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以往的社会心理学专著有所不同,本书从神经科学的视角出发,围绕当前的热点问题探索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路径,内容涵盖了社会认知、人际关系、幸福感、自我意识、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共情等社会心理学焦点主题。作者还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特征和心理机制,具体分析了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品对标 国家出版基金 项目,以现实需要为导向,聚焦国家 十四五 规划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科技前沿领域,系统梳理心理学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心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推动前沿的心理科学研究成果向社会应用转化,为科技前沿领域的攻关添砖加瓦。
本书是国内航空心理学领域较为全面、前沿的学术作品,作者从脑科学的视角,对航空心理学及人因工程领域进行了广泛、前沿的权威综述,为理解航空航天环境、人员飞行能力与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清晰的框架,而且为航空领域人员的选拔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依据。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重点介绍了中国航空安全文化结构研究等中国学者提出的新研究成果。作品对标 国家出版基金 项目,以现实需要为导向,聚焦国家 十四五 规划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科技前沿领域,系统梳理心理学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心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推动前沿的心理科学研究成果向社会应用转化,为科技前沿领域的攻关添砖加瓦。
《想透彻(当代哲学导论)》是一部全面、生动的当代哲学导论著作,介绍了人类生活中很为关键的那些问题,包括心灵与知识的本质、道德论断的状况、上帝的存在、科学的作用,以及语言的法则。 有名哲学家夸梅·安东尼·阿皮亚阐述了在我们的时代“做”哲学意味着什么,以及对于希望活得更有思想深度的人们来说,思考这些哲学问题为什么重要。人们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作为一名哲学家就意味着信奉某些哲学观点,或者是某位思想家的追随者。与此相反,阿皮亚认为,“哲学探索的成果并不结束于某一固定观念,而是心灵在众多的可能性上更舒服地休憩;或者重新表述问题,开始新的探索。” 本书围绕八个核心主题展开论述:心灵、知识、语言、科学、道德、政治、法律、形而上学,追述了过去的哲学家们如何思考这些主题,比如霍布斯、维特根斯坦、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展开论述,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系统地对空间的概念、流变,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内容、结构、发展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阐释。不管是实践的“人化自然空间”、“资本”的全球空间布展,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空间,都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空间”本来就是“唯物史观”的题中之义,不应该将其拒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门之外。《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既深化了对马克思基本理论的研究,又观照了当下社会发展的空间现实问题。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张荫麟在清华毕业生中可说与钱锺书齐名,曾被钱穆称许为“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惜乎英年早逝,但短短三十七岁人生却已留下文史哲著作二百万余言,尤以文笔绚烂的《中国史纲》很为有名。张荫麟以哲治史,若要了解其史学,首先要研究他的哲学,但时下各种张荫麟文集所收哲学文章,寥寥无几。《史家之哲思:张荫麟哲学文存》编者陈润成、李欣荣研究张荫麟的学术多年,尽搜散见于民国报刊杂志上的张荫麟重要哲学文章和译文三十多篇,尘封斯坦福数十年的张氏硕士论文也一并收录书中,以飨读者。
本书是对近代体育名人舒鸿的体育思想的研究著作,在中国近代社会大变革背景下,讲述舒鸿体育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并对其体育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剖析一代体育教育工作者为推动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本书也通过舒鸿的人生历程,展示近代社会及体育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
本书从认识论方面创设和论述了“综合逻辑”的概念,提出了“综合逻辑”是人类认识的源头,也是其它一切形式逻辑的基础,由此将这一逻辑形式设定为人类智性的基本起点和人类创造的开端。人在自然逻辑的启示下,开启了后来属于人类智性的表达形式“综合逻辑”。综合逻辑是人类具有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的一种自我意识组织系统,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是通过对物质世界因果发生或显现的认识,产生起对因果关系的理性解析,然后又将物质世界还未发生的事情,设定为某种因果关系的变化,进行因果猜测,这就是人们思维中逻辑意识的作用力。综合逻辑就是通过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设定,来打开自己的逻辑通道。同时还通过了对“言语结构”的论述和解析,说明了发现“综合逻辑”框架的由来。
历史哲学在俄罗斯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实则在斯拉夫派与西方派探索俄罗斯现代化出路的有关争论中,已关涉到历史哲学中的诸多问题。别尔嘉耶夫的历史哲学思想正是建构在这一理论传统基础之上的,且体现出了俄罗斯历史哲学的典型特征。别尔嘉耶夫的历史哲学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应对时代性危机的产物。在别尔嘉耶夫看来,自19世纪末期以来,人类社会“已处在剧烈的火山迸发之口”的危难时期。面对着世纪之交不仅俄国而且整个世界范围内社会的动荡、时代的转换、精神的危机与价值的虚无,别尔嘉耶夫在对时代性危机的实质进行分析基础之上,力图通过历史哲学思想的建构来克服这一危机。本书对别尔嘉耶夫历史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生成机制、批判对象、建构等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其意义与限度。为广大中国学者研究当代中国
安丽霞著的《现代性的忧郁(从颓废到碎片的灵光)》讲述了如果把现代性看作一个忧郁的谱系,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链条上各式面孔的哲人们:愤怒的马克思,忧郁的波德莱尔,沉闷而压抑的韦伯,打碎一切、生活在“虚无”废墟中的尼采,走向“碎片”化的齐美尔,以及试图通过“废墟”指点迷津的本雅明。如果说“理念、理性、启蒙”承载了确定性的历史,那么“现代性”则承载了对“当下”的思考,宣布了“动荡不安”的合法性。
