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释例》是陈垣在校勘《元典章》基础上,分条陈列旧刻至误的类例,总结概括校勘学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与校勘方法,是校勘学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重要著作。校勘之学起因于文件传写中的错误,文件越古,传写的次数越多,错误的概率也越高。校勘学的任务就是要改正这些传写中出现的错误,恢复文本的本来面目或使它和原本差别最微。 《史讳举例》举八十多例,分析并说明了历代避讳的种类、方法,以及与必会有关的诸问题。是一部避讳学总结性的著作,是历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工具书。避讳为我国古代所特有的,避讳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所必不可少的知识。
《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是余嘉锡先生在北京各大学教授文献目录学时的讲义,是其目录学研究的代表作。 《目录学发微》从理论上对古代目录学著作的优良传统进行系统阐发,还对目录书籍发展源流及得失利弊进行了详尽论述。全书共分为十章,可以分为四部分:目录学的意义及功用、书目文献的体制、目录学的源流、目录类例的沿革。 《古书通例》就汉魏之前的古书给出通例,以助读者阅读古书。全书分为四部分:案著录、明体例、论编次、辨附益。
钱德培、李凤苞*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穆易校注的《钱德培欧游随笔李凤苞使德日记(精)/走向世界丛书》收录了钱德培的《欧游随笔》和李凤苞的《使德日记》,《欧游随笔》介绍了德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民俗等内容,并记述了作者参与的外事活动、外交礼仪、外交文书等与外交工作相关的事情。《使德日记》是作者出使德国期间的日记,内容涵盖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仅记录了中德交往史上许多有趣的细节,也折射出清末国人在走向世界时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状况,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中欧交往的**手资料。
载振*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吴仰湘校注的《载振英轺日记(精)/走向世界丛书》主要记载了作者一行访问各国期间有关外交礼节和参加各种活动的情形,以及各国的政治、学术、律令、典章、商务、学校、议院、工艺等情况。《英轺日记》在考证研究各国政治、学术、律令典章以及商务工艺等方面有独到之处,*有别于同时代其他出洋日记。
王芝*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鄢琨校注的《王芝海客日谈(精)/走向世界丛书》是一本充满荒诞色彩的记游之作,作品背景模糊,经历离奇,作者自叙是自云南腾冲地区,途经缅甸,由海上至欧洲旅行的,时在同治十年十月,次年正月即返。查考当时云南地方历史,发现当地少数民族起义军**杜文秀义子刘道衡使英商图联英抗清一事与作者王芝此行前后时间吻合,王芝疑为刘道衡的随行人员。
《人物志》是魏晋时期刘邵撰写的一部关于人才品评方面的典籍。该书由三卷十二篇组成,分别为九征*、体别第二、流业第三、材理第四、材能第五、利害第六、接识第七、英雄第八、八观第九、七缪第十、效难第十一、释争第十二,全面论述了各类人才在生理素质、气质性格、政治才能等方面的差异,以及适合从事的职业,详细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等方面鉴别人才,并对鉴别中容易出现的失误及原因加以深入探讨,内容非常生动,从中既可以看出古代的人才培养、鉴别和使用理论,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当代人认识自我、了解他人、选择成功之路有借鉴价值。此次译注,对书中疑难字词及专业术语、人物掌故、历史事件等做了全面注释,并对原文做了翻译,生动流畅,适合阅读。
《唐宋传奇集》是唐宋两代卓然兴盛的传奇小说这一文体的选集,由鲁迅编校,影响较大。其中著名篇目有沈既济《任氏传》,蒋防《霍小玉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杜光庭《虬髯客传》等。这些代表篇目叙述宛转,文辞华艳,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塑造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独特鲜明,较之六朝志怪小说,有了质的飞跃。李亚仙、崔莺莺、霍小玉都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形象。原文骈散结合,多用典故。译文由我社编辑杜东嫣撰写,释义准确,流畅雅致,可读性强,文白对读,文义晓然。对于需要借助译文领略原文魅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读者,是一本适于入门的好书。
《中说》主要记录了隋代大儒王通的思想言论,由王通门人记录,王通弟王凝整理成书,少子王福畤编为十卷。王通又称文中子,字仲淹,生于隋开皇四年,卒于大业十三年。王通以继承周孔道统为职志,生前就有“王孔子”美誉,其学被后世誉为“河汾道统”。今见署名王通的著作仅存《中说》和《元经》,其中《元经》系伪作,因此《中说》是我们研究王通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主要文献。 北宋阮逸、龚鼎臣曾分别为《中说》作注,龚注亡佚而阮注流传至今,现在所能见到的多个版本都以夹注形式保存了阮注。此次整理,以《续古逸丛书》影印双鉴楼藏宋刻本为底本,以《四部丛刊》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南宋刊本和重刻明世德堂《六子》本为主要校本,阮注文字全部收入,并以正文夹注的形式排出。阮注着力点主要在注释人物和史料钩沉两方面,很有价值,但其
陆游从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起,由山阴出发,至十月底抵达夔州上任,途经二十余府州军,全程五千余里,历时一百五十七天。范成大自淳熙四年(1177)年五月由成都启程,至十月到达苏州,全程七千余里,用时八十九天。 二人皆以日记体,写下沿途风貌、人文、交游、古迹,和前人作品中相关的内容。各以目的地命名,陆游称《入蜀记》;而范成大归吴,取 门泊东吴万里船 之句,称 吴船录 。
