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观念译丛: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是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1931年在耶鲁大学所做的斯多尔斯讲座的文稿。这本才华横溢、妙趣横生的小书提出:伏尔泰、休谟、狄德罗和洛克等通常被视为近代意识形态先驱的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他们所缔造的“理性时代”实际上远不是理性的。这些“哲学家”从中世纪的舆论气候出发,以新的材料重新建造了另一座中世纪奥古斯丁式的“天城”。 本书出版后,在学界引起轰动,被《美国历史评论》誉为20世纪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
狄尔泰的生命释义学标志着德国哲学不同于实证主义与历史主义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它影响着二十世纪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和伽达默尔的哲学释义学。研究狄尔泰的生命释义学可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现代德国哲学的内在脉络。
《学会快乐》告诉我们:快乐不在于外在环境,而是一种来自内在的能力、一种生存态度,每个人都拥有快乐的潜能。虽然人生外在的痛苦无法避免,但快乐可以内部求得通过心智的训练,就可以改变脑部的结构。在本书中,他巧妙地结合科学、哲学和佛学智慧,揭示了痛苦和快乐的根源,告诉我们用哪些方法处理负面情绪,开发并培育快乐的能力,从而达到稳定的幸福快乐。
《福柯在中国》是2014年11月举办的纪念福柯逝世30周年讨论会“福柯在中国”的最终成果。它是对纪念会议的严肃记录, 也是一个有关福柯的褶子。与会者以福柯理论研究领域中青年学者为主,论文针对福柯在政治、哲学、伦理学和艺术等各领域的主张和成果展开。这些论文可能并非对福柯的准确还原,但体现了中国人此时此刻对福柯的特殊理解。它们集合在一起,好奇心、激情和知识友谊也聚集在一起,由此形成了福柯到中国的漫长理论旅行(而且注定会一直旅行下去)的一个片段。
《想透彻(当代哲学导论)》是一部全面、生动的当代哲学导论著作,介绍了人类生活中很为关键的那些问题,包括心灵与知识的本质、道德论断的状况、上帝的存在、科学的作用,以及语言的法则。 有名哲学家夸梅·安东尼·阿皮亚阐述了在我们的时代“做”哲学意味着什么,以及对于希望活得更有思想深度的人们来说,思考这些哲学问题为什么重要。人们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作为一名哲学家就意味着信奉某些哲学观点,或者是某位思想家的追随者。与此相反,阿皮亚认为,“哲学探索的成果并不结束于某一固定观念,而是心灵在众多的可能性上更舒服地休憩;或者重新表述问题,开始新的探索。” 本书围绕八个核心主题展开论述:心灵、知识、语言、科学、道德、政治、法律、形而上学,追述了过去的哲学家们如何思考这些主题,比如霍布斯、维特根斯坦、
在中国思想史上,墨学经历了先秦显学一式微中绝一近代复兴的历程。墨家“兼相爱,交相利”之宣言展现一幅互爱互利、和平共存、平等一体、尊重权益的治道图景,于人类文明社会深富理想价值。墨音犹存,墨法尚在,《墨家“兼爱”法思想的现代诠释》力图从法学视角推进新墨学研究,依循正义、平等、权利等法哲学范畴诠释墨家“兼爱”之理论特征与现代价值。秉持辨异儒墨、融通墨法之旨趣,阐发墨家尚质节俭、贵义任法诸义,提炼有关违法犯罪、法制规范、刑罚适用的理念与实践。 《墨家“兼爱”法思想的现代诠释》可供先秦诸子思想、中国法律史等领域的高校教研人员及研究生等阅读参考。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展开论述,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系统地对空间的概念、流变,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内容、结构、发展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阐释。不管是实践的“人化自然空间”、“资本”的全球空间布展,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空间,都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空间”本来就是“唯物史观”的题中之义,不应该将其拒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门之外。《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既深化了对马克思基本理论的研究,又观照了当下社会发展的空间现实问题。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张荫麟在清华毕业生中可说与钱锺书齐名,曾被钱穆称许为“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惜乎英年早逝,但短短三十七岁人生却已留下文史哲著作二百万余言,尤以文笔绚烂的《中国史纲》很为有名。张荫麟以哲治史,若要了解其史学,首先要研究他的哲学,但时下各种张荫麟文集所收哲学文章,寥寥无几。《史家之哲思:张荫麟哲学文存》编者陈润成、李欣荣研究张荫麟的学术多年,尽搜散见于民国报刊杂志上的张荫麟重要哲学文章和译文三十多篇,尘封斯坦福数十年的张氏硕士论文也一并收录书中,以飨读者。
本书是对近代体育名人舒鸿的体育思想的研究著作,在中国近代社会大变革背景下,讲述舒鸿体育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并对其体育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剖析一代体育教育工作者为推动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本书也通过舒鸿的人生历程,展示近代社会及体育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
