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我国通史,是 二十四史 中zui早的一部,也是zui重要的一部史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叙事,始自黄帝,下迄西汉太初,采用了综合性的叙事模式,囊括记言、纪事、编年、国别等形式,开创纪传体史书 纪、传、表、志 的体例。就内容而言,《史记》是对前代史学的一次总结;就体例而言,《史记》也是集大成之作。 1959年,在毛*、周总理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等著名学者以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对《史记》进行分段标点,并以方圆括弧来表明字句的删补,形成新中国以来zui有影响力的《史记》点校本。 2007年,中华书局组织点校本 二十四史 的修订工程,将《史记》作为重中之重,在原点校本的基础上,不仅对底本、通校本、参校本作了复核和补充,还改变了方圆括弧的校勘形式,增加了上千条校勘记;对原标点一一复核,进
《汉书》是我国*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凡120卷,包括13记,10表,18志,79列传,记载了西汉时期自汉高祖刘邦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凡230年的史事,是研究该时期历史的重要参考书。此点校本以清王先谦《汉书补注》本为底本。为了阅读方便,只收颜师古的注,不收后人的补注,并参校了北宋景 本、明毛晋汲古阁本、清乾隆武英殿本和同治金陵书局本。
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编写。本套书也是馆藏、历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完整历史典籍。
《续资治通鉴》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全书史料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本文下分注考异。编者以徐亁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并从宋、辽、金、元四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一百多种书中取材,凡四易稿,历二十年而成。全书史料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本文下分注考异。其中北宋部分较精,元代部分较为简略。毕沅(1730-1797年),清江南镇洋人,字镶蘅,号秋忛,官至湖广总督。他对经学、史学、小学、金石学等,皆有涉猎和研究。他认为 经义当宗汉儒,说文当宗许慎,编年史涑水先生(即司马光)很长 。他喜欢结交学人,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等
《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由焦循,沈钦韩撰写。《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是清代春秋学丛刊。《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主要包括「清代春秋学汇刊」编选说明、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卷、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等内容。
本书为 古籍十年规划重点项目,由 法律史专家杨一凡、宋北平先生主编。大清会典是清代典章制度的集成之作,清代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先后修了五部会典,从康熙会典到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和嘉庆会典、光绪会典,共同构成了清代典章制度的整体。这些会典内容前后相连,是了解中国古代法治建设的主要文献。具有重要文献价值。此前我社已经出版了康熙会典和乾隆会典,此次出版嘉庆会典,嘉庆会典共计八十卷,收录内容止于嘉庆十七年,是研究清代中晚期制度建设的主要文献。整理者王帅一和刘盈皎、王正华是法律史的专业研究者,本次整理态度严谨,质量较好。将为学界提供一个简便易用的通行本。
本书为 古籍十年规划重点项目,由 法律史专家杨一凡、宋北平先生主编。大清会典是清代典章制度的集成之作,清代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先后修了五部会典,从康熙会典到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和嘉庆会典、光绪会典,共同构成了清代典章制度的整体。这些会典内容前后相连,是了解中国古代法治建设的主要文献。具有重要文献价值。此前我社已经出版了康熙会典和乾隆会典,此次出版嘉庆会典,嘉庆会典共计八十卷,收录内容止于嘉庆十七年,是研究清代中晚期制度建设的主要文献。整理者王帅一和刘盈皎、王正华是法律史的专业研究者,本次整理态度严谨,质量较好。将为学界提供一个简便易用的通行本。
司马迁编著的《史记(共10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是我国 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中 早的一部,也是 重要的一部史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叙事,始自黄帝,下迄西汉太初,采用了综合性的叙事模式,囊括记言、纪事、编年、国别等形式,开创纪传体史书“纪、传、表、志”的体例。 就内容而言,《史记》是对前代史学的一次总结;就体例而言,《史记》也是集大成之作。 1959年,在 、周 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等 学者以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对《史记》进行分段标点,并以方圆括弧来表明字句的删补,形成新中国以来 有影响力的《史记》点校本。 2007年,中华书局组织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程,将《史记》作为重中之重,在原点校本的基础上,不仅对底本、通校本、参校本作了复核和补充,还改变了方圆括弧的校勘形式,增加了
《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卷,是司马光记述如何处理纷繁复杂的史料,通过考订鉴别史实,从而纂成信史的一部专书。《考异》是《通鉴》的辅翼之作,也是《通鉴》的直接副产品之一。它的编纂,是与《通鉴》同时间、同步骤进行的,不仅可以了解《通鉴》在编写各朝各代历史时史料的主要来源和基本依据,还能知晓《通鉴》在记述某一具体史事时根据的是哪些文献资料,还是研究司马光及其助手的考史方法和治史态度的 依据。对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对史源学和文献学史,也都具有他书无法取代的作用。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1959年,在、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等著名学者以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对《史记》进行分段标点,并以方圆括弧来表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
本书为 古籍十年规划重点项目,由 法律史专家杨一凡、宋北平先生主编。大清会典是清代典章制度的集成之作,清代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先后修了五部会典,从康熙会典到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和嘉庆会典、光绪会典,共同构成了清代典章制度的整体。这些会典内容前后相连,是了解中国古代法治建设的主要文献。具有重要文献价值。此前我社已经出版了康熙会典和乾隆会典,此次出版嘉庆会典,嘉庆会典共计八十卷,收录内容止于嘉庆十七年,是研究清代中晚期制度建设的主要文献。整理者王帅一和刘盈皎、王正华是法律史的专业研究者,本次整理态度严谨,质量较好。将为学界提供一个简便易用的通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