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投身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训练多年、实务经验丰富的麦克唐纳博士撰写,是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课程的教材之一。本书分为十一章,分别介绍了焦点解决疗法模式、案例研究、伦理议题、历史根源、循证依据,以及在精神卫生服务、重性精神障碍、职场中的应用。此外,还介绍了焦点解决疗法的常见问题和未来方向。本书*的价值是,介绍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基本精神与技术,清楚地说明了如何协助各种精神疾病患者以及如何在医院范围内工作,包括一些危机干预的案例与原则。本书在*版的基础上,新增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研究成果。
小学阶段是时间跨度最长的学习时段,基于这一阶段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又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时段。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的心理教育内容。 本书汇集了 35 节极具特色的小学优质心理课,涵盖自我认识、情绪调适、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学会学习、生涯规划、生命成长 7 大经典主题;以及 3 篇心理课设计经验分享。书中课程都是一线心理教师在实践中经过多次打磨而成的精品,课程设计精巧、形式丰富、内容有趣,很多课程在各种评比中屡获殊荣。读者可以从作者的设计思路、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课程迭代、教学反思,以及最后的专家点评中,了解、学习如何设计、实施和打磨出有体验、有情感、有智慧的小学心理课。 本书为小学心理教师提供了良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丰富,高中生开始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自我价值、兴趣、能力和未来目标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形成较为稳定的自我价值观,但同时,他们在人际关系、学业和人生选择方面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容易感到迷茫和不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理解这些心理特点,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高中生顺利度过这一重要发展阶段。 心理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本书涵盖的心理课主题系统且全面,包括自我认识、情绪调适、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学会学习、生涯规划、生命成长 7 大经典主题,共 35 节优质心理课,以及一线心理课设计经验分享。这些课例大多是获奖或公开展示的优质心理课,在实践中备受好评。书中详细的课例介绍,不仅提供了众多可学习、借鉴的教学范本,更提供了教学 脚手架 。读者可以从作者的设计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方面发生急剧而显著的变化,这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自我意识增强、情绪波动较大、认知功能快速发展、社交需求增强、探索性行为增多、性心理开始成熟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理解这些心理特点,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初中生顺利地度过这一重要发展阶段。 心理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本书涵盖的心理课主题系统且全面,包括自我认识、情绪调适、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学会学习、生涯规划、生命成长 7 大经典主题,共 35 节优质心理课,以及一线心理课设计经验分享。这些课例大多是获奖或公开展示的优质心理课,在实践中备受好评。书中详细的课例介绍,不仅提供了众多可学习、借鉴的教学范本,更提供了教学脚手架。读者可以从作者的设计思路、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课程迭代、教学反
在《嫉羡和感恩》中,克莱因引入了新的观念:嫉妒在儿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现出来,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强调嫉妒的重要性,例如弗洛伊德发现的阴茎嫉妒;然而,克莱恩对于嫉羡的概念接近是革命性的。 当今,大部分的精神分析师都非常熟悉克莱因所述的早期客体关系,许多分析师甚至使用她的发现与概念而不明就里。她的许多思想已经被纳入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维当中,且仍在世界各地流传和发展;其著作的启发性与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喜欢精神分析的读者来说,克莱因的这本著作值得学习与收藏。
每次的精神分析都面对不同的来访者、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环境等,因此,每次的精神分析都充满挑战。精神分析工作者要把自己的精神分析经验、精神分析技能和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认识应用在自己的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咨询风格。精神分析师,就要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精进,不仅在治疗中向来访者学习,在被督导过程中向督导师学习,还要从经典精神分析著作中学习。以此为目标,作者就以下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通过谈话做梦、精神分析督导、精神分析教学、分析风格要素、比昂心智功能四原则和哈罗德 西尔斯俄狄浦斯情结。对精神分析的重新发现需要分析师思想上的自由、行动上的谦卑,以及不断革新和全新的发现。
本书是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关于失败案例的一次研讨会的结晶,作者阿诺德 戈德伯格是美国自体心理学流派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许多著作都集中在自体心理学的演变和发展上,是扩展科胡特思想的主要贡献者。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并不总是成功的,不可避免的,分析或治疗并不能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同时这也是许多临床工作者感到沮丧和烦恼的根源,并感到难以启齿。本书作者直面挑战,试图揭开失败的神秘面纱,并尽力恰当地定位失败,努力通过失败的根源和失败的影响去理解失败,而不让道德评判凌驾于上。客观的阐释和丰富的案例片段,让我们意识到失败的丰富性和对失败进行研究的价值所在。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从历史的角度(第8版,英文版)展示了40项经典的心理学研究以及由其所开拓的新领域,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心理学这一学科从诞生到当今快速发展这一神奇的演化过程。 20多年来,《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一直是各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的主流教材,同时也是普通读者了解心理学的入门读物。本书先后被翻译成6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第8版做了许多重要而实质性的变化和补充,全面更新了每个研究末尾的近期应用部分。本书论及的40项研究,每年都有超过1 000篇学术论文的引用。阅读本书,你能够感受到这些经典研究在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8版,英文版)共分为10个专题,包括 生物学与人类行为 感觉与意识 学习与条件作用 智力、认知与记忆 毕生发展 情绪与动机 人格 心理障碍 心理治
