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编写。本套书也是馆藏、历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完整历史典籍。
《续资治通鉴》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全书史料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本文下分注考异。编者以徐亁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并从宋、辽、金、元四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一百多种书中取材,凡四易稿,历二十年而成。全书史料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本文下分注考异。其中北宋部分较精,元代部分较为简略。毕沅(1730-1797年),清江南镇洋人,字镶蘅,号秋忛,官至湖广总督。他对经学、史学、小学、金石学等,皆有涉猎和研究。他认为 经义当宗汉儒,说文当宗许慎,编年史涑水先生(即司马光)很长 。他喜欢结交学人,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等
《平凡的世界(全三部)》是路遥的长篇代表作,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并入选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得到各界名家的一致推荐。 《平凡的世界(全三部)》是一段平凡却热血、温暖又动人的成长故事,小说以孙少平与孙少安两兄弟为主角,讲述他们在生活中面临重重困难与挑战,却依然无畏前行的人生历程。《平凡的世界》深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中走过的平凡却不平庸的道路,细腻书写亲情、爱情和友情,饱含真善美和昂扬向上的力量,今天读来依然让人充满共鸣,更给人以激励。《平凡的世界》也是一部跨时代的经典,在反映时代的同时超_越时代,散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1959年,在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等著名学者以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对《史记》进行分段标点,并以方圆括弧来表明字句的删补,形成新中国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史记》点校本。2007年,中华书局组织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程,将《史记》作为重中之重,在原点校本的基础上,不仅对底本、通校本、参校本作了复核和补充,还改变了方圆括弧的校勘形式,增加了上千条校勘记;对原标点一一复核,进行修改和统一,以期达到新时代古籍整理的优选水准。
《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着《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撰 *者为萧子显。 萧子显,字景阳,南朝历史学家、文学家。出身皇族,萧子显博学多识,长于写作,又是自齐入梁的贵族人物,对南齐许多史事、王室情况是熟悉的或是亲自经历过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齐,未经重大战乱,许多图书文籍得以保存,都为萧子显撰着史书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齐书》现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所缺一卷为《自序》。
《史记》是总结先秦古学的集大成著作,以此来划出时代,《史记》以前都是古学,《史记》以后都是今学,它是后代人理解先秦古学的阶梯。司马迁的志向不仅是写一部历史书,而是模仿经或者拟经,实际达到的地位是子。因此《史记》可以看成诸子类的哲学著作,而不仅仅是史学著作。 《太史公自序》则是《史记》的总结性文章,包含两大内容:一是总结《史记》这本书,一是总结自己这个人。司马迁在其中追溯了民族的历史、家族的源流、政治的变迁、文化的辨析,融自己的遭遇和志向于一炉,是一篇大文章;分判了当时所有学问,是一篇思想性的文献。这篇文章深邃复杂,张文江先生以逐句讲解方式,作了卓有洞见的探索。 《 中的范蠡》,讨论《越世家》中的相关插笔。《史记》七十列传倒数第二篇《货殖列传》探讨经济,此文探讨政治。《货殖列传》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二十七卷)》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绎,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基本、可信的依据。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起点是很高的。他*不满 足于单纯的史事罗列,而是融入了自己对人生、对社 会的思考。司马迁有着史家的责任感和良知,敢于秉 笔直书,这种大胆的 实录 精神,为后世的史学家 们做出了表率。虽然后世的史学家们,特别是那些官 修史书的编撰者们,出于种种因素,往往很难真正做 到完全 实录 ,但是,司马迁开创的伟大事业,却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者,使历史成为激浊扬清的审 判台。可以说,司马迁赋予《史记》的这股精神力量 ,是*值得后人继承的一笔宝贵财富。
《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史记三家注》(套装上下册)将《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和《史记正义》全部进行影印,旨在呈现《史记》三家注的全貌,方便读者查找使用。《史记集解》兼采当时裴駰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史记索隐》进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史记正义》的作者长于舆地之学,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
