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京梦华录注》是作为研究北宋汴梁的重要资料而收入《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的。195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鄧之诚先生的《东京梦华录注》,到目前为止,是这部书的注本,它提供了不少可以和原著相互印证的参考资料,因此,《选刊》决定采用鄧注本。在印行前,除对鄧注的个别条目作了删除以外,其它皆未改动。
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增订本)》全三册,中华书局出版的增订本,比原先的版本更为翔实,篇幅上也有很大的增加。其中百分之八九十都经过改动。搜罗的范围更为广泛,而且又吸纳了极新的研究资料。
1998年中华书局曾将《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整体推出,近几年新出13种,包括《唐宋史料笔记丛刊》39种,《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0种,《清代史料笔记丛刊》39种,凡98种整体。中华书局还将继续整理其它有价值的笔记,陆续出版。笔记形式活泼,内容广泛,并且大都是亲见亲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多年来颇受读者欢迎。 这本《道咸宦海见闻录》是一部自敍年谱,作者张集馨生前并没有为它取名,《张集馨自订年谱》《椒云年谱》都是后来的研究者、传钞者所为的。编者依据这部年谱的特点,名之为《道咸宦海见闻录》。
《史记》是中国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汉司马迁著。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一○八)继父职任太史令,他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和编撰历史的方法,取材于宏博的典籍、国家档案文书和实地调查来的材料,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成书。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记述了三千多年的历史,详于战国、秦、汉。全书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共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是全书的纲要,依朝代记帝王之事。《表》以表格的形式,按世系、年、月,写成简明的大事记。《书》叙述各种典章制度,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礼乐、天文历算等领域。《世家》按年系事,记载世袭的王侯封国的历史变迁,兼及个别与王侯相当的名人。《列传》主要是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传记,少数篇章记录
李秀成供词版本流序,以上述四种为主,余则不足论。 李秀成(一八二三年至一八六四年),广西藤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随舅父读书两年,因家贫不能多读,遂于村塾帮工以补家用。一八五一年参加太平军。一八五三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得杨秀清保举为右四军帅,继而升任后四监军,驻防天京城外高桥。同年秋,李秀成跟随石达开去安徽巡查民务,得石达开赏识。一八五六年,在救镇江和破江南大营两役中立功,委为地官副丞相。一八五七年十月,封合天侯,任副掌率之权,提兵符之令。因上请洪秀全重用翼王,疏远安王、福王而遭严斥,被革除封爵。一八五八年,任后军主将,与陈玉成同为军率。越年封忠王。一八六零年夏,李秀成与陈玉成、李世贤再破江南大营,攻占常州、苏州、嘉兴、松江等。一八六三年自丹阳回天京护都,力劝洪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策士及各类人士纵论国事与时势的言论辑录。全书文笔优美,记述生动,反映出战国时期特有的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社会历史的重要史料。传为秦汉之际人所作,当初只是几个小册子,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 “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并加以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三十三卷。姚宏、鲍彪、吴师道皆有注本。
《明杂史十六种(套装全12册)》以记载掌故性见闻为主,不受体例限制,博录所闻,也许不完全可信,但其忌讳较少,往往能补正史之缺失,历来为研史者所看重。本书选取十六种明代杂史,又多刊刻或抄写于明代,可供明史研究者参考、研读。
宋代史料辑集。近人丁传靖辑。传靖,江苏丹徒人。此书引用书达500余种,辑录了宋代600多人包括许多文人的轶事。丁传靖*的《宋人轶事汇编(上下)》全书20卷,前3卷为帝后,4卷至19卷为臣民,大致按时代先后排列,20卷附故事、杂事、禅林、方士、叛逆等。 此书引用的*述,以笔记、诗话为多,亦间及文集、方志、杂史等,搜采丰富,往往能补正史所无;一些正史没有专门记载的文人事迹,也赖此书得见大略。前者如陆游与原配唐氏的离异,书中《陆游》一节引《齐东野语》,提到了此事;后者如宋遗民郑思肖、汪元量、龚开等,书内有专节。所引*述,有一小部分是宋以后人所撰辑。材料转引,难免失实。如《郭忠恕》引《宋稗类钞》一则,源出《东坡七集.东坡集》中《郭忠恕画赞》。《宋稗类钞》对苏轼原文有所增减,而又未注明出处。引用材料有时有删略
《新序》是西汉刘向编纂的先秦至汉初的历史故事类编,共十卷,166个条目。书中材料多采自《吕氏春秋》、《韩诗外传》、《荀子》、《庄子》、《韩非子》、 春秋三传 、《国语》、《战国策》、《史记》等,有些是摘抄,有些则出于刘向的 弃取删定 ,故有不少出入。刘向编纂此书目的是以古人的成败得失为本朝治政作昭鉴,集中体现了他德治仁爱、任用贤人、崇谋尚义等政治思想。
