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马叙伦全集》的一种,是马叙伦的学术代表作之一,也是一九七三年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出土前的五十年间,《老子》研究中最有分量的成果之一。本书采用本证和旁证相互结合的科学方法研究《老子》,侧重校勘。全书征引各类版本,异文资料相当丰富;利用古文字材料,从形体结构解析字义;援引《说文》和各类文献,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训释。
《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芥川龙之介研究文集》选编了日、中、韩、英美多国,跨度近百年的芥川文学研究领域的高水平评论。其中包括小林秀雄、福田恒存、吉本隆明、三好行雄等文艺评论大家的篇目,也收入了年轻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有研究芥川人生观文学观的;也有分析作品的作评论;也有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跨界探讨芥川文学中的中国元素、韩国元素的;探讨芥川文学的海外接受的。
安提丰是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一位古希腊智者的代表人物。他是柏拉图的同母兄弟,是闻名雅典的演说家,流传下来的除了有十余篇演说词,还有三部悲剧作品。关于他的身平事迹,史书记述不多,而且颇多有争议。《释梦》《论和谐》《论政治家》和《论真理》但留传至今只有《论真理》的残篇两段。本书就这几篇做了详细的叙述。
在《文学事件》中,伊格尔顿不但喊停文学的边缘化,还力图让文学回到那个重视文学和虚构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的“高理论”时代。因此本书花费大量笔墨和力气逆潮流而行,试图从概念上界定文学,总结出文学的五个特质: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实用性和规范性。本书另一个逆潮流而行的举动是讨论文学的道德价值,他认为,如今怀疑和颠覆的思维模式已成为新的迷信崇拜,文学宣扬的道德训导和教诲就可能成为新的变革性力量。虽年逾古稀,反骨的本色丝毫不减,读来乐趣横生。
《 中的神话》对《红楼梦》中的三个神话做了深入的解析。书稿中指出:“如果说‘女娲补天’神话是《红楼梦》的缘起,‘木石前盟’神话是宝黛爱情的前世,那么‘太虚幻境’神话则是整部《红楼梦》的主线预示与主要的哲思起源。”沿着这一基本思路,书中对三个神话分别做了条分缕析的论述,且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见解,包括各个神话本身的渊源、演变以及在《红楼梦》中的意义。
陈子善所著《清影集(精)》探讨林语堂与胡适主持的一九三〇年间上海平社的关系,从林语堂日记和胡适日记互文的角度切入,所依据的文本是已经公开的胡适一九二九至三〇年日记和尚未公开的林语堂一九二九至三〇年日记,力求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还原这个鲜为人知的一九三〇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社团的活动。
申丹著的《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探讨,梳理叙事学和文体学之间既相异又互补的复杂关系,揭示叙事学核心概念和分析模式的实质性内涵,廓清涉及的不同分类与研究视角,为文本分析做出铕垫。下篇为本书重点,聚焦于作品阐释,选择有代表性的英美经典短篇小说(美国短篇为主)进行文内、文外、文间的“整体细读”,挖掘其中的潜藏文本或深层意义。本研究具有靠前前沿性,针对靠前学术界的相关探讨,纠正和澄清了一些理论上的误解和混乱,对文本做出了富有新意的重新解读,阐释方法也具重要参考价值。
旅行即通过对日常空间的出离而获得的非日常的空间经验。旅行故事是以旅行作为表现对象或发生背景的故事。在中国小说史上,旅行故事源远流长,数量巨大,特征鲜明,恰可成为把握古代小说之内在结构和历史脉络的理想案例。本书以明清通俗小说为中心,利用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中国旅行故事的源流与特征,进而探索了一种关于古代小说史的微观描述方式。
《游园惊梦:从小说到话剧》详实记录了白先勇先生的《游园惊梦》从小说到话剧的艰辛历程。20世纪80年代末,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被改编为话剧,由导演胡伟民执导,导演独到的思路,演员出色的演出,优美的音乐、服饰等,成功演绎了这部短篇小说作品。话剧在大陆和香港进行了巡演,引起广泛关注,掀起了一场探讨《游园惊梦》、探讨昆曲文化、探讨话剧创作、探讨两岸文化交流的热潮。《游园惊梦:从小说到话剧》详尽摘录了剧组主创人员、演职人员的所感所想,摘录了当时媒体的报道及评论,摘录了文艺界、学术界就《游园惊梦》所展开的座谈纪要,并收录了当事人的一些回忆文章。《游园惊梦:从小说到话剧》的出版,具有重大的戏剧文献意义和史料保存价值,也寄托了编者对已故亲友、导演的深刻怀念及追思之情。
齐梁时代萧氏为皇族,也是士族的典型代表萧氏自刘宋萧思话以后戚崛起,数十年逐渐成为南朝影响力的士族之一齐梁二代,萧氏士人更是在文坛如雨后春笋般显现,为文学史书写了极具家族色彩的一个篇章该书对象为齐梁时期南兰陵文化代表人物,遴选诸多学者撰写了评传,详细叙述人物生平,并就历史及文学贡献作出评论
《晚明以降才女的书写、阅读与旅行》收录的研究对象大致是晚明至20世纪上半叶以江南为中心的闺秀作家。书中记录了西方人到来之前中国女性文学文化产生的多种变革和发展,包括从写作到编辑,从诗歌到小说,从旅行到国际旅行,从男性导师缺席到围绕袁枚和陈文述的文化圈形成等变化。全书分为五辑。辑着眼于中国女性写作和编辑选集的最初努力。第二辑探讨了研究传统江南女作家的方法。第三辑的主题是小说中的女性。第四辑有关19世纪和20世纪初现代性的影响。
本书将谶纬、两汉政治、两汉文学置于汉代文化生态中进行立体、综合审视,以期能昭显其间的互动关系。
《朱子理学诗学研究》主要从朱子理学诗学的发生、发展、内涵与影响等方面,深入探讨朱熹诗学观的内涵与外延。朱熹诗学观与其对儒家经典的重新阐释相互会通,与其圆融无碍的理学精神相互渗透,与终其二生的诗歌创作相互印证。理学精神对诗学观念的步步渗入,使得拳熹诗学形成为理学诗学的独特形态。朱子理学诗学,是宋元明清时代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之后有代表性的哲学家诗学。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论》旨在构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的学科体系,并以之为理论起点。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论批评的理论、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和专文形成的理论构成三个部分。章为综论,从整体上论述了古代文论课程的性质特征、历史和现实意义,通过总结研究现状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二章为专论,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范畴、方法、文体,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的思想内涵、风格特征。三至九章根据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先秦、汉魏两朝、齐梁、唐宋、元明、清、晚清七个历史时期,探讨每一阶段的重要批评观点和主要作家作品的文学理论、思想。
《本体与知识组织》从知识组织的定义、内容和模式分析了知识组织的内涵;从本体的概念演变、组成要素、类型和作用等方面分析了本体的定义和其理论基础;从本体表示语言、本体构建工具、本体构建方法、本体的映射和演化,分析了本体应用所使用的关键技术;从基因本体、UMLS、TCMLS和其他应用分析了本体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以医学知识组织为例,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本体框架—医学知识本体模型,探索并揭示构建医学领域本体及医学知识组织的步骤、框架和关键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