我的目的是促使你们去阅读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卷,并且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去阅读它。我所鼓励的是你个人面对这一文本的经历,是直接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研读,是你将开始形成对他思想的独立见解。马克思的本意是辩证的,我们必须在阅读《资本论》时,首先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理解和说明是简明易懂的。但当前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如何运用这一文本?所以在《大学译丛:跟大卫·哈维读》中,我也加入了自己关于《资本论》与当今世界的相关性,以及在阅读《资本论》文本中显然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观点。
在西方文明中,信仰作为人生根基,也是社会生活、历史发展、文化创造的基础。两千年来,无数贤哲关于信仰的诸多论述,构成了人类思想领域美丽动人、有益身心的一座大花园!本书从中采摘的二十几朵永不凋谢的珍品,能让你领略几分那座花园景象的壮美、花朵的明丽,呼吸几口草木的芬芳、空气的清新……
“连续”与“突破”作为一个完整的架构性理论是张光直提出的,其意义在于对文明类型做合理的区分。其实,马克斯?韦伯在他的宗教社会学研究中早已关注过“连续”与“突破”的问题,只是他用诸如“革命”“传统”这样的语词来加以概括,之后,其胞弟阿尔弗雷德?韦伯在文化社会学领域也跟进了这一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连续”与“突破”这个问题比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更有意思或诱惑力,因为其更具有开放性;也由于张光直概念定义的清晰,更能揭示东西方文明的不同走向和特征。事实上,“轴心期”理论已经由艾森斯塔特等人的后续研究被导向了文明类型研究,而从意义上说,雅斯贝斯有关东西方并置和对比的视野也已经蕴含了这一导向,并且雅斯贝斯已大量使用了“突破”这一语词来定义西方。就此而言,“连续”与“突破”问题与“轴
本书的定位是引导读者进入费希特的哲学世界。与一些针对单一著作的介绍性读物不同,本书概述式地展示了费希特完整的哲学著作:不仅包括了其哲学的基础文献,也包括了它的展开说明;不仅包括了其严格的科学性的呈现方式,也包括了其流行化的展示方式;不仅包括费希特早期的哲学体系,而且包括了其成熟时期和进一步的发展。 本书以一种自由的形式描绘出一幅关于费希特哲学之方式、范围和要求的图景。
《现代唯物史观大纲(精)/山东 社会科学院文库/当代齐鲁文库》包括一个导言和正文 三篇、一个简短的结语。现代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是由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发展理论和人的发展理论这 样三个部分构成的。这三部分,也就是本书的三篇。 其中,社会结构理论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社会发 展理论是核心,人的发展理论既是归宿,又是出发点 。这三个方面相互交叉,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 有机体系。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解 决,是正确阐述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基础;历史辩证法 作为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作为唯物史观的活的灵 魂,贯穿在整个社会过程学说之中,贯穿在这三个方 面之中。
《走向深层的思想:从生成论哲学到资本逻辑与精神现象》第三篇“在经济现实的深处:从劳动价值到资本逻辑”,主旨是在上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理解劳动价值论。指出西方经济学是“利益”或“经济流量”为核心的理论,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一步研究其背后的深层社会关系结构,这是劳动价值论的真正含义所在。由此进一步分析劳动价值的各种表现,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资本逻辑,由此展示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运行规律。《走向深层的思想:从生成论哲学到资本逻辑与精神现象》第四篇“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深处:资本逻辑及其幻象”,分析当代资本的证券化与金融化,揭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国际资本通过作为虚拟资本体系的国际金融网络来配置全球资源流动,实现经济的高度全球化,从而
《同一与他者:里尔克与卡夫卡之争的哲学阐释》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是2016年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里尔克与卡夫卡的的创作呈现了世纪转折期两希传统的交汇、冲突之具体状况,也是西方思想史中同一与他者问题的生动体现,他们对两希传统的重新挖掘以及对尼采等现代西方思想家批判精神的承继,使得他们的作品成为西方世界现代性进程中的灯塔式标示。 《同一与他者:里尔克与卡夫卡之争的哲学阐释》勾勒两位现代大师的创作思想包含的基本冲突与困境,并将其置于西方思想史同一与他者问题视域中来考察,凸现两位现代大师创作思想及其分歧在西方思想史中的丰富意义与价值。
《广义与狭义生命论/我的宇宙观系列丛书》讲述了生命(物种)是阴阳两种物质在宇宙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相碰撞的产物。生命的五大要素是:肉身+灵魂+意识+潜意识(狭义)+潜意识(广义)。生命的核心是灵魂。广义生命论论述了生命(物种)在生命坐标四个象限不同的存在形式,狭义生命论论述了生命(物种)在生命坐标第Ⅳ象限独特的存在形式。与此同时,对思维的本质、超微观物质世界的结构与秩序、潜意识与宇宙的二进位制运算、引力与人体的全息性、梦的成因与释梦、“炁”的本质与风水机理、反人(反你)存在的意义,以及生命在阴阳两个物质世界穿梭听命于指令和过程控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证。这种论证更多地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某些部分和诺贝尔获奖者的理论不谋而合。
海德格尔被认为是20世纪思考现代技术之本质的重要的思想家,其技术之思显深邃,但也差不多被公认为较为玄虚晦涩。相关争议不断。但这也恰恰表明了海德格尔在此论域上的重要性。《存在的天命 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文选/断桥艺术哲学文丛》收录了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年)讨论技术问题的或者明显与技术思考相关的十一篇重要文章(其中有两篇为节选),按照写作(或者演讲)的时间顺序排列。作者期望通过《存在的天命 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文选/断桥艺术哲学文丛》的出版,能够较完备地呈现海德格尔有关技术问题的基本材料。
《李泽厚对话集 廿一世纪》主要收录了有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21世2000-2013年关于哲学、美学相关问题的的对话问答文章,展现了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读者了解他的学术思想、治学经验很有帮助,对读者如何治学也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