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应该于先秦时期就已成书,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三十三篇本《庄子》,是经西晋郭象删订并流传下来的。汉代《庄子》有五十二篇十馀万字,这种五十二篇本到魏晋时期仍然可以见到。魏晋时玄风盛行,庄学渐起,为《庄子》作注者多达数十家,但这些注《庄子》者往往根据自身对庄子的理解和个人喜好,对《庄子》一书的篇目做了一定的删改,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庄子》版本。郭象以前,主要的《庄子》版本有崔譔本、向秀本、司马彪本。其中崔谟、向秀本为二十七篇(向秀本一作二十六篇,一作二十八篇),司马彪本五十二篇。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郭象三十三篇本,是郭象在五十二篇本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尤其是向秀庄子学成果之后删订的,是郭象对司马彪五十二篇本 以意去取 ,并删去其中 十分有三 之后的结果。经过郭象删订的《庄子》,无论从
《周易》被称为 群经之首 ,由 经 、 传 两部分组成。 经 称《易经》,包括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象、卦辞、爻辞,是《周易》的主体; 传 由《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共七种十篇构成,称 十翼 ,又自成体系而为 易传 。本书以《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正义》为底本,采取逐段逐爻注释、翻译、评析的方式,释读文本,详析义理,是兼及《周易》普及与研读的文本。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商末(或说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6篇有目无辞。共分风、雅、颂三部。我们以十三经注疏本《诗经》为底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并进行了全诗翻译。评析部分从文学、历史、哲学、民俗、语言、文化学等多个角度对诗篇文本进行解读。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研究成果。
《老子》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问世以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此次出版,约请潜心研治老庄哲学几十年的张松辉先生,将《老子》甲本、乙本与通行的王弼本相对照,篇次依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安排,参考多种版本精审校勘原文,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题解、注释和翻译,差异较大者则分别进行翻译,全面呈现《帛书老子》的独特价值,值得期待。
《世说新语》是魏晋名士的群像,魏晋风度的集中展示。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关注、宣扬、赞赏人的个性的时期,士人们自觉地通过言语、行事展现自己的个性,追求与众不同,表现自己的智慧,流露自己的真情,即 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则通过有倾向性地选择、渲染、描写,为后人集中描绘了一批儒雅为底蕴、深情为基调、聪慧为标志、放纵为表象的魏晋名士。 《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余味无穷,鲁迅曾经评论其 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征,作写意式的描绘。《世说新语》也为后代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其中的文学典故、人物事迹也多为后世所取材引用。可以说《世说新语》是一部蕴含思想深度、文学历史价值和玄远哲理的文化宝典。 三全本 《世说新语》译注者朱碧莲、沈海波母
《道德经》,又称《老子》,共五千余言,分上、下两篇,前三十七章为上篇,以 道 开头,称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以 德 开头,称为《德经》。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有学者认为它与《论语》一起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正如鲁迅说: 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本书原文以《古逸丛书》本《老子道德经注》为底本,参考《老子河上公章句》、帛书《老子》等诸多版本,经由专业古籍整理团队若水古社历时一年多的核对、编校,力争为读者奉上这部原汁原味的国学经典。本书采用原文、译文双栏对照形式,便于 直读 ,读者可在一遍遍 不求甚解 地流畅阅读中轻松学习、自然领悟。注释和通解部分,不仅吸纳诸多近现代学者研究成果,更援引了与老子生活年代接近的孔子、庄子、韩非
苏东坡,宦海沉浮,南来北往,是一个经历十分丰富的人。看的多,想的多,积累沉淀下来,铸就了苏东坡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其才艺也是雅俗并重,深受大家喜爱。《东坡志林》是苏东坡留下的一部笔记小说,它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苏轼的世界。其书的大致内容, 纪元祐、绍圣二十年中所身历事 。全书分29个门类: 记游、怀古、修养、疾病、梦寐、学问、命分、送别、祭祀、兵略、时事、官职、致仕、隐逸、佛教、道释、异事、技术、四民、女妾、贼盗、夷狄、古迹、玉石、井河、卜居、亭堂、人物、论古,所记人事,妙趣横生,回味隽永,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他丰富而曲折的人生,感受他机智幽默的个性,领略他从容优雅的姿态,触摸他幽隐深慨的心灵,体察他诚笃坚毅的精神,管窥他博大包容的思想。《东坡志林》一书,以自传性的书写,不只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是现存早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它所确立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开拓了中医临证医学的新纪元,成为后世中医诊治疾病的准绳。全书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涉及中医方剂学、药剂学、护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的方剂被后世称为 经方 ,张仲景也被称为 医圣 。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韩非的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如 自相矛盾 、 守株待兔 、 讳疾忌医 、 滥竽充数 等,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韩非子》五十五篇文章,按内容来看似可以分为十组。组包括《五蠹》、《八说》、《六反》、《诡使》、《亡征》五篇,这组文章通过细致的分析,批判了他所否定的各种社会现象,然后提出了自己的法治理论。第二组包括《奸劫弑臣》、《说疑》、《爱臣》、《八奸》、《备内》五篇,较上一组考察的社会现象更集中,重点分析了奸臣篡权的各种阴谋活动,还分析了宫廷内部潜藏的危险。第三组包括《孤愤》、《说难》、《难言》、《和氏》、《入主》、《问田
