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是对思想的论证。学问不能没有思想,但做学问的要不是思想的能力,而是对某一思想论证的能力;智慧的增长主要不表现为思想论证能力的增长,而表现为对思想直接获取并举一反三地运用能力的进步。 《战略学札记》是北航战略问题研究中心张文木教授的新着,由海洋出版社于2018年5月出版,取名《战略学札记》,并不能理解为作为学科的“战略学”札记,而是作为战略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全书内容丰富,包括心得、史鉴、治学、笔记、人物、人生、文艺、字词等方面,形散神不散,记录了作者的思想历程。看作者其他大部头着作有利于培养做学问的能力,但做学问毕竟是少数人的事;而读这本札记的好处则是可将其中的思想火花直接用于工作和研究。 全书以半百为节,与广大读者分享。 学问使人成熟,使思想久远;智慧使人美丽,使思想
清初既充满复杂的政治斗争,又浸染靓丽的青春色泽,此种独特的时代风貌在《鹿鼎记》中被表现得有声有色。其情致风味描摹如亲见,中国传统生活和古典文化的各层面在书中皆有所展现,衣食住行、琴棋书画、天文地理、赋诗词曲、诸子百家、九流三教,几乎无所不包。 1667-1689年这个时期处于康熙执政的前半部分,也是清初统治者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宏伟事业的dian峰。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鹿鼎记》中“韦小宝的视角和经历”来解析、考察并尽可能地还原这一时期真实的历史政治、社会生活与文化情况。
《周思源看红楼(图文本)》收录了红学家周思源先生2005年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座内容。以解说《红楼梦》人物为重点,在这些人物中,又着重突出了对小人物的介绍和分析,如刘姥姥、赵姨娘、小红等。以作家解读作家为特色,以解密红楼创作方法为核心,关注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的优劣,重在分析形成这种优和劣的深层原因,从而为一般读者提供了进入红楼艺术世界的钥匙。
《研究方法、设计与分析》(靠前1版)通俗易懂地介绍了行为科学研究(尤其是心理学)的各种实验和非实验方法及其基本原则。每一章都围绕研究过程中的特定步骤进行深入探讨。全书为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如事后回溯研究、相关研究和调查研究)都提供了手把手的教学指导。此外还介绍了质性研究方法,如人种志和现象学研究。全书在详细探讨实验方法的同时,还囊括了非实验方法及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准备研究报告的展示和发表。
《水浒传四英译本翻译特征多维度对比研究: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范式》基于自建的《水浒传》汉英平行语料库,综合利用语料库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及文体学、信息论等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水浒传》四个英译本的翻译特征进行多维度的对比分析。
一般而言,在中国高校中“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本书主要是为了让社工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们在上这门课时有更多的教材选择,培养学生对社会工作中以小组或团体形式干预的能力。笔者之前在执教“小组工作课”时也常遇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现有的相关书籍,原创的版本极少,除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刘梦老师编写给社工专业的教材,其能的大部分教材内容都是心理学专业团体咨询或治疗教材,多以治疗性和复健性的小组为导向。另外,刘勇老师也编写过许多团体领导的书,但主要是给组织心理学的师生作参考。而有关小组社工的书,一般都偏重于理论,案例又多是国外引进的。虽然笔者之前依赖国外社工的经典教材——Toseland&Rivas所著的《小组工作导论》第5版的中文版译文教材来制定教学大纲,但发现实践过程中因不
作者数十年来与书为伴,以书为业,爱书甚深。书中的读书小记和文学评论,处处可见岁月流逝中个人成长之印迹,而贯穿其间的是静心读书时才有的一闪的感悟和单纯的愉悦;书中有关编辑工作的文章,多有与三联书店相关者,或谈编书往事,或回忆同行前辈,津津乐道,充满了对日渐远去的出版传统和编辑精神的尊崇和神往。其文字平实矜持之中见优雅,好读。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1》是“蒋勋说青春红楼”系列中最重要的篇章。碎为微尘的红楼众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读懂他们,就是读懂了我们自己的一生。曹雪芹在静观来来去去、碎为微尘的众生,各自有各自的因果,各自要了各自的冤业。《红楼梦》使人在宿命前懂得谦卑,越多看一次,越懂得生命的不忍。 蒋勋把《红楼梦》当做佛经,读懂里面处处充满慈悲,看到一个个红楼小人物的艰难和生命的不忍;蒋勋一直觉得《红楼梦》是一部作者的“忏悔录”。《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是一次对《红楼梦》的颠覆式解读。 《红楼梦》多看几次的朋友,大多会从原有关注的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几个主角,转到对一些小人物的关心。《红楼梦》里的芸芸众生,即使是最微小卑屈的人物,都有作者的巧思塑造。他们每个人背负着不同的宿命悲剧,作者
