搁种种生命欲求,以便使现象学直观的纯粹的精神体验顺利进行。舍勒不仅批判了前人及其同时代学者关于把人当作与客体相对立的主体的各种识见,还由此确立起自己关于事物自身及人自身的相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在这里,人被揭示为生命个体在爱的行为中的价值存在;而同时,这种本质也决定着每一个个体存在都必然地隶属于总体存在,个体与总体之间处于本质性的关联当中。关于主体问性问题的阐释中,他者在源自爱的同情性体验里被明证地给予和感受,这种同情性经验也属于人的本质,换言之,人必然是与他者相互一同体验地生存着,并于这种与他者共在的状态中实现自身价值与存在的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