《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是战国中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哲学散文集。庄子在书中秉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他通过二百多个寓言故事,用奇幻玄妙、汪洋辟阖之语,展示了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世界观,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的相对认识论,以及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的破除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世俗束缚,追求无限的精神自由,实现自然、自在、自由、自我之法 与儒家思想一起,构成中国文化的精神底色。 《庄子》版本和注本众多,清人王先谦所注《庄子集解》校勘精审,故本书原文以诸子集成本《庄子集解》为底本,又参校其他版本,择优而从。另外,本着去芜存菁的宗旨,本书对蕴含庄子思想精华的内篇做全文收录,对外篇和杂篇则选其精者,再辅以专业古籍整理
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是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百科全书式的重要文献。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30多个行业、130多项生产技术,插图122幅。无论是对操作技术还是对工具本身,宋应星都尽可能用数字进行精确的描述。本次约请中山大学杨维增教授在其编著的《天工开物新注研究》(江西科技出版社1987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将其纳入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出版,以帮助普通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这部古代科技名著。本书不仅对字词进行了详细注释,更用现代科学对其中的技术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更令读者感悟到古代人民的智慧。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是后世《传习录》的母本,因未经后人妄改,拥有极高的专业性和珍藏价值,被已故哲学家陈荣捷先生称为 完备而可靠 的版本,是阳明心学的先选读本。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经典的入门书。 ◆心即理:行为准则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遇到难题时与其劳神费心,不如去倾听内心原本的声音。 ◆致良知: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只不过被后天的习气和私欲所蒙蔽了;若能恢复并遵循本然的良知,就不难获得内心的安宁。
《古文观止》是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选编的一部古代散文集。 《古文观止》编定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共十二卷,以年代为经、作家为纬,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排列,选录自春秋战国至明末三千多年间的名作222篇,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与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散文所取得的*成就。鲁迅先生在《集外集?选本》一文中说: 以《古文观止》和《文选》并称,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是,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却一样不可轻视。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册数不多而包罗诸作,固然也是一种原因,但还在近则由选者之名位,远则凭古人之威灵,读者想从一个有名的选家窥见许多有名作家的作品。 吴楚材和吴调侯选文的初衷是 杂选古文,原为初学设也 (吴楚材《例言》),因此选编时,他们 集古人之文,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鲁人(另说宋人或楚人),生于公元前468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76年左右。 墨家与儒家曾并称显学,与儒家相似的是,墨家一派的起源与仪礼文化也有一定的关系。《汉书 艺文志》称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吕氏春秋 当染》中的记载大概可以证明这一点: 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 墨子与孔子都生活在人文气息浓厚的鲁国,其学术渊源相近也就可以理解。所以《淮南子 主术训》说, 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 ;《淮南子 要略》也说: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简称《参同契》,道教早期经典。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於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
