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认为人的修心养性不仅局限于自省,还是一个同外界事物积极接触,通晓知识事理,培养道德情操,使人格渐趋完善的过程。《大学》的言论与思想,涉及人的自身修养、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等多方面内容,对于今人来说,具有普遍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系儒家之经典,在中国思想 占有重要地位。钱穆先生所著《四书释义(大字本)》分为《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大学中庸释义》三个部分,对“四书”做阐释与发挥。其中《论》《孟》两书裁为要略,分门别类,有助于学者把握两书要领;《学》《庸》则为其释义,备列全文,使学者体悟篇中宏旨。
四书五经 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典籍。 四书 即《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 为《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与《春秋》。 四书五经 的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义化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教翰盟*的《三天读懂四书五经(图文典藏版) 》抽取 四书五经 中一些经典的篇章,对每一经典典籍,大体分为三部分进行介绍,分别为常识、典故以及其中的名句,向读者展示经典中的经典,帮助读者快速了解 四书五经 的主旨内容。
《民国双语译丛》包括由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大学 中庸》两种,辜鸿铭的儒学英译语言精练,词意精达,并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将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帮助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辜鸿铭对儒学的翻译较之以前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儒经译本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是近代讲解儒学的经典。这个版本也成为欧美、通行世界的儒学英译读本。
《民国双语译丛》包括由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大学中庸》两种,辜鸿铭的儒学英译语言精练,词意精达,并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将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帮助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辜鸿铭对儒学的翻译较之以前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儒经译本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是近代讲解儒学的经典。这个版本也成为欧美、通行世界的儒学英译读本。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系儒家之经典,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钱穆先生所著《四书释义》分为《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大学中庸释义》三个部分,对“四书”做阐释与发挥。其中《论》《孟》两书裁为要略,分门别类,有助于学者把握两书要领;《学》《庸》则为其释义,备列全文,使学者体悟篇中宏旨。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内容。四书五经会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这些名句言简意赅,言近意远,蕴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千古流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适应现代人诵读与引用需要,我们约请相关专家选编了《四书五经名句诵读》。全书分类编排,并有简单注释,以便于广大读者使用。
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自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长期居于正统地位,体现儒家思想的经典,也就成为人们修身治世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四书五经”为儒家经典的象征,是了解和研究儒家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著作。而朱熹的《四书集注》,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作之一,是宋代以来封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其思想影响我国有数百年之久。可以认为,《四书集注》是人们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著作,也是我们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好读物之一。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晚号遁翁,别称考亭、紫阳等。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卒于南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绍兴十八年进士,官至焕章阁待制。去世数年后赐谥为“文”,世人尊称“朱文公
《四书》又称《四子书》。四书中,只有《论语》从汉代即被尊为经典;《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不独立成书,跟《孟子》一样,并无特殊地位。隋唐时期,三书才逐渐受到重视;至宋,朱熹承袭 二程 ( 程颢 、 程颐 )的观点和做法,大力推崇此三书,使之与《论语》并重。从三十岁开始,朱熹便对四书下功夫,并分别做注。《大学》《中庸》的注称为 章句 ,《论语》《孟子》的注,因为引用程说和他说较多,称为 集注 。1182年,朱熹正式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称为《 四书章句集注 》,简称《 四书集注 》。经学史上的 四书 之名才*次出现,并从此开创了汉唐崇《五经》,唐后重《四书》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