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川巴县档案是现已发现的体量大、时间跨度较长、保存相当完整的清代县级衙门档案,起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迄至宣统三年(1911年),共11.3万多卷,250多万件,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内容丰富的清代县级档案文献资料宝藏,被史学界誉为 一座内容极其丰富的文献宝库 。档案详细记录了从清代乾隆朝至宣统朝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 巴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司法、社会生活状况,是了解清代基层社会状况不可替代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历史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极其难得的史料遗存,也是我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 清代巴县司法档案约9.9万卷,占巴县档案总数的84%,时间跨度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长达154年
《群书治要》是唐朝初年魏徵、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人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从前人著述中辑录精华以资辅政,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 贞观之治 提供思想理论基础的匡政巨著。是一部汇集中国古代经、史、子书精华,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的经典之作。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许多文人政客都学习《通鉴》,从中得到益处。为了普及《通鉴》,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本书语译《通鉴》全书,题名为《资治通鉴(白话本)》。该书为辅助阅读,语译者增加了辅助资料。书前“导读”,评介《通鉴》;行文中,每卷开头有“大事提要”,卷后有“点评”,行文中插入结构段意。此书结构清晰,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准确无误的白话《通鉴》。
暂无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简介。。。。。。
古人云:人才兴邦,得人才者得天下。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中国传统艾化,特别重视对人的评价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发现和使用的知识系统。《人物志》就是三国曹魏政权后期人物刘劭撰写的一部专门研究人才问题的著作。书中提出了德和才、兼才干和偏才、英和雄等概念,探讨人的内在修养、性情与外显能力及行事风格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识别人才、使用人才的独特视角。该书被明代人推崇为夏商周三代以来*流的人才学著作,20世纪初叶被详为《人类能力之研究》在荚国出版。 如果说兵家谋略以《孙子兵法》为代表,主要侧重于军事领域;法家谋略以《韩非子》为代表,主要侧重于政治领域;纵横家谋略以《鬼谷子》为代表,主要理于外交领域的话,那么,唐代赵蕤的《长短经》则集中国古代谋略之大成,大到治国用兵、识人用人,小到世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许多文人政客都学习《通鉴》,从中得到益处。为了普及《通鉴》,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本书语译《通鉴》全书,题名为《资治通鉴(白话本)》。该书为辅助阅读,语译者增加了辅助资料。书前“导读”,评介《通鉴》;行文中,每卷开头有“大事提要”,卷后有“点评”,行文中插入结构段意。此书结构清晰,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准确无误的白话《通鉴》。
本书是晚明晋江人黄凤翔的诗文集和史书,包括《田亭草》和《嘉奖大政类编》两种。《田亭草》共有 20卷,涉及策问、奏疏、序、记、说、传、行状、墓志铭、墓表、诔、祭文、启、书、试策、论、像赞、赋等多种文体,总计近300篇。除了作者自序之外,甘雨、李光缙等为该集作序。《田亭草》主要涉及怀古、感时、咏物、即事、即景以及往来唱和等内容。《嘉靖大政类编》无分卷,按照大礼、四郊、庄肃谥议、章圣南祔、京营、河道等18个主题分别编纂,大体上囊括了明世宗一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大事,对研究晚明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暂无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简介。。。。。。
《中华大典》是运用我国历代汉文古籍编纂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其目的是为学术界及愿意了解中国古代珍贵文化典籍的人士提供准确详实、便于检索的汉文古籍分类资料。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纂写和聚集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我国历代都有编纂类书的优良传统,具有代表性的《永乐大典》等大多已佚失,现存《古今图书集成》编就距今也已数百年。为了适应今天和以后研究和检索的需要,一九八八年海内外三百多位专家学者和各古籍出版社同仁倡议,在已有类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方法编纂一部新的类书《中华大典》。 《中华大典》所收汉文古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约三万种,达七亿多字,分为二十二个典,近百个分典,内容广博,规模宏大。 《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坚持科学态度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尽量采用古精
暂无内容简介。。。。。。