本书从认识论方面创设和论述了“综合逻辑”的概念,提出了“综合逻辑”是人类认识的源头,也是其它一切形式逻辑的基础,由此将这一逻辑形式设定为人类智性的基本起点和人类创造的开端。人在自然逻辑的启示下,开启了后来属于人类智性的表达形式“综合逻辑”。综合逻辑是人类具有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的一种自我意识组织系统,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是通过对物质世界因果发生或显现的认识,产生起对因果关系的理性解析,然后又将物质世界还未发生的事情,设定为某种因果关系的变化,进行因果猜测,这就是人们思维中逻辑意识的作用力。综合逻辑就是通过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设定,来打开自己的逻辑通道。同时还通过了对“言语结构”的论述和解析,说明了发现“综合逻辑”框架的由来。
历史哲学在俄罗斯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实则在斯拉夫派与西方派探索俄罗斯现代化出路的有关争论中,已关涉到历史哲学中的诸多问题。别尔嘉耶夫的历史哲学思想正是建构在这一理论传统基础之上的,且体现出了俄罗斯历史哲学的典型特征。别尔嘉耶夫的历史哲学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应对时代性危机的产物。在别尔嘉耶夫看来,自19世纪末期以来,人类社会“已处在剧烈的火山迸发之口”的危难时期。面对着世纪之交不仅俄国而且整个世界范围内社会的动荡、时代的转换、精神的危机与价值的虚无,别尔嘉耶夫在对时代性危机的实质进行分析基础之上,力图通过历史哲学思想的建构来克服这一危机。本书对别尔嘉耶夫历史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生成机制、批判对象、建构等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其意义与限度。为广大中国学者研究当代中国
中国哲学都是处理人生问题的哲学,直接对准生命现象及人生课题而做,并且,它不单是客观地研究之作,而是主动地实践之作,因此,中国哲学就是围绕人类的生命课题而展开的实践哲学。本书之作,即是针对中国生命哲学的研究与理解,企图在理解上阐明中国生命哲学的特质,以及在研究上寻求准确的方法进路。本书之作,将有贡献于提出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并有所贡献于西方哲学知识论问题的探究。中国哲学以学派区分则有儒、道、墨、法、佛教各家,一些特殊著作如《易经》、《人物志》、《菜根谭》则可以归纳入以上各家的价值系统中,这些学派及其理论无一不是对准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发展目标而建立起哲学的理论的。因此中国哲学各家各派既可谓之皆是生命哲学,亦可说都是人生哲学、价值哲学、与实践哲学。
本书系“时代之思·中国研究”丛书之一。书稿从梳理和呈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宝贵经验的角度来研究这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历史进程与理论发展,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来概括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所进行的艰苦努力,以可靠的史实来呈现九十年以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事件、思想、著作及背景。
安丽霞著的《现代性的忧郁(从颓废到碎片的灵光)》讲述了如果把现代性看作一个忧郁的谱系,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链条上各式面孔的哲人们:愤怒的马克思,忧郁的波德莱尔,沉闷而压抑的韦伯,打碎一切、生活在“虚无”废墟中的尼采,走向“碎片”化的齐美尔,以及试图通过“废墟”指点迷津的本雅明。如果说“理念、理性、启蒙”承载了确定性的历史,那么“现代性”则承载了对“当下”的思考,宣布了“动荡不安”的合法性。
我的目的是促使你们去阅读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卷,并且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去阅读它。我所鼓励的是你个人面对这一文本的经历,是直接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研读,是你将开始形成对他思想的独立见解。马克思的本意是辩证的,我们必须在阅读《资本论》时,首先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理解和说明是简明易懂的。但当前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如何运用这一文本?所以在《大学译丛:跟大卫·哈维读》中,我也加入了自己关于《资本论》与当今世界的相关性,以及在阅读《资本论》文本中显然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观点。
《西方哲学原典导读》是特色专业——-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专业张波老师编著的一部关于西方哲学原著导读的专业教材。全书介绍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理想国》等几十部从古希腊到黑格尔的原著(部分是节选),每部书分为文本介绍、原著解读、相关参考资料和思考题四个部分。该书立论恰当,逻辑严谨,文字流畅,是一部哲学专业师生和爱好者的的读物。
在西方文明中,信仰作为人生根基,也是社会生活、历史发展、文化创造的基础。两千年来,无数贤哲关于信仰的诸多论述,构成了人类思想领域美丽动人、有益身心的一座大花园!本书从中采摘的二十几朵永不凋谢的珍品,能让你领略几分那座花园景象的壮美、花朵的明丽,呼吸几口草木的芬芳、空气的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