《人类本性》内容简介:温尼科特的理念散布于数量庞大的临床文件以及简短的公开讲座里。这本书是他一次尝试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概括和总结。正如他在书中引言里写的:“《人类本性》的任务是研究人类本性。在我开始准备写这本书时,就已经非常清楚这项工作是多么浩瀚。人类本性几乎就是我们拥有的所有东西。尽管我已经非常清楚这一点,但仍然打算写这一主题。对人类本性进行陈述,使我有可能尝试把我曾经经历过的各种类型的体验,包括从我的老师那里、从临床经验中学到的,整合到一起。这样,我也许能够对这一无限的主题进行我个人的有限描述。”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是一部学术研究著作,以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为基点,以现代传播媒介、读者与长篇小说的互动关系为展开向度,在历史的本相中“还原”现代长篇小说传播接受的生态图景,阐释现代中国·长篇小说·大众媒介与读者接受四者之间复杂的历史扭结,探寻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传播接受的规律,拓宽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审美认知谱系,为构建现代长篇小说传播接受的研究范式提供具体而明晰的研究实例和有效的新路径。
作者研究的悬案与论争》。
本书是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对于《石头记》一书的校对订正和批点,包含着他的红学研究成果,是了解和欣赏《红楼梦》的必要参考书之一。本书对十余种古抄本中进行了大汇校,以期呈现原汁原味的《红楼梦》。内容为《红楼梦》一书的前八十回。
《历史视角下的英美女性文学作品研究》共分六章,章主要对一些关于女性文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做一梳理;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探讨了早期的英美女性文学创作;第四章、第五章对英国19世纪和20世纪的女性文学创作进行探索;第六章着重研究了美国20世纪的女性文学。 纵观整《历史视角下的英美女性文学作品研究》,以历史进程为线索,对英美女性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全书重点突出,理论和历史相结合,论述清晰而深入,逻辑性强。
您最近查看的商品和相关推荐
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可以呈现出怎样丰富的可能性?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化的整体视野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 在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的自选文集中,他用介于论文与散文之间的独特文体,对中国文学史的经典篇章进行细读,以历史主义的方式提出全新的视角与观点。和《初唐诗》《盛唐诗》等专题研究不同,《他山的石头记》走出了唐朝——从《诗经》《左传》到《史记》《汉书》,从六朝文赋、唐宋诗词再到“新书远寄桃花扇”,宇文所安的考察贯穿了中国文学史的基本脉络,在碎金片玉的光彩中呈现出中国文学史的完璧。这种看似轻松跃动的文笔,极大挑战了固有文学史书写模式。文本研究的基础之上,是作者宏阔的理论思考,在《瓠落的文学史》等文章中,他对中国文学史的传统活力进行了整体思索,突破性地探讨着中国文学、文化传统在全球主义背
钱锺书先生谈文论艺的名作,尤擅从中西比较中纵横诗、画异同,体贴诗艺、文字背后的无穷韵味。《中国诗与中国画》《诗可以怨》《通感》等均为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目前的佳作。《七缀集》乃作者的“《旧文四篇》和半部《也是集》的合并”。初版198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自言:“这本书是拼拆缀补而成,内容有新旧七篇文章。古代有‘五缀衣’、‘七缀钵’等名目,故题为《七缀集》。”三联版在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版的基础上,征得杨绛先生同意,增补了若干见于其他版本中的内容,以尽量保全钱锺书先生著述的内容。
《儒家哲学视域下的护理人文关怀研究》主要内容包含儒家哲学视域下的护理人文关怀理论、原则和具体场景下的护理人文关怀实践,以及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具备的修养。书中将中国儒家哲学与现代护理人文关怀理论统一起来,使中国儒家哲学成为现代护理人文关怀理论之“体”(原理),现代护理人文关怀理论成为中国儒家哲学之“用”(应用),由此达成二者的有机结合。 《儒家哲学视域下的护理人文关怀研究》从护理人文关怀理论入手,结合了具体的实践方法和案例,可为相关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工作提供参考,使其能够有意识地提升自身人文修养,用正确的方式与患者沟通,完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儒家哲学视域下的护理人文关怀研究》适用于中国儒家哲学研究和医学护理人文研究,可供医学护理人员培训使用,也可作为医学院
本书对严歌苓小说文本进行综合考察,就叙事文本中三个显著元素——眼睛、笑、吃进行阐述与分析,解读这三个元素的描述、作用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一个元素“眼睛”,作者将严歌苓小说中对眼睛的描写归类为形、色、动、言、情、战、喻、义等方面;第二个元素“笑”,作者分析严歌苓小说中笑的类、形、动、声、义、喻、情、隐;第三个元素“吃”,作者首先分析严歌苓小说中“吃”的分类和呈现,然后着重分析《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赴宴者》这三部小说中有关“吃”描写。全书着眼于实证研究和基础研究,较好地解析了严歌苓小说中所蕴含的“中国经验”和传统文化因素。
没有一本书能够像《三国演义》那样,在大众心中几乎取代史实。我们也希望,桃园结义、青梅煮酒、千里走单骑等故事曾在这片土地上真实发生过。 就历史而言,真相只有一个。然而,即使是《后汉书》《三国志》这样的重要史籍,对三国这段历史的也存在记录不一的问题。史学泰斗吕思勉老先生生前写就《三国史话》一书,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对三国历史和文学中涉及的一些人物、事件、战争、地理环境等进行深入解析,为三国历史进行了原貌复原。 吕先生治史,注重对社会的综合研究,以及对人性的深层思考。因此,吕先生的史论,在独具只眼的同时,也往往充满了人文关怀。因此,《三国史话》为易中天先生品评三国的重要资料,对我们思考当下也能带来许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