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百部系列(总定价2688) 我社推出的这套《国学经典》丛书,目前已有百部,所选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例上以原文、注释、白话解读的形式对经典著作进行明 白晓畅的注解,引领读者跨越文言文的隔阂,真正亲近经典、领悟传统温暖的巨大魅力,在愉快的阅读之旅中获得通透畅达的人生智慧,对于 做人做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套书采用国际流行的16开本,版式疏朗大方,装帧印刷精美,便于携带和阅读。此套丛书共分为三辑,* 辑1048元,第二辑1100元,第三辑540元
国学百部系列(总定价2688) 我社推出的这套《国学经典》丛书,目前已有百部,所选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例上以原文、注释、白话解读的形式对经典著作进行明 白晓畅的注解,引领读者跨越文言文的隔阂,真正亲近经典、领悟传统温暖的巨大魅力,在愉快的阅读之旅中获得通透畅达的人生智慧,对于 做人做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套书采用国际流行的16开本,版式疏朗大方,装帧印刷精美,便于携带和阅读。此套丛书共分为三辑,* 辑1048元,第二辑1100元,第三辑540元
杨伯峻先生所撰《列子集释》,是当下流通最广的《列子》整理本。正文八卷及晋人张湛注以湖海楼丛书本为底本,另集唐人卢重玄解、殷敬顺释文,及有关列子本文和张注、卢解的校勘、训诂与考据等,正文后则附录有张湛事略、相关叙录、历代辨伪文字,所收资料较齐全,极大方便了学者研究。
校勘之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石,而对于儒家经典文本的校勘,更是经学乃至中国古典学术的核心内容。儒家经典相沿有“五经”“九经三传”诸说,南宋之后,十三经的组合方式,逐渐形成固定搭配,《十三经注疏》遂成为士人阅读的最基本文献,影响深远。然而由于经疏文字率而搭配,相互迁就改易,人为造成经典文本的混淆。宋板《十三经注疏》在宋、元、明三朝不断刷印,但后印本多有补板、修板,字迹漫漶,明代又据之翻刻为闽本、监本、毛本诸本,文本讹误更甚。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广罗善本,延纳学界菁英,纂成《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备列诸本异同,广采清儒校经成果,堪称经典文本校订的典范之作,迄今恐尚无出其右者。阮元本身即为清考据学巨擘戴震门生,《校勘记》参与者还包括段玉裁、顾广圻等清代考据学派的重要学者。《校勘记》是现代经
本书是研究中国古典学术史学的一部专著。作者选取一条特殊的讲述学术史的路径,将中国古典学术史著作中有典范意义的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作为研究对象。将三目总序、部序、类序分别对应展开,将每篇序文进行规范标点,同时,站在现代学术史研究的角度,充分吸收当前学术界关于古典学术史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包括了诸多作者的研究心得。本著所求在“简”,是在姚奠中先生“由博返约,回真向俗”的思想指导来进行学术史思考的。读者能够以 短的时间,把握经学史的脉络。
《春秋公羊传》为《春秋》三传之一,专门阐释《春秋》微言大义,为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旧题作者为战国公羊高,高为齐人(今山东),相传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专治《春秋》。东汉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为《春秋公羊传》制定义例,使成为有条理的今文经学著作。唐代徐彦(一说为北魏人)作疏,保存了唐以前的一些旧说。注疏原各自单行,后人将之合为《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成为《十三经注疏》的一种。本书长期来并无整理排印本。近年来始有之,但尚有不尽如人意处。有鉴于此,刁小龙先生对其重新做了标点整理。本次整理弃用阮元刻本而直接使用元刻递修宋十行本,参校本达十二种之多。此外还广泛采用了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蒲镗《十三经注疏正误》等前人成果,以及北大整理本的校勘成果,为目前很完备之整理排印本。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刘羲庆所作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遗闻轶事的小说。羲庆是刘裕仲弟长沙景王道憐的儿子,出嗣给临川烈王道规,袭封临川王。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羲,才词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撰徐州先贤传十卷奏上之,又擬班固典引为典叙,以述皇代之美]。没有提到世说新语,但南史本传有之。 此书宋书本传不战,隋志及新旧唐志及南史但稱世说。
