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代名人尺牍》收刻清初至道光年间名人书信手迹凡613人,书信738通。尺牍前刻此613人简要传记,另名《昭代名人尺牍小传》。尺牍分为24卷,小传亦分24卷。《昭代名人尺牍》为木版刻印。 《昭代名人尺牍》对全部24卷小传和24卷尺牍进行扫描制版印刷,采用仿古线装,纸张采用一级宣纸,印章用红色呈现方式,外部函套装帧,力图保持古本原貌,再现一代名人群体的艺术神采。
《邦彦画像》是清代康熙乾隆时期著名人物肖像画家徐璋的代表作,其中囊括明代松江府所辖华亭、上海、青浦三县状元、进士、举人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及其小传,被誉为“松江三宝”之一。据考证,该画册内最初有约100多个人物,现仅存99幅画像共100个人物(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为一幅)。清光绪年间,有人又将画像刻于石上,藏在松江府学明伦堂,后移置醉白池公园。但该石刻本的题款过于简单,而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册页本又是难得一见的国家一级文物。因此,将石刻本、册页本合在一起出版,并通过志书对每个人物的简历加以考证补充,使其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无论对于发挥文物的实用价值、普及人们的文化知识,抑或是对于补充上海古代史研究的资料,都具有重要意义。
陆贽长于制诰之作。其文虽然沿用骈体,但一扫六朝以来浮靡之风,感情真挚,议论明白畅达,文章简介深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浙江文丛:陆贽集》为唐代政治家陆贽的个人文集。主要收录其奏议、制诰等应用文字,并辑录其诗赋。并且附录其传记、年谱,以让人了解其人其文。其文论谏讥陈时病、剖明是非得失,并且情理并重,兼有骈文与散文的长处,深受后世推崇。
《袁崇焕集》从《明实录》、《明史》、《名臣奏疏》以及东莞历代方志等史料中整理出袁崇焕本人撰写的诗词、文章、奏疏等内容,并加以校勘、辨伪,基本上将袁崇焕本人的笔迹尽量搜罗,得成此书。此文集实完成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未出版,当时就有饶宗颐先生为之题签。
原题《钱柳因缘诗释证稿》,为陈寅恪最后一部著作,也是陈先生所有著述中在体量、写作时间、体例完备程度、影响力上的登峰造极之作。全书写作历时十年,先生在目盲体弱的情况下口述,由助手黄萱笔录成书。 本书以史证史,探究了秦淮名妓柳如是传奇的一生,特别是其与大学者钱谦益之间的姻缘纠葛,综合运用传、论、述、证的方法,熔史料、诗笔、议论于一炉,考察了存亡之时士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选择,展现了明末清初社会形态与思想文化之变迁,充满了家国兴亡哀痛之情。
《江西历代进士全传》是江西省历代进士的全传,历史上共产生了约11万进士(指正科文进士),而江西进士共一万两千多名,占所有进士名额的十分之一,《江西历代进士全传》对研究江西地域文化和中国科举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江西历代进士全传》以地域(行政区划以清末为准)分卷,每卷按年代(科分)来编撰进士传记,它是对所有的文献资料包括各种史志碑铭人物传记等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搜集后对各种资料进行比勘校对补充考订而成的江西历代进士传记大全。具有很高的文献参考价值。书末并附有江西历代进士总名录及索引,以便读者翻检。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尤其是漂泊在异国他乡的炎黄子孙,都对“家”、对“根”有一种深深的渴望,正因为如此,中华姓氏文化颇受华夏儿女的青睐。 自古以来,“家”,就是华夏儿女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维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必要条件之一,涉及千家万户。中华民族的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而氏是姓的衍生,起源于父系氏族时期,是古代贵族系统的称号。如今的“姓”包含了“姓”与“氏”两方面的内容。对于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而言,我们今人能够看到,并触手可及的,除了那些猿人化石、甲骨文字、典籍文献之外,还有一个至今仍然繁衍不息、延续人类的活化石,那就是人人皆知的中华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