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共二十卷,又名《论语注疏解经》,三国时期魏国何晏注,北宋邢昺疏。《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秦代《论语》曾因战火一度失传,至汉代才重新出现了若干传本,其中*著名的是《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等三大流派。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基础,参考《齐论语》《古论语》,对《论语》重新修订,消除了三家的差异。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何晏在郑玄、王肃《论语》注的基础上,集诸家之善,与郑冲等人共同撰成了《论语集解》。南朝梁武帝年间,皇侃作《论语义疏》,以道家观点对《论语集解》进行了注解。北宋咸平二年,邢昺奉宋真宗诏命,从新校定《论语》,改定皇侃等人旧疏,作成《论语注疏》。《论语注疏》是历代《论语》研究者智慧的结晶,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书是“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古籍整理研究直接资助项目”“长江师范学院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资助项目”。白鹤梁是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市涪陵区的一道天然石樑,上刻有自唐代以来的文献近两百段,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梁上题刻记录了历史上七十余个年份的枯水水位,对古代相关地区农业生产、长江航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指导,也为今天长江水利、水电、航运及周边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困学纪闻》汇集了南宋王应麟读书札记兼考证之文。书凡说经八卷、天道地理诸子二卷、考史六卷、评诗文三卷、杂识一卷。《四库全书总目》称赞曰:“能知汉唐诸儒本本原原。具有根柢。未可妄诋以空言。又能知洛,闽诸儒亦非全无心得,未可概视为鄙陋。故能兼收并取,少见党同伐异之私。所考率切实可据,良有由也。”
本书为王友亮诗文结集。王友亮是清代乾嘉时期有名的诗人、学者。论诗主性灵,他生长在南京,京师为官多年,交游有姚鼐、罗聘、袁枚、毕沅、翁方纲、洪亮吉、孙星衍等,可为研究乾嘉文学、政事提供丰富的史料。
本书收录北京古籍文献三种。主要反映了北京的古都文化。《都门汇纂》记录皇城、内城的城市结构,各地在京会馆的位置,京师商业、游艺情况等,并收录近百首反映市井风俗的“竹枝词”。此外,该书还收录了《天下路程》(记载从北京到各地的行程表)和《菊部群英》(记载北京京剧演员及所擅长剧目)两种文献。《北平天桥志》记载天桥地区历史沿革及发展情况,虽篇幅简短,却是难得的城市区域历史文献。《畿辅见闻录》是清中期一位县令的施政记录,是了解当时县级行政运作状况的珍贵资料。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保和殿覆试时因诗中有“花落春仍在”一句,为阅卷官曾国藩所激赏,谓咏落花而无衰飒意。此事为俞樾终身感念,后颜其著述之所日“春在堂”,以志不忘出处。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咸丰五年(1855)八月简放河南学政,七年秋遭劾罢归。此后俞樾寄寓苏州,以著述为事,并先后主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讲席三十馀年。 俞樾被陈寅恪先生称为“一代儒林宗硕,湛思而通识之人”。《春在堂全书》是他的著作总集。该丛书早汇刻于同治十二年(1873),历经四次修订,其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订本(书前牌记所题,实收录有包括俞樾“临终留别诗”在内的作品,显然又经过增补)卷帙近五百;还有未收入全书的一些笔记小说,如《啸香馆笔记》、《耳食录耳邮》、《谈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