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西汉有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目前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 二十四史 之首,记载了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很好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目前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
《 二十四诗品 讲记》主要疏解《二十四诗品》的内容,联系《诗家一指》其他部分、联系虞集存世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来讲。讲它的文本源流、篇章校核,讲它原本的意思,以及在虞集整体思想背景下的应证;并且尝试放在传统艺术哲学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讲这部中国诗学史、艺术观念史、美学史上奇文的理论贡献,讲其提出的问题在今天美学思考中的价值,等等。在每品的分解中,有一个 延伸讨论 环节,一般提出一到两个关涉中国美学和诗学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尝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品的内容。 讲记 是朱良志老师计划推出的一个系列,其初衷是对经典文本的再发现。像《〈二十四品〉讲记》,虽然文字不长,但触及传统诗学、美学等很多关键性问题,朱老师通过自己在北京大学课堂上的讲课以及与同学们的讨论,希望能引起大家对《二十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二十七卷)》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绎,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基本、可信的依据。
清代经学研究盛行,*作林立。左氏之学,发煌于刘文淇,而其间颇具特色者,则有焦循与沈钦韩。焦循、沈钦韩所撰,曾亦、郭晓东主编的《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精)》收录了焦循的《春秋左传补疏》(五卷)及沈钦韩的《春秋左氏传补注》(十二卷)。《春秋左传补疏》一书专辟杜预。自顾炎武以降,有清一代左氏学者,若万斯大、惠士奇、顾栋高、洪亮吉等,大多对杜预之学术与道德颇有微辞,而焦氏《补疏》文字之激切,实属鲜见。焦循以为,杜氏之作《左氏春秋集解》,实乃为司马氏之弒君篡位辩护,故而举例揭发杜预作《左氏春秋集解》之 隐衷 ,从而 摘其奸而发其伏 。又因杜预之所作为,原本《左传》,故焦氏进而对《左传》颇有微辞,以为失《春秋》诛讨乱臣贼子之大义,甚至怀疑《左氏》作者非左丘明,并以为唯有 知《左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