《明实录》是明代历朝编修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计有十三部,今存三○四五卷。记载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十五朝皇帝的史事,其中,建文帝实录附于《太宗实录》,景泰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 一九三○年开始,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原藏北平图书馆的红格钞本为底本,广校诸本,对《明实录》进行了大规模的校勘整理。整理完成的《明实录附校勘记》总计183册,其中,影印《明实录》133册,排印《明实录校勘记》29册,影印《明实录附录》21册,为目前善之版本。
宋会要辑稿,清代徐松根据《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宋代官修《宋会要》加以辑录而成,全书366卷,分为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门。内容丰富,十之七八为《宋史》各志所无,是研究宋朝法律典制的重要资料。
《史记》,原名《太史公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 * 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国 * 著名的古代典籍之一,对后世贡献很大。《史记》不仅是一部光耀千古的历史巨著,而且是一部垂留史册的文学巨著,被鲁迅先生称赞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 双璧 。司马迁也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 。 《 史记 本纪精粹 》 主要写帝王,自秦以来,几乎每一个帝王都单独成章,作者对 本纪 中的人物进行了全面的勾勒,其中将项羽列入 本纪 也是对 以成败论英雄 的一大突破。 《 史记 列传精粹》 选取了 列传 中流传 更 广、影响 更大 的有关篇章,这些篇章或是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或是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而其语言则是简洁凝练
《史记》是由西汉时代司马迁撰写的中国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六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书名为“纪传版二十六史.史记人物全传”,删去志、表、书等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及其他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仅保留本纪、世家、列传、属国与相关独立政权传,用历史人物的生死存亡、沉浮得失为后人昭示了人类的生存法则。它既是史学书写的“绝唱”,也是以历史人物形象的剖白为今人提供深刻反思的镜鉴。
《明书》又称《罪惟录》,统记 明代 史事的纪传体史书。明末清初史学家 查继佐 (1601~1676)撰。查氏曾参加南浔庄廷鑨纂修《明史》。崇祯十六年(1644)起作明史,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易稿数十次,毕一生之力成书。原名《 明书 》,后因遭庄氏史狱牵连,以 获罪惟录书 而署书名,故名《罪惟录》(一说取孔子 罪我者其惟春秋 之意)。原书分帝纪二十二卷,志三十二卷,列传三十六卷,次序纷乱,后由 张宗祥 、姜佐禹等人整理,分别部居,编次前后,写成目录,定为一百零二卷。与《明史》相比,该书多 南明 诸帝纪;志的部分也较细,设有《土田志》《贡赋志》《屯田志》等;传的部分为以事立传,不以人立传,与传统写法不同。另外还列有台湾专目。该书所记,始于洪武迄于南明 弘光 、 隆武 、 永历 、鲁王 朱以海 、韩王朱本铉各代,记农民起义
北宋史家司马光编撰,编年体。记载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共294卷。《资治通鉴》是与《史记》比肩的中国古典史学名著,司马光由此与司马迁并称 史学两司马 。顾名思义,《资治通鉴》的主旨是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因此,不仅历代史家十分重视,更是为官当政者的书。*就非常重视、喜欢《资治通鉴》,常置床头一部,一生读了十七遍。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典籍中,二十五史是*为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国悠久历史传统和面貌特点的系列史著。二十五史不仅包含有罕与其比的极为丰富的中国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内容,体现着中国历代史家的优秀的修史传统精神,而且在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人物事件的记述描写和学术思想的阐释剖析等方面往往表现出大家的手法和卓越的见解。 本书是研究历代正史的重要资料书。上自宋代下迄民国时期的学者为历代正史(不包括清代)所作的补志补表以及各种表志的校订之作几乎都搜集在本书中。
《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通史。它保存、整理了自史前传说的五帝时代到西汉中叶三千年间丰富的历史资料,为中国历史学奠定了起初的坚实而宏伟的基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若要从原典上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就不能不读《史记》。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辉煌文明的古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它不仅博大精深,而且神奇瑰丽、历久弥新。《史记》详实、严谨而生动地记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记述了我们祖先在创造文明过程中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读《史记》,会使我们对我国已往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和伟大的祖先,怀有一种深深的温情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