《论语》内容包括学而篇第一、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乡党篇第十、先进篇第十一、颜渊篇第十二等。金良年《论语译注》为普及国学经典而作,译文简练准确,既最大程度保留原汁原味,又贴近读者需求,阐发经典微言大义。此译注本自推出以来受到读者欢迎,是为本社译注类经典品种,长销不衰,两次入选古籍办推荐书目。此次推出的《论语译注》(注音版),内容按照原文、注释、译文、段意四个部分展开,译文忠实原著,简洁流畅。又添加注音,订正若干舛误,方便读者学习。
诸雨辰译注的《梦溪笔谈(精)/中华经典名*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是沈括晚年所作笔记文字的结集,是他一生学问*精华部分的结晶,包括制度史、财政史、音乐学、天文历算学、医药学、地理地图学、考古学、诗学及书画学、音韵学、文献考证学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一些逸闻轶事、杂记琐谈等。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科技资料,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之为 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沈括则被称为 中国整部科学史中*卓越的人物 。
《声律启蒙》是一本专门训练儿童吟诗作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全书按韵分编,每韵编有三首对子文,从单字到双字,从三字对到十一字对,循序渐进,内容包罗天文、地理、人物、景物、器物、典故、史实等。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意韵铿锵、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诵读,对启蒙儿童作对联、写作、积累文化常识等有重要的作用。
《中华经典名著 全本全注全译丛书:贞观政要(精)》中所总结的以民生为本、以德治国等治国理念,诚心纳谏、仁心仁政等领导方法和决策艺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人才选拔艺术,天下为家、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修养艺术等等,至今都值得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借鉴。它能够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能够开启富国强民、经邦济世、缔造和谐的具体方略,有助于领导者廉洁从政、丰富领导艺术、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纯洁人的心灵。在阅读此书时,我们仿佛穿越了史的时空,回到了威严壮阔的唐朝皇宫,亲眼目睹了太宗凝神沉思的表情,亲耳聆听着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等贤臣的肝胆谏言,肃然产生出一种由衷的敬意。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 人才可贵 的无声信息。在今天读来,这些观点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拾遗记》作者为东晋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该书本为19卷,被南梁宗室萧绮整理为10卷。《拾遗记》集杂史、博物于一体,语言华丽奇诡,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艺术成就。《拾遗记》前九卷上自春皇庖牺,下至晋时事,以历史年代为经, 记述了帝王后妃、文人名士、宦官娼妓等各个阶层历史人物的异闻逸事。部分卷篇后有萧绮录语,对王嘉正文或补正、或辩难、或发挥、或评价。《拾遗记》第十卷则是较为典型的地理博物类结构,此卷以方位的转移为依托,历述昆仑、蓬莱、方丈、瀛洲、员峤、岱舆、昆吾、洞庭等八座仙山,以及山中的奇景异物、有关神话传说等。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千家诗》是中国古代蒙学书籍中影响z大的几种,自问世以来风行海内经久不衰。当前随着国学热的深入,以传授优良道德规范和文化常识为目的的传统蒙学读物,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本次译注我们将这五部经典蒙学名著合为一册,根据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统一体例,进行全文注释翻译,作者在详细注释有关历史典故的基础上,采用与原文类似的韵文体把三篇读物译为白话文,读来琅琅上口。即保留了蒙学读物的优点,又简洁流畅,易于记诵。百家姓注释部分重点突出了姓氏源流,《千家诗》注释部分则重点介绍创作主旨缘由及诗中涉及的典故,按体裁和自然时令分类,易于记诵理解,是同类读物中的优秀之作。
《容斋随笔》,古代笔记小说。内容广泛,资料丰富,包括经史诸子百家、文学艺术、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宋代掌故以及人物评价等方面内容。有去伪存真的考订,也有入情入理的分析,其中对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颇有见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首。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书。
《大明律》颁布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共四百六十条,分为七篇、三十门,它上承唐律,下启清律,是我国古代法典沿革史上一部革故鼎新的法典,它的内容和立法技术既融合了历代律典的成就,又为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进行了调整,是研究明代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重要文献。 收入 三全 的《大明律》,以明万历七年(1579)张卤校刊《皇明制书》中所收《大明律》为工作底本,参校他本,在尽可能保持古代律典原貌的同时,尽量用现代语言完整表达法律的本意。
汉学家史景迁说: 明朝灭亡时,张岱四十八岁,尔后他得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让他活得多姿多彩的辉煌明朝,被各种竞逐的残暴、野心、绝望、贪婪力量所撕裂,土崩瓦解,蒙羞以终。他反复追思回想,事情愈是清晰,如迷雾笼罩的路径,于眼前重现,诸多遗忘的嘈嘈低语,也咆哮起来 嘈嘈低语,是张岱娓娓展开的叙事方式;咆哮,是文字背后痛定思痛后的心情。 繁华靡丽,过眼皆空 ,作者在《陶庵梦忆》的自序里,一句苍凉的低吟奠定了全书的基调。但是八卷本的《陶庵梦忆》作者写到的则都是自己往昔快乐的经历,品茗、赏花、观剧、访古、宴饮、雅集 奢华而不失优雅的场景,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张岱在娓娓的叙述中,寄托了自己的家园之悲,故国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