《春秋公羊传》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三传”之一,起止时间为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公羊学大盛于西汉,历代注疏研究均不乏其人,名家有董仲舒、何休,清代常州学派与康有为等。全书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解经。释史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是研究先秦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是对炼丹养生方术所作的系统的总结,为魏晋神仙道教奠定理论基础的道教经典。本书站在宇宙观、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神仙长生的思想,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道教哲学;大体从外修与内养两个方面介绍了各种长生之道,内养主要是行气保精,外修主要是服用丹药。本书在道教史上是一部重要的承前启后的道教典籍;在科技史上,对炼丹术和古化学,以及对医学、药物学、养生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此次整理,以清孙星衍平津馆校刊本为底本,采校包括宋绍兴二十二年临安刊本和孙诒让、俞樾、罗振玉诸人校本以及道书《神仙金汋经》《云笈七签》在内的十二种文献,并择要注释而成。
《梦溪笔谈》全书二十六卷,《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内容涵盖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等诸多门类,具体涉及典章制度、财政、经济、军事、外交、考古、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众多领域,可谓是包罗万象。比如,关于典章制度,书中有官制、礼制、兵制、舆服、仪卫、文牍、掌故等;关于国家财政,则有茶法、盐法、均输法等;关于军事,则有阵法、兵器、筑城、战守、粮运、谋略等;关于外交,则有沈括在熙宁八年(1075)受命使辽,与其谈判边界争议的记录,可以说是史籍中关于宋辽使节往来最翔实、精确的实录;关于考古,沈括对出土文物的时代、形状、花纹、文字等都有翔实的考证;关于艺术,书中有书法、绘画、音乐等,尤其在音乐方面详细叙述了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是晋代郭象的注本,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从思想内容和文章风格等方面来看,《内篇》主要是庄子本人之作,而《外篇》和《杂篇》则多出自庄周弟子或其后学之手。《庄子》一书以简洁深刻、旷达放任的思想和才华横溢的手笔,对后世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玄学”吸收庄子的思想学说是比较突出的。文学家如嵇康、阮籍、陶潜、李白、苏轼、曹雪芹等人,对庄子精神也多有承继和发扬。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太白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等诗文时,不能不追想到庄子的愤世和自任。可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是晋代郭象的注本,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从思想内容和文章风格等方面来看,《内篇》主要是庄子本人之作,而《外篇》和《杂篇》则多出自庄周弟子或其后学之手。《庄子》一书以简洁深刻、旷达放任的思想和才华横溢的手笔,对后世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玄学”吸收庄子的思想学说是比较突出的。文学家如嵇康、阮籍、陶潜、李白、苏轼、曹雪芹等人,对庄子精神也多有承继和发扬。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太白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等诗文时,不能不追想到庄子的愤世和自任。可
目前人们可见的南朝陵墓石刻地面上共存有三十三处,其中帝陵十二处,王侯墓二十处(包括失名墓的八处),陵区入口一处;按地区划分,南京栖霞区十三处,南京江宁区七处,句容一处,丹阳十二处;以时代区分,宋一处,齐八处,梁十四处,陈一处,具体年代失考的石刻九处。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盛唐,体现了中国雕塑艺术之大匠之风度,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物价值乃至江苏特有之文化价值都是不容低估的! 但是,经历了将近一千六百年的风风雨雨,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素,南朝陵墓石刻大多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若再不给予高度重视,一笔价值无可估量的古代文化遗产将变得日益残缺,这将会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遗憾。那么,它们的现状究竟如何?保护措施如何?还有哪些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所有这些实际问题,都需要我们
《大明律》颁布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共四百六十条,分为七篇、三十门,它上承唐律,下启清律,是我国古代法典沿革史上一部革故鼎新的法典,它的内容和立法技术既融合了历代律典的成就,又为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进行了调整,是研究明代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重要文献。收入 三全 的《大明律》,以明万历七年(1579)张卤校刊《皇明制书》中所收《大明律》为工作底本,参校他本,在尽可能保持古代律典原貌的同时,尽量用现代语言完整表达法律的本意。
本书是西汉刘向编纂的先秦至汉初的历史故事类编,共十卷,166个条目。书中材料多采自《吕氏春秋》、《韩诗外传》、《荀子》、《庄子》、《韩非子》、“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有些是摘抄,有些则出于刘向的“弃取删定”,故有不少出入。刘向编纂此书目的是以古人的成败得失为本朝治政作昭鉴,集中体现了他德治仁爱、任用贤人、崇谋尚义等政治思想。
《述学》一书,综合体现了清代学者汪中的学术成就,如关于经学者有《春秋左氏释疑》《周礼征文》《周公居东证》等文,关于小学者有《释阙》《释童》《释三九》等文,关于诸子学有《墨子序》《墨子后序》《荀卿子通论》等文,皆博学深思、独具卓见之作。而《哀盐船文》《广陵对》《黄鹤楼铭》等篇,则代表了他的文学成就。此次校点,以《四部丛刊》影印道光三年刻本为底本,校以《粤雅堂丛书》本及《重印江都汪氏丛书》所收7卷本,与已有的整理本相比,保持了该书原貌,标点上也力求精确,对推动清代学术研究以及汪中研究必将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