作为一部历史故事的汇集,《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新序》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献价值。赵逵夫先生在《庄辛 考校兼论《 的史料价值》一文中,通过比较《杂事第二》与《战国策·楚策四》有关“庄辛谏楚襄王”的文字异同,指出:“《新序》所收庄辛此文比《战国策》所收 原始,不但《战国策》所收文字上的很多错误在《新序》所收本子中不存在,而且,《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新序》所收之文包含着 多的历史文化的信息,保持着先秦时代楚国语言及文学的风格。”他进而说:“《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新序》有着同《战国策》一样的史料价值……通过对《新序》一书的性质及学术价值的具体论证,我们又可以由此知道:《新序》除极少数汉初材料外,基本上是先秦资料的分类编次。”甚至像《节士第七》中的“屈原传”,便
作为一部历史故事的汇集,《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新序》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献价值。赵逵夫先生在《庄辛 考校兼论《 的史料价值》一文中,通过比较《杂事第二》与《战国策·楚策四》有关“庄辛谏楚襄王”的文字异同,指出:“《新序》所收庄辛此文比《战国策》所收 原始,不但《战国策》所收文字上的很多错误在《新序》所收本子中不存在,而且,《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新序》所收之文包含着 多的历史文化的信息,保持着先秦时代楚国语言及文学的风格。”他进而说:“《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新序》有着同《战国策》一样的史料价值……通过对《新序》一书的性质及学术价值的具体论证,我们又可以由此知道:《新序》除极少数汉初材料外,基本上是先秦资料的分类编次。”甚至像《节士第七》中的“屈原传”,便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套装上下册)》撰者李心传(公元二六七 一二四四年)是南宋著名史学家。宋史有传,惜多疏误。近人台湾大学王德毅教授着有李秀岩先生年谱和李心传著述考见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末》,上海大学来可泓教授着有李心传事迹著作编年一书(巴蜀书社一九九○年版),杭州大学梁太济教授所撰两朝纲目备要史源浅探一文(载文史第三十二辑),对李心传其人其书皆有新的创获,可供参考。 李心传的主要史学著作,除《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套装上下册)》外,尚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别名高宗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旧闻证误两书。要录二百卷,记载宋高宗一朝三十六年间史事,其书的材料来源,是以高宗朝的日历、中兴会要为主[注],并广泛参考源文件数据和大量私家著述。
《林次厓先生文集》是一部比较全面反映林希元从政、治学、交游等方面的重要文献。共十八卷,其中包括奏疏、书、揭帖、序、记、碑、论、议、杂著、墓志、墓表、祭文、哀词等多种文体,十六卷;各体诗两卷。附录包括了该书提要以及各类志书中所收录的《林希元传》等。该集既是研究林希元政治见解和经世之学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正德、嘉靖年间历史和政治的重要史料。
《遯庵全集》由《遯庵诗集》、《遯庵文集》、《遯庵骈语》、《遯庵续骈语》、《补遗》等五部分组成。其中《遯庵诗集》涉及五言、七言古诗,五言、七言律诗,五言、七言排律,歌,歌行,五、七言绝句等多种类型,主要是作者的咏物、感怀及应酬之作;《遯庵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在湖北、北京、贵州等地任职期间写给同僚的书信,信中大多涉及具体的政事,是研究明代政治和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作者经世之学的主要依据;《遯庵骈语》和《续骈语》主要收录了候启、通启、寿启、迓送启等,基本上为应酬之作;《补遗》部分主要收录的是序、记、跋、传、墓志铭、行实、祭文、表、呈文、公移、尺牍等遗文。
周密*张茂鹏点校的《齐东野语(唐宋史料笔记)/历代史料笔记丛刊》记南宋旧事为多,如 张浚三战本末 、 绍熙内禅 、 诛韩本末 、 端平人洛本末 、 端平襄州本末 、 胡明仲本末 、 李全 、 朱汉章本末 、 邓友龙开边 、 安丙矫诏 、 淳绍岁币 、 岳武穆逸事 、 巴陵本末 、 景定行公田 、 景定慧星 、 朱唐交奏本末 、 赵信国辞相 、 二张援襄 、 嘉定宝玺 、 张仲孚 等,都可以补史传之阙,提供了一些历史事实与历史真象,可以弥补元代所修《宋史》的不足。又记文坛掌故、文人轶事。考证古义,*详细丰赡。 《齐东野语》杂记医药、天文等等。 经验方 等记医理与药方, 针砭 记针灸的功用。 算历约法 记以数字推算一年节气。总而言之,《齐东野语》内容丰富,持论公允,叙述历史多能揭示历史事件的真象,可以弥补正史的不足,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历史是冷冰冰的数字,是无聊的年份表,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冷落了历史中那些鲜活的人物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虽然,有些人知道文景之治,懂得开元盛世,熟悉李白杜甫,了解丝绸之路,却不知道隋丈帝为何离家出走、唐朝的豪门望族为什么不愿意迎娶公主、作为科学家的康熙皇帝有哪些成就,等等。历史中存在很多人们无法理解的地方,亦是人们喜欢捕风捉影的地方。那些看似细枝末节的故事像是一剂调料,有的让人忍俊不禁,有的让人苦涩伤感,有的让人落寞悲痛。其实,历史不是沉寂、枯燥、索然无味的,它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有趣得多。 《一本书读完历代趣闻轶事》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宗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先秦到民国时期有研究价值和为人们所关注的趣闻轶事,并生动剖析了这些趣闻轶事背后隐藏的
本书所记都是作者耳闻目睹有关朝章典故和当时朝廷要官的言论行事,是明人史料笔记中价值较高的一种。
清陆陇其撰《三鱼堂日记》十卷,起于清顺治十四年,终于康熙三十一年,内容涉及道路里程、时局世态、人际交往、友朋议论、读书札记等诸多方面,从个体视角详尽地记录了清初社会的许多侧面,对于今天研究清初理学思想、河漕整治、土田赋税、圈地、逃人、捐纳、吏治、科举等,均有独特的资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