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诗品》(原名《二十四品》),是元代有名学者、诗人虞集所撰写的《诗家一指》的一部分,也是这部流传并不广泛的诗学著作的核心部分。本书称得上是一篇中国诗学目前的奇文。其词美,其音和,其义深。这是一篇浓缩唐宋以来中国人(尤其是文人艺术)审美特性的妙文字。这本《红炉点雪二十四诗品讲记》,主要疏解二十四品的内容,联系《诗家一指》其他部分、联系虞集存世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来讲。讲它的文本来源、篇章校核,讲它原本的意思,以及在虞集整体思想背景下的应证;放在文艺美学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讲这部中国诗学史、艺术观念史、美学目前奇文的理论贡献;讲这部论诗篇章中提出的问题,在美学思考中的价值,等等。在每品的分解之后,有一个“延伸讨论”环节,一般提出一到两个关涉中国美学和诗学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试
《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由焦循,沈钦韩撰写。《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是清代春秋学丛刊。《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主要包括「清代春秋学汇刊」编选说明、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卷、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等内容。
本书为元代古籍集成?史部?编年类之一,作者为元代经学家汪克宽。本书作者虽然是朱子后学,却实事求是,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校勘学的手段,清除《纲目》中的传录讹误,恢复其本来面貌,并在程度上匡正朱子的一些编纂之失,推动了考异之风在《纲目》研究中的兴盛,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汉朝司马迁作的《史记》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最伟大的历史名著,其中有许多文学名篇。因为司马迁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比较进步的历史观点和高度的文学修养,所以他能够审择史料,创设体例,刻画人物,把先秦以来多方面的史实和他当代社会各阶层的形形色色的动态如实地反映出来,写成这样一部完整丰富的“通史”。更因这部书有缜密的体例,可以妥帖地安排多方面的史实,于是就被那些由汉朝到清朝的许多史学家所接受和取法,无形中便规定了他们写历史的范式。另一方面,又因这书的内容丰富灿烂,生动地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社会的复杂生活,于是又被后来历代的文学家奉为典范,在中国文学史上发生了莫大的影响。《史记》像一颗不落的星辰,永远照耀在历史的长河上;《史记》像一座山,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的文化之林。
内容简介: 《三国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60年的历史,共65卷,包括《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后人又称为《魏志》、《蜀志》、《吴志》。因为陈寿是从三国进入晋朝的,并且在晋朝担任官职,所以,他在著书时必须要为晋国的政治需要着想.,晋朝是直接继承魏政权而统一全国的,陈寿在《三国志》一书中,就把魏摆在正统的地位,用本纪的名称来记述魏国君主的行事,而蜀、吴二国,一律称传。尽管如此,陈寿在蜀、吴二书中,仍然用本纪的方法,即编年体的方式,按年月日记载蜀、吴国君的政事。因此,在《三国志》中,魏、蜀、吴三国是并列为书的。应该说,陈寿撰写三个王朝并列的历史巨著,是冒很大风险且很有独特的眼光的。如果没有陈寿的《三国志》,
《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由焦循,沈钦韩撰写。《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是清代春秋学丛刊。《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主要包括「清代春秋学汇刊」编选说明、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卷、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