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陈寅恪先生经典文集套装,包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柳如是别传》《元白诗笺证稿》,全五册。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涉及中古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等与隋唐制度及其建置相关的内容,涵盖了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文化史、语言文字学等与中古史相关的诸多领域,显示了陈寅恪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西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卓识见解。 《柳如是别传》主要内容包括缘起、河东君*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附带问题、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附:河东君嘉定之游、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每一章都详细分析论证。本书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有著述中影响*的一部。 《元白诗笺证稿》是陈寅恪先生 以诗证史
原题《钱柳因缘诗释证稿》,为陈寅恪*后一部著作,也是陈先生所有著述中在体量、写作时间、体例完备程度、影响力上的登峰造极之作。全书写作历时十年,先生在目盲体弱的情况下口述,由助手黄萱笔录成书。本书以史证史,探究了秦淮名妓柳如是传奇的一生,特别是其与大学者钱谦益之间的姻缘纠葛,综合运用传、论、述、证的方法,熔史料、诗笔、议论于一炉,考察了存亡之时士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选择,展现了明末清初社会形态与思想文化之变迁,充满了家国兴亡哀痛之情。
年轻的曾国藩,家境普通,天赋一般。但他不甘平庸,持续改善,终成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成为近代以来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 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 。 梁启超称赞曾国藩为 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 ,对于他的遗著则是 一日三复 。 传忠书局版《曾文正公家书》经过李瀚章、李鸿章兄弟精心编校,它不仅仅是 千古完人 曾国藩家书的集结,同时还通过对家书篇目的整理,用曾国藩书信的形式将曾国藩一生的人生轨迹、教子思想的脉络完整地呈现给读者。《家书》采用以时间为序的编排方式,即和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同步;而其全面展现曾国藩一生的编辑意图则从其中收录的少部分给非曾国藩家族成员的书信得以侧面印证,如曾国藩给湖南巡抚骆秉章的书信节选,给欧阳牧云等的信,均写于
《陈三立年谱长编(上中下)》作者曾编有《散原精舍诗文集》、《散原精舍诗文集补编》等文献资料图书,在以丰富的文献基础之上,编撰这部年谱长编,全面立体地呈现陈三立的人生轨迹,对一些重要活动如湖南维新、赣路修筑、松门雅集、清凉山雅集等进行详细的考证,并对他的社会交游网络也进行全面的勾勒,再现出陈三立对近现代中国文化和文学史上的影响。相信本书的出版,对陈三立研究乃至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史、学术史等的研究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 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 经典的哲理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诗句,作为诗人,陆游以几近完人的形象出现在中国的文学 。在风雨飘摇的南宋,他初心不改,一生矢志不渝地为恢复中原、统一中国而歌,爱国主义成为他诗歌的主旋律。作为名臣,陆游无论就任何处,都能情系百姓,始终把百姓放在 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常人,面对跌宕起伏的人生,他细致入微地体味生活,拈酒烹茶,赏花观景,把诗寓于了生活。他一曲《钗头凤》谱写了千古爱情悲歌,足以让普天下的有情人动容失色。作为父亲,他不仅用字字珠玑的诗教育子女,还言传身教,孜孜不倦。 本书 限度地还原了陆游的一生,再现了诗人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经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学术及意识形态中的核心与中枢,两千年来各种著作汗牛充栋,但一直缺乏严整、系统的通论性、总结性著作,直到晚清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与《经学历史》,才对两千余年经学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论述。