本教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经典测量理论知识,并将现代心理测量的新理论、新方法融入教材体系,完整介绍了国内外现有的重要的心理测验量表。既有心理测量技术的介绍,更注重心理测量思想方法的培养。教材中辅以大量图片和表格, 资料链接 专栏介绍了与心理测量相关的一些重要的人物、事件与资料,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本教材内容新颖,体系全面,融文采与学术于一体,可读性强,注重心理测量的应用,既适合作为心理测量学的教材,又可作为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书籍。
《心理学研究方法(英文版,第10版)》是一本供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学生使用的研究方法经典教材。 作者选择大量*的研究实例,详细说明了心理学研究中经常要用到的各种描述性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研究、行为的隐蔽测量)、实验性方法(包括独立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和复合设计)以及应用性研究(个案研究法和单被试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项目评估),并简单叙述了数据处理和统计的基本概念、心理学研究报告撰写和心理学学术交流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本书适合心理学专业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堂学习使用,也可供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心理学课程的教师以及从事心理学教育和科研的工作者参考,同时还可以供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人员借鉴。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社会心理学经历了理论与方法层面的剧变,社会心理现象背后潜在的认知加工过程成为研究的焦点。很显然,这种 认知革命 让研究者需要借助认知研究方法来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推断。
在本书中,作者详述了这一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证支撑的人本主义疗法所面对的各种任务及处理技巧,同时强调了治疗关系的重要性。本书的作者都是该领域备受尊崇的领军人物,他们探讨了理论、个案概念化、治疗和研究,使得读者对这一复杂的疗法能有所了解。尤其是在案例中他们认真严谨地详细描述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交流情况,向读者展示了如何谨慎娴熟地运用这些技巧促使来访者发生转变。该书信息量大,知识性强,对于治疗师、学习过程体验疗法的学生以及教授这一疗法的老师颇有价值。
本报告由1 个综合报告和7 个专题报告组成。综合报告内容包括3 个部分,主要从心理与认知过程、人机交互和教育人工智能方面来总结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所开展的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工作。专题报告内容包括:心理学在人工智能进化中的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技术在运动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基于认知的微表情识别、人脸抑郁表情分析等。
《勇气品格的测评与教育》基于人格研究中国化的视角,对勇气品格的测评与教育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考察历史先哲和当代公众的勇气观,剖析典型勇者吴宓的人格特征,建构出勇气的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具有高信效度的勇气测量工具,利用此工具探索了勇气的年龄、性别、学历、婚恋特征,其与自立、自信的关系,其对学业成就、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勇气的脑神经机制;并从自我意识、父母教养方式、教师激励和大众传媒四个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勇气品格养成教育策略。
安娜·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领域开山鼻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女,她继承和发扬了其父后期的自我心理学思想,系统总结和扩展了自我防御机制,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领域。本书为她的生平著作提供了全面的概览,每一章侧重一个主题,介绍她在特定领域的重要论文和著作,对主要观点进行清晰的总结,并结合史实呈现其个人生平,也讨论她思想的影响和当代意义。写作手法上,它融合了精神分析名家的传记与其学术作品,对于精神分析领域的学习者鲜活地理解精神分析 的先驱者十分有益。
本书涉及多元化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其中质性研究方法对于产生新的心理学研究思路、新的概念和理论具有独特的方法学优势。本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视点、心理传记、生命叙事、心理咨询案例,包括黄希庭关于“实事求是是质性研究的根基”的研究文章,也包含对于苏轼自我实现的心理传记研究、文坛硬汉海明威等人物的心理传记研究。另外,本书还关注到博士生、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家庭环境下的当事人的心理分析,同时也涉及心理咨询案例的具体心理分析。 本书对于发现和培养心理学人才、凝聚心理学人文取向研究队伍、产生具有中国化的心理学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学科能力表现研究”的成果之一。本书综述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构建历史学科能力层级结构,描述学生在某个历史知识专题的学科能力表现。根据历史学科能力表现指标开发测试题,进行大规模区域测试,利用测试结果对各区域初高中学段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作了水平等级划分,描述了不同水平等级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表现。对影响学生历史学科能力表现的主要因素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策略。系统阐述了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发展的教学设计理论、方法、操作要领。用近20个初高中教学案例展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