《长短经》,又名《长短要术》《儒门经济长短经》。作者赵蕤在《长短经》十几万的文字中,博考六经诸子,博征经史,广采百家,从诸如《论语》《孟子》《周易》《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老子》《庄子》《韩非子》《管子》《人物志》《傅子》《申鉴》《中论》《政论》《昌言》《世要论》《吕氏春秋》《淮南子》《孙子兵法》《六韬》《黄石公三略》等上百种书中采撷大量材料与历史事例,采用 自为经传 的著述模式,以经注并行的方式灵活组合各种材料,将材料进行相当细致的拆分,将前人的不同观点拆分汇聚,让它们互为补充,甚至互相辩驳,并按照自己的思想体系重新加以组合,两部分文字圆融的交汇一起。经过赵蕤的削删、抄撮、编排,自先秦至唐代的各种典籍,在 经纶通变 编写宗旨的指引下,汇聚诸子百家学说,撮叙
古代的经典性启蒙读物中,《三字经《历来是*为普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 三百千 。 关于《三字经》的作者以及成书年代,今天已难以考察清楚。明代后期赵南星《味檗斋遗书 教家二书序》中说: 世所传《三字经》、《女儿经》者,皆不知谁氏所作。 可见在那时候,关于《三字经》的作者已没有确切的说法了。王相的《 三字经 训诂序》、陈灿的《增订发蒙 三字经 序》及屈大均《广东新语》提到《三字经》的作者,或说是王应麟,或说是粤中选老,或说是区适,莫衷一是。民国午间金陵大学油印本的《三字经》序文说,此书的成书有一个过程,由王应麟初撰,区适改订,明代人黎贞续成。现在一般的说法是 相传为王应麟所撰 ,或 世传为王应麟所撰 ,用不肯定的语气来表述。 王应麟(1223-1296年),字伯厚,号
《古文尚书考》,惠栋撰。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内容广征博引,参照《左氏春秋内传》《说文解字》等古书所著录的《古文尚书》並附閻書十四條,从篇数、篇名、篇次、文字、内容、史实、典制等方面辨析东晋梅赜所献孔传《古文尚书》之真伪,揭示其为伪书,全面闡述孔壁古文爲真,梅氏古文爲僞。下卷分别節取古文《尚書》二十五篇之文,廣引群籍,一一辨其由來,进一步论证梅氏古文为伪。惠栋对《古文尚书》的考证将《尚书》辨伪工作又向前推进一步。“《儒藏》精华编“”首次整理出版此书,以国家图书馆藏读经楼刊本为底本,以上海书店影印道光九年(一八二九)学海棠刊《皇清经解》本为校本进行点校整理,校勘精良。 “《儒藏》精华编选刊”入选此书,推出单行本出版。 《九经古义》,惠栋撰。惠栋所撰《九经古义》十六卷,计有《周易
《中论》为魏徐干撰,现存上下两卷,凡二十篇。每篇论一事,涉及治学、爵禄、亡国、务本、历法、考伪、交游、艺纪等多个方面,概而言之大要有二,即修身处世与治国为政。书中多引孔孟儒家言论以说理论事,多用秦汉事典讥评时政以求兴利除弊,内容丰富,言简意深,非常难读。孙启治先生综合历代注释成果,训诂文字,疏通句义,考论事典,写成《中论解诂》一书,可资研读使用。书末有四篇附录,要举序跋、评论、传记资料及《中论各篇内容提要》,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从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出发,考察16世纪的平民儒家学派泰州学派在参与乡村建设中的思想及实践活动,认为平民可以通过汲取儒学等文化资源,担当农村社会建设的主力。作为乡村建设实践,泰州学派形成家族建设与社会建设两翼,通过创造性转化,活跃在20世纪的各种乡村建设实验中。
《汉书》在《史记》体例基础上创立“十志”,影响深远,其中《刑法志》从儒家思想的角度来论述法,是一篇具有个人风格、反映时代风貌、饱含思想价值的法史述论文章。古今中外对本志多有考释,有重要的奠基和启发意义,但也存在一定不足。本书宗旨有三:一曰集旧注,留精粹,定讼争,议得失;二曰明术语,析文句,证史实,求确解;三曰考渊薮,辨源流,阐幽微,觅宏旨。力图对《汉书刑法志》作一深入全面的解读,以供学界同仁研学之便。
《如梦录》成书于明末清初,原著者佚名,是一部记载明代开封城池形勝、周藩宫阙、禄秩等差、官署规模、市井贸易、试院体制以及祠廟古跡,风俗礼仪、典章制度等地方史性质的著作。由于该书涉及面广,某些方面记述较详,且是作者亲见亲闻,其真实可信性较高,是研究明代社会特别是开封城市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