《经学通论》从今文经学的立场出发,对儒家经典的撰著流传、内容要义及历代考订注疏的得失、读者治学研究的门径等问题,作了扼要的阐述,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同时也存在缺陷,内容较为驳杂,多用专门术语,不易理解。笺注者以原段落分章笺注其中人名、书名、经学概念及典故等,使原书可以 易理解与普及。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 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文徵明是明代 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 与沈周、仇英、唐寅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的后裔、门生,也将文徵明书法、绘画艺术发扬光大,对明代的书画艺术影响深远。本书是目前 一部文徵明的年谱著作。作者周道振、张月尊研究文氏多年,有《文徵明全集》整理本,本年谱为其研究文氏生平、著作、书画、交游等的成果结晶。本书搜集了大量与文徵明及其家族、交游、门生有关的传记、诗文和书画作品信息,内容极为丰富,是了解和研究文徵明其人及其文学、艺术成就的 书。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 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文徵明是明代 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 与沈周、仇英、唐寅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的后裔、门生,也将文徵明书法、绘画艺术发扬光大,对明代的书画艺术影响深远。本书是目前 一部文徵明的年谱著作。作者周道振、张月尊研究文氏多年,有《文徵明全集》整理本,本年谱为其研究文氏生平、著作、书画、交游等的成果结晶。本书搜集了大量与文徵明及其家族、交游、门生有关的传记、诗文和书画作品信息,内容极为丰富,是了解和研究文徵明其人及其文学、艺术成就的 书。
《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王水照苏轼研究四种 )》主要是作者王水照整理的在日本发现的久佚已久 的两部宋人年谱,即何抡的《眉阳三苏先生年谱》与 施宿的《东坡先生年谱》。这两种年谱一经引进,国 内就反响巨大。此次出版,除了这两种由日本引进的 年谱外,还影印了两种比较珍贵的年谱,以供国内学 者研究。作为苏轼研究的系统工程之一,其年谱具有 保存原始文献资料的意义,是治苏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
《明状元图考(线)(套装共4册)》内容丰富,共收集论文48篇,文字约40万字,线图约150个,彩版30幅(合8面)。作者万俐,供职于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修复,有的研究成果已获国家专利。
内容简介:《曾文正公精选集》萃选《曾文正公全集》里的精华编辑而成,包含:年谱、求阙斋日记类钞、日记、冰鉴、奏稿、书札、十八家诗抄经史百家杂抄等,涵盖了曾国藩一生所学、所思及所为,今日盛传的各种曾国藩相关书籍,莫不出于此集。通过此套经典,读者终于可以见证如何炼就曾国藩,同时也可以领略曾国藩“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余叔岩是京剧 一个极有代表性的人物,可又是一位很具独特性的艺术家。他少年走红京津,不久湮没无闻,28岁东山再起,38岁即从剧坛隐退,不再进行营业演出,直至54岁因病逝世。在这看似短暂的艺术生涯里,余叔岩在祖父余三胜、老师谭鑫培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余派艺术。他与梅兰芳、杨小楼并称“三大贤”,是京剧鼎盛时期的 重要领军人物之一。他留下的“十八张半”唱片,被诸多后学奉为法帖。 本年谱分谱前、正谱、谱后三部分。谱前述余姓之由来,及余叔岩家族之传承谱系;正谱记录余叔岩本人学艺、演出、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一生之经历;谱后记载余叔岩身后,其弟子、家人的主要活动,及与余叔岩余派艺术相关的社会活动。
陆贽(*四—八〇五),字敬舆,唐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市)人。大历进士,中博学宏辞科。后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中书侍郎等职。死后谥曰“宣”。陆贽是唐代贤相,他建议德宗广开言路,消弭战争,轻徭薄赋,储粮备边,罢黜小人,任用贤能。这些措施使得唐政权摆脱了覆亡的危险。且他能见事机于未发之前,并提出预防建议。陆贽的学养和政治才能,深得同僚及后人称赏,苏轼就曾称赞他“才本王佐,学爲帝师 ”。 陆贽长于制诰之作。其文虽然沿用骈体,但一扫六朝以来浮靡之风,感情真挚,议论明白畅达,文章简介深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四库提要》云:“ 其文虽多出于一时匡救规切之语,而于古今来政治得失之故,无不深切着明,有足爲万世龟鉴者,故历代宝重焉。” 《陆贽集》以清代年羹尧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