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又称《四子书》。四书中,只有《论语》从汉代即被尊为经典;《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不独立成书,跟《孟子》一样,并无特殊地位。隋唐时期,三书才逐渐受到重视;至宋,朱熹承袭“二程”(程颢、程颐)的观点和做法,大力推崇此三书,使之与《论语》并重。从三十岁开始,朱熹便对四书下功夫,并分别做注。《大学》《中庸》的注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因为引用程说和他说较多,称为“集注”。1182年,朱熹正式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称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首次出现,并从此开创了汉唐崇《五经》,唐后重《四书》的时代。
本书主要对《诗经》十五国风160首诗作中的名物展开注析,包括:鸟兽虫鱼类65种,草木类100种,天文类28种,山川水泽类73种,服饰布帛类64种,建筑类40种,日常器物(包括饮食器、炊具、日常容器等)28种,金玉类15种,乐器类8种,兵器类29种,舟车类34种,共484种。撰者参稽群书,以名物立条,分别注析每一名物是什么,有什么特征,在本诗中的意义乃至其文化内涵。读者通过名物的视角,可以对诗意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徐仁甫著作集:广古书疑义举例楚辞文法概要》主要内容包括:同名异实例;异名同实例;上下同词例;正反同词例;一词两属例;一人两用例;实词复用例;首尾综包例;总词在中例等。
《国学经典书系(辑):品读(普及版)》从经学、史学、文学三个角度精选并品读《左传》中的名篇。经学角度,挖掘《左传》的经学价值,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史学角度,以大事件为背景,梳理春秋历史的基本脉络,并透过事件表象观察深层的历史真相,以起到以史为鉴的目的;文学角度,以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事件背景的分析为背景,品读《左传》写战争、写事件、写人物的艺术特色。
《彝文古籍经典选译1(汉彝对照)》选译的文献有举奢哲的《彝族诗文论》、布独布举的《纸笔与写作》、举娄布佗的《诗歌写作谈》、实乍苦木的《彝诗九体论》、漏侯布哲的《谈诗说文》、布阿洪的《彝诗例话》,《论彝族诗歌》《诗音与诗魂》作者不详。这些文献主要论述历史、诗歌、故事等各种文体的写法,文学作品与读者、作者的关系,诗歌的基本特征等问题。其中,举奢哲从文艺创作的实际出发,探讨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反映现实生活、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文学体裁的分类等文艺理论中的诸多重大问题。布独布举论述了文学作品和读者、作者的关系,指出诗人所写的诗歌是供读者欣赏的;诗歌的“好与坏”,与诗人的水平密切相关;而读者只有勤奋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鉴赏能力,才能把握诗性,品出诗意。他还指出,诗
《礼记》初时据说有一百多篇,后为汉朝学者戴德简化为85篇,世人称之为《大戴礼记》。在编撰过程中,我们从很好不错版本中筛选出极为经典、实用,且具有文学价值的28个篇章,将其编辑成册。将每篇分为诸多小节,每个小节分为三部分:原文、注释与译文。整本书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